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設計師應具備的技能樹(3):設計師的邏輯思維

“對於一個真正的推理家而言,他不僅能從一個細節推斷出這個事實的各個方面,而且能夠推斷出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正如居維葉能根據一塊骨頭準確地描繪出一頭完整的動物一樣。” ——夏洛克·福爾摩斯

交互设计师应具备的技能树(3):设计师的逻辑思维

如果要說交互設計師和其他設計師思維方式的最大區別在哪裡,那一定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強弱了。我作為理工科學生,這方面的思維雖然會有些優勢,但是一旦深入去研究這門學問,我越來越發現這裡是有多麼深不可測:這裡簡直包含了人類從古到今所有先賢哲人、心理學家和科學家們的各種思考方式,這也是人類認知世界的起源。

說實話,在今天開始寫這篇之前,我還在一直糾結究竟要不要把創新思維單獨拿出來說,但當我看到邏輯思維方法論體系裡如山如海般多的工具之後,我覺得已經完全沒有必要了,因為真的沒有一種叫做創新思維的東西可以逃出邏輯思維的這座五指山。

邏輯思維的體系如此強大,我們只需要從中找出關鍵的三個操作系統,就已經足以指導我們的設計,Let’s go!

交互设计师应具备的技能树(3):设计师的逻辑思维

邏輯思維的三個操作系統:

  1. 大道至簡:任何複雜的事物都有它的起源之處;
  2. 陰陽兩面:不要被思維定式矇蔽了你的雙眼;
  3. 全局之眼:細節只有存在於系統中才有意義。

一、大道至簡

任何複雜的事物都有它的起源之處。

1、演繹法

演繹法也叫“第一性原理”思維(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被稱為“硅谷鋼鐵俠”的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很喜歡用這個理論來解釋他的創業思路。

你可能最近聽過他的SpaceX公司製造的“重型獵鷹”火箭的故事,但你也許不知道,他曾是PayPal支付平臺的創始人,也是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的CEO,一個人怎麼能同時在這麼多個領域都做出非凡的創新呢?

來聽聽他是怎麼思考的。

我們運用“第一性原理”思維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比較——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就也去做。這樣的結果是隻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埃隆·馬斯克

如果你想創造或者革新,那就從一張白紙開始。不要僅僅因為其他人都在這麼做,就接受任何想法、慣例或者標準。

比如說你想做一輛卡車,那它就必須能夠可靠地從一個地方將貨物運到另一個地方,必須遵循的只有物理定律,其他的一切都好商量,哪怕是政府部門的規章。你的目標並不是重新發明一次卡車,而是創造出最好的卡車,無論它與原來的卡車是否相像。

馬斯克在做特斯拉時,人們都認為電動車不可能做成,因為電池成本太高。而他則說,我不管現在電池的有多貴、成本有多高,回到本質上只有構成電池的鐵、鎳、鋁這些金屬的成本降不下來,而剩下的成本都是人類協作過程中產生的,那就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通過轉移生產和組裝的產地、優化流程,就有可能把電池的價格無限逼近這些金屬本身的價格。

這是一種怎樣的魄力,拋去所有的表象和成見,迴歸本質,由此得出有效的推理,最終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2、奧卡姆剃刀原理

“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那些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奧卡姆的威廉

奧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是由14世紀邏輯學家 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提出的。奧卡姆只是地名,提出這個理論的人是威廉。

這個原理常被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也叫“簡單有效原理”:抓住本質,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兩步能做成的事情就不要花三步。

“保持簡單、愚蠢。” Keep It Simple,Stupid.

某日本化妝品公司收到顧客的抱怨,說買來的肥皂盒裡居然是空的。於是為了預防生產線上再發生這種問題,工程師想盡辦法發明了一臺X光監視器,去透視每一臺出貨的肥皂盒。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另一家小公司,他們沒那麼多經費去發明這種儀器,但他們想了一個主意:買一臺強力的工業用電扇去吹每一個肥皂盒,被吹走的就一定是空肥皂盒。

行動比完美更重要,只要能達到目的,為什麼不讓它更簡單呢?

我們在做每個產品的時候,都需要用這把“剃刀”好好地削一削:界面元素是不是太多了?文案是否太囉嗦?流程步驟是否足夠簡單?每多一個元素和步驟,不僅增加了用戶的認知成本,還降低了用戶的操作效率和功能的使用率,這當然是一筆不划算的生意。

二、陰陽兩面

不要被思維定式矇蔽了你的雙眼。

1、逆向思維

你知道以前的膠捲相機是怎麼處理膠捲的嗎?打開相機後蓋(如下圖),在左邊裝入空白膠捲,拉出一段卡在右邊的轉軸上,然後合上後蓋開始拍攝。每拍一張,相機就會自動轉動齒輪,把這段拍過的捲到右邊,從左邊抽出一段新膠捲。等到全部拍完,你還需要把所有拍完的膠捲手動捲回左邊的膠捲盒,然後才能打開相機後蓋,取出膠捲。

交互设计师应具备的技能树(3):设计师的逻辑思维

現在告訴你,膠捲相機有個重大設計缺陷:如果你不小心打開相機後蓋,所有拍過的照片瞬間就會全部曝光,洗出來的照片會變成一片空白。如果讓你設計一種新的方式改進它,你會怎麼做?

請聰明的你不要往下看,自己先試著思考60秒。

相信你一定能想到很多辦法,我來舉幾個:比如給後蓋加一個鎖,只要膠捲還沒拍完就不讓打開;比如在裡面加一個蓋子,就算不小心打開也不會曝光;比如在右邊也放一個膠捲盒,把拍過的膠捲自動捲進去……

有位老太太也做了一個設計:把膠捲放入相機後,自動先把空白膠捲全部捲到右邊,然後改成每拍一張就收回一張到膠捲盒裡,直到全部拍完。這樣的話,就算相機後蓋被打開,曝光的也僅僅是空白膠捲,拍完的那些絲毫無損。

老太太為這個設計申請了專利,最後柯達公司花了70萬美元買下了這個專利。

怎麼樣?這個解決辦法是不是很簡單有效?甚至完全不用改變相機的結構設計,只需要改變兩個齒輪的轉動方向就把問題給解決了。

但是我當時看到這個例子的時候是驚呆了的,因為我真的完全想不到。

而老太太用的這種思維方式,就是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是從事物的反面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這種方法常常使看似難解的問題得到創造性的解決。

可能看到這裡你會說,道理我都懂,但是要怎麼才能培養逆向思維呢?

來來來,《5分鐘商學院》的劉潤老師為你想了六種常用的逆向思維方法:

(1)結構逆向

老太太解決剛才的相機問題用的就是結構逆向法,通過反轉齒輪馬達的小動作解決了大問題。

(2)功能逆向

在大熱天的時候要怎麼把保溫壺賣出去?你可以把功能“逆向思維”一下,它就變成了“冰壺”,用來裝冷飲正好,能保存冰棒雪糕的“冰桶”也是這麼來的。

(3)狀態逆向

人走樓梯時,是人動樓梯不動,但是這樣走樓梯很累,能不能把這個狀態反過來?讓樓梯動而人不動可以嗎?於是就有了自動扶梯。

(4)原理逆向

電吹風的原理是用電動馬達製造氣流,把空氣吹向物體。而地上都是垃圾和灰塵,用吹的不好使,能不能反過來?讓空氣反向流動,變成把它吸向電吹風裡面去,於是就有了電動吸塵器。

(5)序位逆向

序位逆向指的是順序和位置逆向。在動物園裡,都是把動物關在籠子裡,人走動觀看。但是這種方法看老虎、羚羊和袋鼠多沒意思啊,都是趴在那裡睡覺。能不能把這個狀態反過來,把動物放出來,而人關在籠子裡呢?於是就有了開車遊覽的野生動物園,也有了人在水面下的深海水族館。

(6)方法逆向

如果有兩個人想證明自己的馬更慢,但是這樣沒法比,因為兩匹馬真的可以慢到幾乎走不動,到天黑了還沒走幾步。有人給他們出了個主意,你們倆換騎對方的馬不就行了?於是瞬間就完成了比賽,也分出了勝負。

(注:以上為引用,不參與任何商業目的。)

每樣東西、每件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壞的事情也可以找到好的作用,創新並不是總是靠突如其來的天才想法,還可以靠正確的思維方式來達成。

2、反問法

蘇格拉底是古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學家,他最重要的思考方式就是反問法,無疑是我們學習這個方法的最好老師。

遊敘弗倫是雅典有名的宗教學家,自認為對宗教問題無所不知,但是蘇格拉底用幾個問題就把他問倒了。以下我用“蘇”和“遊”分別指代兩人,來看看蘇格拉底是怎麼做到的。

蘇:我跟你請教一下,什麼是虔誠,什麼是褻瀆神靈?

遊:(思考一會)做神喜歡的事情就是虔誠,做神不喜歡的事情就是不虔誠。

蘇:那要是這樣的話,不同的神有觀點的分歧怎麼辦?比如你舉報你的父親殺人,有的神喜歡你這麼做而另一些神不喜歡你這麼做,那要怎麼判斷你這個行為是虔誠還是褻瀆神靈呢?

遊:

(沉默很久)那我修改一下,褻瀆神靈就是做所有神靈一致不喜歡的事情,虔誠就是做所有的神一致贊成的事。

蘇:那我再問你,是因為這件事本身就虔誠所以神喜歡,還是隻要神喜歡那無論什麼事都是虔誠的?

遊:……對不起我有事先走了。

蘇格拉底的反問法三步驟:

  1. 找出一個看似不證自明、天經地義的觀點;
  2. 假設這一觀點是不對的,試著找出一個例子證明這一觀點存在邏輯上的破綻;
  3. 修改原有觀念,使之能夠包含剛剛找到的例外。然後再重複這三個步驟,步步緊逼,逐步澄清原來似是而非的觀點。

就是這麼簡單的三步法,蘇格拉底問倒了當時所有的“聰明人”,最後得出一個結論:“神說我是最聰明的人,但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反問法最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從提問到答案的這個思考過程。

我們做的這個產品方案真的沒有問題嗎?假設它有問題,那最大的問題是什麼?然後你修改設計方案,解決這個問題,再回過來看整個方案是否就完美了,也許又出現了更大的問題。

三、全局之眼

細節只有存在於系統中才有意義。

設計是一門很講究細節的學問,但是過於陷入到細節的問題是,你可能做出一個精緻漂亮的APP之後發現,根本就沒人用,因為你的APP只是界面漂亮、動畫好看,但是操作體驗很反人性,功能也不實用。

這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是被規律運作著,你在系統中看得見的東西叫做“要素”,而你看不見的是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要看到這些規律就需要你擁有“全局之眼”。

數學系裡有一門叫做“系統論”的課程,它也是一種邏輯思維能力,值得你花一生的時間去思考和實踐,接下來就講講系統論的思維方式看問題的三個角度。

1、關聯追問

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叫做關聯性。

草原上的羊和狼是什麼關係?可以把狼殺光來保護羊嗎?不行,沒有狼的話羊就會越來越多,直到把草吃光,草原就會變成沙漠。

同樣的,你還可以追問:房價受什麼因素影響,政府的調控有用嗎?我的產品和應用市場是什麼關係,是什麼影響了產品的排行和搜索結果?上司為什麼覺得這個產品方向更有潛力,他是根據什麼條件判斷出來的?這個界面放這裡,用戶會從什麼地方跳轉過來,在什麼場景下使用?用戶對這個功能按鈕的預期是什麼,下一個步驟怎麼設計才最有效率?等等。

2、整體洞察

不考慮黑盒內部構成,只考慮黑盒如何進行輸入輸出,我稱之為“黑盒思維”。比如我們只要知道敲下鍵盤上的字母,屏幕上就會顯示出對應的字母就好了,這其中具體的原理就是黑盒,就算不知道它怎麼工作我們也能正常打字。

看透黑盒內部構造,解析裡面每個要素之間的互相聯繫和作用,我稱之為“白盒思維”。比如我們學習一門編程語言,就得知道變量和常量,知道條件判斷,知道各種接口是怎麼調用的,然後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和開始編程。

所謂的整體洞察就是你要在設計一款輸入法軟件的時候:

  1. 先以“黑盒思維”的方式假設所有技術都能做到,只考慮用戶怎麼輸入和操作是最順暢的,怎麼智能聯想能讓他的打字效率最快,設計出一個最優的輸入操作體驗;
  2. 然後再用“白盒思維”去考慮輸入過程中每一個步驟的分支場景要如何實現,智能聯想方案要調用什麼接口、是讓用戶選擇還是軟件自動匹配用戶輸入習慣等等。

由總到分,由系統到細節,時刻不忘全局,是為整體洞察。

3、動態推演

一個系統的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間的關聯都不是恆久不變的,加入時間這個維度,才能真正具有全局之眼。

比如你可以思考,五年之後的人類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區塊鏈技術會怎樣影響科技的發展?今天的蘋果是怎麼做到現在的成績的,曾經的微軟當年為什麼沒有把握住移動互聯網的機會?你在過去一年裡都做了哪些正確的事和錯誤的事,你要用什麼方式實現今年的規劃?用戶是新手的時候這麼用你的產品,等他熟悉之後還會想看到那些新手引導嗎,還是會用更有效率的快捷鍵?

永遠不要躺在自己的功勞簿上睡覺,做那隻半途而廢的兔子,你應該時刻考慮到,你的前面和後面究竟有幾隻烏龜,他們已經跑了多遠,各自在用什麼方式朝著終點飛奔而去。

4、遠不止這些

歸納法、辯證思維、博弈論、簡化論、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人類學者發明了太多太多的邏輯思維工具,你我都不應該僅僅滿足於已知的這些方法,只有不斷精進,瞭解和掌握更多的武器,我們才能在一片荊棘的工作和生活之路上,斬出我們自己的一片天地,做出改變世界的產品,走出一條豐富多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