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沙縣高橋鎮正地:一個有故事的村莊

三明沙县高桥镇正地:一个有故事的村庄

群山環繞,五馬歸巢。

三明沙县高桥镇正地:一个有故事的村庄

每年正月,全村人都要擇時聚餐。

三明沙县高桥镇正地:一个有故事的村庄

革命老區,堂前紅星閃耀。

三明沙县高桥镇正地:一个有故事的村庄

村口的紅豆杉兩個人都抱不過來。

三明沙县高桥镇正地:一个有故事的村庄

黃髮佑出示父母的“五老”人員榮譽證。

●樂小麗 文/圖

車子沿著沙縣高橋鎮東北方向緩緩行駛,平坦的水泥路宛如大師手中的筆,行雲流水般繪製出一幅鄉野春光圖。路邊馬尾松和桑樹交錯相迎,偶見幾片竹林和一座大水庫,青山攏翠,綠水悠悠。突然,開始上坡,盤山而上,大約10公里,一個村莊赫然出現在眼前,這便是正地村。

一個小小的村莊,流傳著一段段故事。

五馬歸巢

正地村距高橋集鎮18公里,海拔595米,轄4個自然村,共有1200多人。我們去的是主村,村民都姓黃,有130多戶700多人。因多數外出打工創業,常住人口只有100多人,幾乎都是老人。

村子四面環山,五座馬形山脈結穴一處,風水學上叫“五馬歸巢”,十分形象。

正地山林資源豐富,有1.8萬畝林地,大多是松木、桑木和毛竹林,還有天然的紅豆杉群,其中較大的紅豆杉有6棵,矗立在村子東南方,直徑都有3米多,是目前沙縣發現的最大的紅豆杉,兩個成年人都抱不過來。村口的那棵筆直粗壯、枝葉繁茂、樹幹上懸掛著一個個小小的瓦罐,為村民祈福所用。

依山傍水的環境,讓正地村成了名副其實的長壽村,村裡80歲以上的老人有60幾位,年齡最大的已經98歲。

奇特的是,正地村的祖墳建在村中央,據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去年剛剛修繕過。祖墳四周民居環繞,後面是宗祠,左側有一口圓三角的水井。據說原本左右各一口井,宛如眼睛,看世事變化,佑一方平安。解放前,當地匪患嚴重,沙縣大刀會的頭目就駐紮於此,百姓深受其害。老人們認為是風水所致,將右側的井填平,只餘一口,不久,游擊隊將大刀會改造收編,自此再無匪患。

憶苦思甜

每年正月十二至十六,正地村全村人都不開火,老老少少集中在村北的興進庵聚餐,連吃五天。前四天吃素食,最後一天中午晚上開葷,寓意先苦後甜。

每到這個時候,定居外地的村民都會回老家趕廟會,吃團圓飯。大家捐錢捐物,出工出力,輪流牽頭組織。牽頭的兩戶人家每戶出666元錢,其他的全憑自願。

多年來,正地村通過這種方式促進鄰里之間的交流,增強了集體凝聚力。

村民黃紹忠說,這個習俗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連村裡最老的老人也記不清了。相傳很早以前,村裡發生饑荒,很多人沒有飯吃,快餓死了。村裡的鄉賢和富裕人家想幫助村民度過難關,可大家都是黃姓人,宗族血親,如果長期施粥舍米,會傷害同族人的自尊心。於是他們想了個辦法,由他們出錢舉辦廟會,組織村民迎神,祈禱風調雨順,村民通過自己的勞動掙一口飯吃。

後來,這種淳樸的互助形式演變成一種儀式,改成正月十二舉辦廟會,全村連聚五天的盛事。

村民們說:“春節期間,大家酒肉吃多了,吃幾天素食可以調理腸胃,也可以讓大家憶苦思甜。”

文革時期,這項活動中斷了,此後幾十年一直沒有人提起。直到2003年,在村裡老人們的牽頭下,正地村恢復這個傳統習俗,延續至今。

黃紹忠說:“這是宗族文化的一種形式。現在,村裡人大部分都定居在外地,很少聯繫,年輕一輩更是互相不認識。通過這種活動,可以促進交流,增進村民的感情。”

紅色故事

正地是革命老區,1945年12月,沙縣重建閩西北特委和游擊隊根據地,特委機關就設在正地的隆興洋(即現在的林洋自然村)。正地村有十幾個人加入游擊隊,其中,村民黃隆雅用智慧和膽識上演了沙縣版的《潛伏》,在當地傳為佳話。

當時,黃隆雅任地方保長,聰明機靈,辦事麻利,鄉親們都服他。解放戰爭初期,有位共產黨員來到高橋開展地下工作,送給黃隆雅三枚五角星徽章,向他宣傳共產黨的政策。黃隆雅小心翼翼地將徽章珍藏起來,他不知道那位幹部的名字,但那三枚徽章在他心裡留下了紅色烙印。

黃髮佑說:“我見過那三枚徽章,可惜現在找不到了。”

因為黃隆雅在當地有較高的威望,國民黨也試圖拉攏他,一時間,他有些搖擺不定。有一天,黃隆雅在路上遇到一個國民黨兵,已經幾天沒吃東西了。黃隆雅請他吃飯,還送了他一些盤纏。那名國民黨兵很感激,將自己的配槍送給了黃隆雅,並告訴他:“國民黨當官的只顧自己享樂,不管普通士兵的死活,千萬不要給他們辦事,我就是從那逃出來的。”

沒多久,林志群來到正地,建立游擊隊根據地,說服黃隆雅加入游擊隊。黃隆雅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仍然以保長的身份做隱蔽,偷偷支援游擊隊糧食、物資,為他們提供情報。

國民黨在沙縣官莊有個倉庫,藏著不少戰略物資。黃隆雅和游擊隊商量好,由他混進倉庫,跟守庫的國民黨兵賭博,麻痺他們,賭得興起,守庫的人完全忘了戒備。中午12時整,埋伏在外面的游擊隊衝進倉庫,把他們的賭資全沒收了,還帶走了許多物資。

游擊隊一走,守庫的士兵連忙請援軍追擊。黃隆雅也跟在後頭,假裝給他們出主意:“快看,這有腳印,順著腳印就能追上他們!”他們不知道,之前黃隆雅建議游擊隊員將草鞋反著穿,因此,他們朝著相反的方向追,哪裡還能看到游擊隊員的影子。

還有一次,國民黨準備從福州運一批物資回沙縣,走水路。黃隆雅知道後,將情報告訴游擊隊,游擊隊決定截下物資。

由於人手有限,游擊隊只派了3個人執行這項任務,黃隆雅是其中之一。其他兩名游擊隊員有配槍,黃隆雅沒有。

他們埋伏在離縣城不遠的一座竹林裡,那裡是船隻入城的必經之路。很快,押運物資的船隻出現在視線中,船上有十幾個國民黨兵,個個都有配槍,如果硬搶,敵我實力懸殊肯定是搶不過的,怎麼辦呢?

3人一合計,決定唱空城計。

船行到竹林下,其中一名游擊隊員朝天開了一槍:“前面的船,停下!”

船上的人全神戒備,猶豫著要不要反擊。這時,只聽到竹林裡沙沙作響,聽聲音至少隱藏著上百號人!

敵軍一看我方人多勢眾,嚇得趕緊靠岸卸物資,開著空船跑了。

原來,3名游擊隊員想了個辦法,他們用繩子將竹子一根一根綁起來,3個人拉著繩子在山上跑,竹子晃動,發出沙沙的聲音,好像漫山遍野都是人。吃過游擊隊不少苦頭的國民黨早就成了驚弓之鳥,沒等細看就投降了。

當時,沙縣像黃隆雅這樣的人很多,據人物傳記《傳奇青年林志群》中記載:“游擊隊鄉、保、甲長採取兩面手法,晚上通知貧苦農民躲兵、抗稅,為游擊隊提供物資和情報。次日帶著國民黨抓兵、徵稅,使國民黨在農村‘眼睛瞎了,耳朵聾了,甚至全身癱瘓’,成為閩西北特委工作中的一大特色。”

可惜,“反右運動”中,黃隆雅被迫害,發配到北方勞改,環境苦寒加上心中憤懣,於1960年鬱結成疾,吐血身亡,年僅44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