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為什麼不可一世的正規軍會在農民起義軍面前一觸即潰?

本文的目標是回答一類命題。諸如

不可一世的大唐軍(藩鎮軍——神策軍),為啥敗在了農民起義軍面前?強大的蒙古軍隊,怎麼打不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大明的二百萬部隊,怎麼打不過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戰無不勝的八旗軍,怎麼會被農民軍打敗?

這些問題很相似。在悟空問答這樣的相似問題還有很多。這裡來總的回答一下。

即王朝後期農民起義軍與政府軍的戰鬥力對比。

第一:政府軍與農民軍的戰鬥力對比

政府軍在長期相對和平的環境中,戰鬥力下降,這是無疑的。主要有三個原因:訓練不足、軍械陳舊、兵額不滿(許多承擔各式各樣的勞役)。比如明代山西額兵4萬多,實際上有三萬就不錯,平時的任務就是維持地方穩定,抓小毛賊,兵力就比較分散,看倉庫、看河道,訓練就別指望了。武器八年不拿出來使用。剩下在大營的士兵,沒事就去承擔苦力。所以說一支缺乏訓練部署分散的正規軍很難有戰鬥力。蒙古騎兵、八旗軍都是如此。

疑惑!為什麼不可一世的正規軍會在農民起義軍面前一觸即潰?

(大清滿打滿算也就湊了江南江北兩個大營,十萬部隊)

農民軍並不簡單是農民,他們可能是鹽販子(走私鹽)、礦工、流民、山民。這群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好勇鬥狠,組織力強。如果再有宗教思想控制,那就更可怕了。清朝的白蓮教、拜上帝教都是如此。這個群體在面對政府軍,基本就是虐殺。同時王朝也喜歡招募這樣的人,戚繼光招募礦工,曾國藩招募山民。

疑惑!為什麼不可一世的正規軍會在農民起義軍面前一觸即潰?

(李自成的部隊就以流民為主。)

隨著雙方衝突,政府軍本身就會慢慢改革,而且也在吸收新的因素。比如洪承疇帳下白廣恩、孫傳庭帳下高傑、向榮帳下張國樑、李鴻章帳下程學啟,這些政府軍的支柱都來自農民軍。

農民軍也會逐步提高裝備、完善制度。朱元璋在江南建立政權、李自成在西安稱帝、洪秀全在永安稱王,都是如此。

基本是兩個不斷學習、不斷融合的體系去鬥。

第二:政府軍責任與其戰術體系

一般會說政府軍打仗呆板。其實從制度層次看,才能理解其合理性。政府軍屬於正規軍,

首先:守土有責,所有的作戰是在保證城池的情況下殲滅起義軍;

其次:完善的後勤渠道,同時後勤線制約了政府軍的集結、作戰。

疑惑!為什麼不可一世的正規軍會在農民起義軍面前一觸即潰?

(孫傳庭感慨為什麼李自成輸十次八次都可以,我一次都輸不得,就在這裡)

最後:政府軍比較堅持正規戰,畢竟是為別人打工,沒必要翻山越嶺吃那麼多苦。

就是其本身的責任、義務以及其屬性,決定了其相對固定的戰術體系。

也有人會說,政府軍劫掠、丟棄城池,也有政府軍出奇制勝,與士兵同甘共苦。不可否認這兩種都是存在的,但絕對比例不高。諸丟棄城、劫掠都會受到嚴懲,所以多數人還是很警惕的。後者就更鳳毛菱角了。

第三:農民軍的組織與作戰體系

農民軍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其機動性。這方面和政府軍相反。因為沒有政權,沒有物質儲備、也沒有地方政府供給,所以必須沿途解決。同時迫於政府軍壓力,也需要流動作戰。

這也是後世文人筆下民軍“沿途劫掠、流動作戰”的來源。並無好壞,只是和政府軍對應的另一種模式而已。

疑惑!為什麼不可一世的正規軍會在農民起義軍面前一觸即潰?

(民軍抄襲後路,明軍全線崩潰)

基於這個框架分析,唐末黃巢起義軍、元末紅巾軍、明末農民起義軍、清代太平天國起義都有這樣的共性,民軍能擊敗政府軍就在於本身的組織性與機動性;政府軍失敗的根源除了其衰落之外,還有守衛城池、在在防禦的原因。

這是一個立體、綜合性的命題,其實很值得深入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