歷史上的禁武令,是否使中國武術趨於花拳繡腿、缺乏實戰能力?

歷史上的禁武令,是否使中國武術趨於花拳繡腿、缺乏實戰能力?

武術趨於表演是在民國初就開始的,臺灣的武術比賽也是比賽套路。

1910年中華武士會成立後,在天津中山公園(似乎是?我記不清)進行過公開的武術表演,集結了各省的武術家。但是幾乎都是在表演套路和一些“絕技”。只有孫祿堂、唐維祿、傅昌榮等形意八卦門人公開互相試手(非表演,是自由的實戰訓練),還有八極拳的李書文的幾個徒弟表演了大槍對扎(非套路,演的是實戰槍法),周圍人看了非常震驚。

歷史上的禁武令,是否使中國武術趨於花拳繡腿、缺乏實戰能力?

民國時候,武術家只練套路不講手已經是常態。但是很多人反而引以為榮,覺得這是保證了實戰技術不外傳。但是真的懂打法的人顯然不在乎這些,要動手便動手,何必那麼多廢話。別人都練套路,形意八卦八極和一些門派就偏偏公開打法。公開又如何,你能贏嗎?

以前如此,現在也是如此。

建國後並沒有禁止武術實戰,而是提倡公開教學,拳師教學要來者不拒,要一視同仁,不能藏私。但是沒過幾年,一些武術家突然開始反對武術實戰,把武術的實戰技術都斥責為“流氓拳”。這些人是誰,就不點名了。但是因為他們交際很廣,這樣的理論竟然成了主流,滑天下之大稽。後來十年動亂裡,這樣的理論又被斷章取義,不管會不會實戰,只要練武術,都有可能被指責為流氓。隨著時間推移,老拳師自己被鬥,也沒人願當徒弟,傳統武術界損失慘重。

歷史上的禁武令,是否使中國武術趨於花拳繡腿、缺乏實戰能力?

至於臺灣為什麼能打的也沒多少,其實很簡單,那些到臺灣去的武術家,很多就是在當年天津中山公園裡表演套路的人,是相信練武一定要拿錢孝敬師父才能學到真東西的人(一些人的原話),

再說說禁武令本身是怎麼回事:

1.

禁武令,禁的是達到一定尺寸因而被管制的刃具,禁的是超出法律底線的行為,而並不是在禁止武技,因此不怎麼妨礙對一門武技的傳承,也並沒有禁止合法的搏擊和兵擊對抗擂臺。

歷史上的禁武令,是否使中國武術趨於花拳繡腿、缺乏實戰能力?

2.

歷朝禁武令的實行效果其實並不理想,在火器普及的時期,禁武令早已放寬到只禁火槍火炮的地步了。

3.

禁武令並不是我國的專利。

至於提升實戰對抗水平的手段,並不是單靠超乎法律範圍外的打人殺人那麼簡單,相反,大量的基本功訓練(也就是說一門武術相對應的身體素質訓練和發力技巧訓練)加上頻繁而又貼近實戰的對抗訓練遠比沒有訓練水準的小混混鬥毆更能培養高手,畢竟,光靠超乎法律範圍外的打人殺人,你的對抗頻率也不可能趕得上全接觸對抗實戰的對抗訓練量。

歷史上的禁武令,是否使中國武術趨於花拳繡腿、缺乏實戰能力?

國術拳術存在的問題從表面上看,拳手缺乏高強度的基本功訓練,更加缺少全接觸實戰對抗經驗。

從本質上看,國內嚴重缺乏職業化的國術選手培養機制,缺乏適合國術拳術體系的對抗平臺,規則都難以制定,就更談不上職業化水準較高的拳術擂臺賽了。

然而,國術徒手搏擊在國外的情況就要好很多,國外的國術武館不但有較大的訓練量,而且有相應的國術搏擊對抗組織,在綜合格鬥擂臺也有跟國術沾邊的拳手的影子,比如大肚佛羅伊等人,還有歷史上更多的中國國術拳手,都是勝多敗少。

但是,與徒手搏擊相反,在國內,國術兵器格鬥十分樂觀,國內各地的兵器格鬥俱樂部加起來也近40餘家,有充足的對抗機會,武友們也基本是按照史實兵器基本功訓練的,區別於比武道具輕量化,規則利於觀賞性的競技兵器運動。更有大量的中外劍術對抗團體交流實戰的視頻為證。

兵器格鬥的道理,與徒手搏擊是一樣的,將真實的刀槍換成手感和真實刀槍一樣的比試道具也同樣不觸碰法律底線。

所以說,禁武令既不能成為一部人的藉口,

也不是持逆向民族主義立場的朋友用來貶低中國冷兵器格鬥的稻草。如果一些人非要對大量的實戰視頻證據選擇失明,以中國的禁武令作為無腦憧憬西方和日本的一根稻草,那對於他們來說,他們反而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歷史上的禁武令,是否使中國武術趨於花拳繡腿、缺乏實戰能力?

歷史上的禁武令,是否使中國武術趨於花拳繡腿、缺乏實戰能力?

其實關係不大,那個年代的條件下,哪個體育運動能夠好好發展?就算是有群眾基礎,有官方提拔,有優秀的運動員,沒有一個好的社會經濟基礎和客觀學習的社會氛圍和交流環境,也很難有好的發展

在此還是要強調,套路也是武術的一部分,中國武術套路的體育化和保留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別一提套路就說什麼花拳繡腿。

現在說能不能打的問題,當下格鬥運動的局面也不過幾十年,其實中國按理講當時並沒有落後,日本踢拳荷蘭踢拳和美國踢拳互飆的時候,中國也出來了散打。

歷史上的禁武令,是否使中國武術趨於花拳繡腿、缺乏實戰能力?

但是到了綜合格鬥的時代,中國恰好改革開放。自此中國武術界就開了倒車了。

UFC的舉辦導致的舊時代的武館門派已經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由地面,摔跤,站立等等各個流派真正有實力的教練組成的拳館進行全面的綜合格鬥訓練。

而在中國這邊,幾十年對於傳統武術的打壓,再加上功夫片的興起,傳統武術武館又如同雨後春筍般出來了。

這時候能不能打就很明顯了,人家是所有門派無規則打了一遍,有實力的留下一起合作,訓練出全面的選手,再打,再總結,如此往復了近三十年。

歷史上的禁武令,是否使中國武術趨於花拳繡腿、缺乏實戰能力?

而國內這邊,光探討能不能打,想不想打,怎麼打,如此往復了三十年。

所以總有人說中國功夫對綜合格鬥。的確,中國功夫和綜合格鬥都是很多風格流派的聚合體。問題是中國再地域廣袤,能比的上綜合格鬥從美國到日本到荷蘭到巴西這種全世界的發展嗎?

而且綜合格鬥的發展是建立在各國各拳館的選手互相爭先,不斷比賽之上的。國內的武館要打起來那非得叫踢館,是建立在我輸了要不就是我不是門派最強,要不就是我門派不行,因為我這個門派本身不會再進化了的舊思路之上的。

說白了,說中國功夫踢襠插眼那叫殺招,好那你們想個辦法,各個門派就比賽踢襠插眼誰更快更準更狠…啥你說沒法比?人家玩武士刀砍頭的都能比賽你沒法比?開坦克的都能比賽你沒法比?

其實他們就是不想比而已,分高下幹嘛,大家都是中國人,這個民族情懷就已經註定了它最優越。比高下沒意義,大家還得一起賺錢呢…

固步自封,缺乏競技,既得利益,讓傳統武術逐漸脫離格鬥。

歷史上的禁武令,是否使中國武術趨於花拳繡腿、缺乏實戰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