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市博物館館長邢娟:宜興吳氏與《富春山居圖》

2011年6月1日,被稱為“畫中蘭亭”的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歷經三百六十一年的分離,前段《剩山圖》與後段《無用師卷》在臺北展出。

  《富春山居圖》與宜興吳家的緣分,可謂難解難分。提到此圖便不能繞開吳正志、吳洪裕和吳瀛幾位宜興鄉賢。

宜興市博物館館長邢娟:宜興吳氏與《富春山居圖》

  吳正志“雲起樓”藏《富春山居圖》

江南文脈豐沛,自古尚雅。明中期後,隨著地方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藝術品收藏市場日漸繁盛。沈德符在其所著《萬曆野獲編》卷二十六“好事家”條,概述了其時社會上書畫古玩收藏之風興起的盛況,並將收藏者歸為世家、權貴、富商等。宜興吳氏家族明、清兩代達到輝煌的頂端,即屬世家一類。

《富春山居圖》的第一位收藏者是黃公望的道友無用師。大畫家沈周(號石田1427—1509)是第二位重要收藏人。

沈周因茶與宜興吳綸結緣,引為同道,交誼甚篤。史料記載:弘治已未年,沈周應宜興好友吳綸之邀,遊歷荊溪山水,同年又有鉅作《張公洞圖卷》並賦長序及詩紀之。《罨畫溪詩畫卷》後歸吳綸。

《富春山居圖》被沈周收藏的時間很短,後來轉至吳家。

吳仕之孫吳正志與董其昌同為萬曆17年同科進士。

嘉慶《宜興縣誌》(卷八·忠義54頁)載: “吳正志,字子矩,通政使。幼承家訓,講學東林,萬曆十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直聲震天下,稍遷饒州推官,召為光祿寺寺丞,出為江西湖西道僉事,予告歸……著有《泉上語錄》、《雲起樓詩文集》。”

吳正志歸田後,非常喜好字畫和茶壺收藏,史載和同科進士高攀龍、東林同仁侯方域、名士董其昌等情深意篤,同遊共寢,住在吳仕楠木廳老宅中。吳正志為表明自己喜山好水的志向,特將其改名為“雲起樓”。並請董其昌題寫了新額,高攀龍曾寫《題雲起樓》一詩祝賀。

吳洪裕命終“火殉”《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在明代萬曆年間至清代康熙初年四五十年間,一直保管在宜興吳氏家中。

吳正志在萬曆末年逝世,這張畫就傳到他的幼子吳洪裕(號問卿)手中,洪裕的別號就是“問卿”。

真正和《富春山居圖》圖長久朝夕相處最久的是吳洪裕。他甚至在祖居的雲起樓裡特別建造“富春軒”來放置這張畫。畫家鄒之鱗與問卿友善,為富春軒題寫匾額,得以再三批閱此圖,因而作長句題識,說藏主“與之周旋數十載,置之枕籍,以臥以起。陳之座右,以食以飲”。喜愛之情到了朝夕不離的地步。在明、清易代的動盪歲月中,吳洪裕在逃避戰亂時,惟獨攜帶此卷,進而嘆曰:“直性命殉之矣。”但洪裕並未因此而喪命,倒是在他生命垂危之際,竟然以此畫“火殉”。萬幸的是他的侄兒吳靜庵(子文),迅速地從火中搶出已著火的《富春山居圖》。可惜前段已經過火,部分焚燬。以後三百多年中兩段畫卷乃分別流傳。

  至清乾隆十一年(1764年),被嗜愛書畫的清高宗弘曆收進清宮內府。弘曆擅書畫,精賞鑑。但因他已將偽作《子明卷》定為真品,一時難斷是非,乃將《無用師卷》定為贗品,劃入《石渠寶笈》次等。直至嘉慶年間,胡敬校閱石渠舊藏,這一經元、明、清三朝諸多鑑賞家審定,流傳有序的傑作,才被編入《石渠寶笈三編》,一直藏於清宮內府,不受打擾地在清宮裡靜靜地躺了近二百年。清亡後仍藏故宮。

吳瀛文物南遷《富春山居圖》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平津危急,故宮博物院決定選擇院藏文物精品南遷。《富春山居圖》的真假兩個版本《無用師卷》、《子明卷》都在其中。

而參與此次故宮文物精選南遷的總押運官則為祖籍宜興的吳氏後人吳瀛。

吳瀛(1891-1959年),字景州,祖居江蘇宜興北渠裡,不僅精通書畫、文史、且畢業於晚清洋務運動領袖張之洞創辦的湖北方言學堂,英文專業,可謂學貫中西。是著名劇作家吳祖光之父,吳歡祖父,故宮博物院重要創辦人之一。

經查實在今天宜興恢復重建的文昌閣,明朝進士名錄排序中,正德九年(1514年)進士吳仕之後,正是嘉靖14年(1535年)進士吳性。據常州圖書館收藏的光緒年間宜興北渠裡吳氏宗譜上記載,明中期的吳性,其直系後人就是清光緒年間(1891年)出生的吳瀛。

吳仕、吳性雖同出宜興吳氏一門,吳仕在茶道,收藏風雅娛樂方面勝過吳性。而吳性在教育方面,成就則大過吳仕。尤其吳性在四代人中培養出十位進士,一名探花。在家鄉傳為佳話。

吳性之孫就是著名探花吳宗達。後來官拜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再拜建極殿大學士(宰相)。一生為官清正,逝世後,皇帝溢文端,已是最高評價,並有詩收入《四庫全書》。

吳性三子吳中行,隆慶5年(1571年)進士,在明史中是位大大有名的人物,曾因剛直不阿,與明朝宰相張居正的一段官司上“奪情疏”慘遭廷杖,被打得皮開肉綻,依然不屈,留下“臣死諫,將死戰”的美名。後被聖上任命為翰林院掌院翰林,在文人中領袖群倫。曾在家中題一匾“日近天顏”,意指每天和皇帝一起議論國政。吳瀛,吳祖光父子即出自吳中行一支。

《無用師卷》與六百多萬件故宮文物一起,正是在吳瀛主持下從數千萬件故宮文物中精選出來。十餘年中歷盡艱辛坎坷,行程數萬公里,輾轉運抵南京、又於1948年底,被運至臺灣。從此,《無用師卷》與《剩山圖》兩岸分離60多年。

一幅《富春江山居圖》竟與宜興吳氏有如此多不解之緣,也真是令人驚歎,久久遐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