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找回浪费的那一半广告费(下)

废话:据美国广告市场调查显示:36%的广告浪费是由于广告主对市场的认识和想法是错误的;31%是因为广告代理公司的创意失败了;83%的原因在于广告媒介的选择可能是失误的。在《上》部分,我们从内容层面分析了广告费被打水漂的几个方面,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让你广告费浪费最多的媒体投放版块。

1、人流量是个伪命题

先回顾几个场景,每天车水马龙、人潮人海,每个十字路口核心位置的楼栋上都会有一块户外大牌,这块大牌的收益也许比整栋楼的收益都高,出租车顶灯上滚动着广告、公交车上移动着广告、LED大屏不知疲倦地全天轮播着广告...一切可视的载体都被广告化了。它们占据了城市的核心资源,他们号称的日均人流量、车流量也着实吓你一跳,但是我想说的是,人流量是个伪命题,还是举个例子来看看吧:某LED屏占据市中心核心位置,该十字路口日均人流量50万人次(先不考究这个数字是否靠谱),广告商一定不会给你往下算,一块屏辐射面只能是对向的,所以单边流量砍一半还剩25万,假设一块屏有20条广告在轮播,理论上算被看到的概率是12500人次,也许还有的人虽然经过,但是没看,有的人虽然看了,但只是过了眼,没有过意识。最终受影响的能几人,不可得知,但是50万的日均人流量显然没有多少意义。

本文并不是讨论哪些媒体有没有效或效果有多大,每种媒体都有效或者说都有特定的属性,我们要探讨的是怎么样符合它的属性、让他的效能最大化,尽可能让广告费价值最大化。还是举个例子,早上上班的时候,我就看到一个广告,大大的“凤凰入昆”,一开始我以为凤凰网在昆明开站了,第二联想是不是凤凰传奇要在昆开演唱会了,然后仔细看那行小字,原来是碧桂园杀进昆明了。我勒个去呀,这种是明显的自我意淫呀,这可是昆明不是广州,你觉得谁知道你的logo是只小鸟,再者谁会像我这种广告强迫症,一天到晚去找广告看呢。你直接说“碧桂园来了”不就完了吗?但这只回归正常,如何让它再放大?假设一个红灯的时间约1分钟,也就是如果播15秒的广告可以播4条,如果我把15秒的广告拆分成3条5秒的,插在连续的3条广告之间,是不是意味着这1分钟内我的广告可以连续出现3次,虽然加起来还是15秒,但是看起来我的频率就特别高,而且3次重复教育和1次的效应完全是不一样的。也有人把15秒拆分成3条5秒了,但是他是3条连着的,每一条的内容都不一样,做得像网络条广告一样,分成三帧,还有切换动画,我只想说,你怎么不去拍连续剧呢?

(出租车顶灯广告也是一样,有效距离3-5米,汽车正常通过的时间就1秒钟,你分成3帧让我看什么)

帮你找回浪费的那一半广告费(下)

2、场景很重要

就像说话做事要合时宜,媒体传播也一样,场景很重要。相同的广告在近距离载体、远距离载体,封闭性空间、开放式空间,静态环境、动态环境等效果截然不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就像前面说的,有的广告虽然虽然被看了,但是没有进入人的意识,那就是没有进入当下的场景。户外的环境很嘈杂,如果你的画面还是动态的,只会增加嘈杂感,并不会引起关注,相反那些静止不动的,甚至是纯底广告反而一眼就跳出来了。从被看到的概率来算,静态广告也是概率更大,假设一个LED广告是15秒,动态广告只在最后3秒才出现logo,而前面12秒经过的那80%人群都不知道你在讲什么,然而他们并不会停下来看看你到底在讲什么。这个道理看似很简单,但在很多广告主那里并不能执行,比如说他们花高价钱拍了一条广告片,他们一定不会让这条广告片闲着,哪怕很多时候这条片子拍得并不精美。

帮你找回浪费的那一半广告费(下)

3、不要做系列广告

记得是史玉柱曾经说过:系列广告是4A广告用来骗奖和骗钱的一个由头。貌似他们的创意很牛X,出来的广告都是一套一套的,但是从传播层面来说这绝对是个坑。系列广告每多一幅意味着传播成本高一倍,传播效果反而减一半,范围越广、时间越长,所浪费的钱越多。(下图自行消化)

帮你找回浪费的那一半广告费(下)

4、企划部不要太勤快

为什么这么说呢,企划部的人一勤快,就喜欢刷存在感,搞什么阶段式广告,广告有阶段性吗?有,但我更愿意叫它阶梯式,阶梯和阶段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层一层的递进,每一层都有启承关系;而后者往往是摈弃之前的积累,以一种“创新”的形式再次面市。这种情况在地产行业尤其泛滥,阶段分得特别明显,什么导入期,热销期,强销期,持销期...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推广语和主形象,甚至每个阶段的案名都不一样。地产公司的企划部和广告公司都很苦逼,每天加班加点,就是想着下个阶段的推广怎么样来创新。结果每次推出来的效果都差强人意,还怨广告没效果,其实就是被自己玩死了,不信你去售楼部测试一下,随便逮10个进来的人用一句话概括这个项目,10个人恐怕别问出11种答案了。

帮你找回浪费的那一半广告费(下)

5、传播应该叫“播传”

传播的如果只是留停在单方面“传达”的层面,显然是不成功的,你有多少预算都是不够的。传播或许叫“播传”更合适一些,公关/企划部的职能应该是播一下有传播力、话题性强的种子,然后施点肥、浇点水,让它自我去生长。




帮你找回浪费的那一半广告费(下)

6、不是所有热点都要追

不知道从什么开始,大家喜欢追热点了,我清晰得记得汪峰上头条、优衣库的piapia事件、小李子的奥斯卡事件,但是真的记不得哪些品牌追过这些热点,或者依稀记得有谁追过,也记不得他是怎么牵强地搭上关系,如果只是事件期间刷一下存在感,不能有效地建立事件本身与品牌基因的关联,对你的品牌认知和提升又有什么毛线关系。

帮你找回浪费的那一半广告费(下)

7、牛皮吹大了不一定管用

想起一个段子:一条街上有三个打铁铺,A说是全市最好的打铁铺,B一看不爽了,我还是全国最好的打铁铺呢,C第二天不慌不忙地挂出一块牌,本街最好的打铁铺。那些动不动就全球XX、国际XX的,就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空洞而没有感染力,既然匹夫都有责了,那跟我有多大关系呢?如果改成“国家兴亡,我的责任”,一下神圣感就上来了。




帮你找回浪费的那一半广告费(下)

8、追求点击率是个陷阱

这个问题我想什么时候专门展开来讲一次。广告主追求点击率这个算盘打得是否划算?是什么催生了效果类媒体原生广告这一形态?为什么有的广告倾向按爆光cpm付费,而有的媒体又愿意按点击cpc付费?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追求点击率是追求什么,还不是追求曝光率嘛,为了吸引大家点进去看你的广告。但是点击进去的人,内心深处是不希望点进去看到的是一则广告的,即然如此,那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做这么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吸引别人点进去看,然后换得一句“fuck”呢?有的人说,我是要吸引精准客户,用准客户感兴趣的话题吸引他点击。我就开始纳闷了,点击的用户难道不是从曝光的用户转化过来的吗?点击的又一定是准客户吗?那为什么不能直接在外层就让他接受到这个信息呢?




帮你找回浪费的那一半广告费(下)

9、长得像广告不丢人

这个问题是由上面那个问题珩生出来的。推广人员为了追求点击率,往往把一个广告包装得不像广告,像一则新闻或者软文,用这层外衣来掩盖它是条广告的本质,从而赚取点击率。先不分析从媒体发布平台角度,他们这么干是自愿的还是被逼的,是围绕用户体验还是围绕客户需求,但是确实是客户有这种要求,我挺为这种客户不值的,你自己出钱打广告,为什么要把广告弄得不像广告,转个弯过来才让人发现是个广告,广告长得像广告难道丢人吗?如果真的丢人,那你还冒着丢人的风险做它干嘛?

帮你找回浪费的那一半广告费(下)

10、试试就不要做了

这个是普遍客户的心理,你先帮我做3、5天看看效果。对于这种广告主,我分析你只能有以下三种动机:1、你确实不懂广告(不怪你);2、从一开始你就是抱着占人便宜的心态来的(鄙视你);3、你预算真的有限(理解你),前面两种情况就不说了,第一种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第二种呵呵两个字也就够了,重点说下第三种情况,如果你是真的预算有限,又希望做4两拔千斤的事情,在做广告这件事上还是算了,试试一定会让你失望的,还不如省着买点像样的礼品搞搞互动。做广告和烧开水和放风筝是一样一样的,开水烧开之后,你给点火就行;风筝放到一定高度之后,你看着点就行。广告没有做到一定程度一定是打水漂的,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你给点力他就自己推着走了。

帮你找回浪费的那一半广告费(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