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強國之路,怎麼走?

嘉賓介紹

網絡強國之路,怎麼走?

鄔賀銓,中國工程院院士,光纖傳送網與寬帶信息網專家。先後從事光纖傳輸系統和寬帶網研發、中國下一代互聯網(CNGI)和3G/4G/5G等項目的技術管理及工程科技諮詢項目研究。

曾任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現任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副組長、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標準化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國家“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重大專項總師、CNGI專家委主任、國家“互聯網+”行動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

鄔賀銓院士是國內最早從事數字通信技術研究的專家之一,參與了國家網絡寬帶、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發展規劃的研究。

他身處技術研究的核心位置,掌握著大量全球信息技術發展的第一手數據,對於國際上最前沿的技術發展趨勢有著自己深刻的觀察和認識。


2016年是計算機應用的60週年,人工智能概念提出的60週年,光纖通信發明的50週年,摩爾定律提出的50週年,蜂窩移動通信應用的40週年,互聯網web技術應用的25週年,這些技術現在融合發展又到了一個換代發展的新起點。

20多年來,互聯網產業和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為中國社會和經濟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動力。截至 2017 年 12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 7.72 億,位居世界第一!

但“大”並不代表“強”。在以新技術為核心驅動力的互聯網時代“競技場”上,中國在諸多方面仍處於劣勢。

1、差距不光是芯片製造

2015年在西雅圖這個中美互聯網的一個交流大會上,習總書記會見了11家美國互聯網企業和15家中國互聯網企業代表。中國15家互聯網企業的市值和估值加起來不及11家美國互聯網公司的四分之一,15家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市值和估值加起來,不及蘋果公司一家大。

互聯網公司之所以估值比較高,關鍵是它的創新。這方面國際專利是個客觀指標,目前華為、中興確實是跑到前面的,連續幾年成為全球擁有專利數量最多的兩家公司。但是也要看到,全球前五十個專利最多的企業裡頭,日本佔到三分之一以上,美國佔到四分之一以上。然後還有德國等等。中國後面的專利競爭梯隊還沒有成熟。而且從專利含金量上看,

中國的企業雖然在專利數量上全球第一了,但在核心技術的專利擁有量上我們是有差距的。

今晚(5月10日)21:48分的節目裡,鄔賀銓院士將細細地為大家一一梳理我們的短板,當然同時也包括我國互聯網的強項。


2、有差距,但也不要看扁了自己

除了新四大發明中的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網絡購物,除了世界第一的網民數量,中國互聯網還有一些單項的發展也可圈可點。

從2013年到2017年,我們的平均每個網民的固網下載速率提高了7倍,也就是說,我們固網的帶寬提速降費,是實實在在地開展。我們的寬帶普及率,我們固網的家庭普及率,我們到了74%,也就意味著我們的互聯網用戶家庭,有四分之三的是寬帶的,那麼中國一百兆(以上)的寬帶接入佔43.4%,50兆(以上)的佔73.8%,20兆(以上)的佔92.4%,處於世界前列。

我國的光纖到戶滲透率85%,是全世界最高的。美國整個光纖滲透率只佔10%,所以有人說中國落後於美國,在這點上中國並不落後。現在能跟中國光纖滲透率相比的只有日本和韓國。

神威﹒太湖之光已經領先全球超級計算機五百強,它的芯片全部是自主開發的。國防科大現在正在研製使用自己芯片的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當然我們也在研究製造百億億次運算能力、且能耗低於現有數倍的新一代超級計算機。

中國還是全世界最早研發IPv6(互聯網協議第六版)技術的國家,現在美國、印度等國繼中國之後都在大規模推進IPv6的應用。中國在IPv6技術上擁有100多項全球標準,在標準制定和擁有量上實現了重大突破。


3、袖子擼起來了,說吧,怎麼趕超?

要搞明白我們該怎麼趕超,先要搞明白問題出在哪裡?

信息技術的基礎是集成電路。這麼多年來,我們集成電路芯片進口很多,連續幾年集成電路進口是所有進口商品大類的第一位。去年集成電路進口2601億美元,進口第二位的商品是原油,差了1000億美元。中國的集成電路消費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但是我們自給的只有10%。

網絡強國之路,怎麼走?

(上圖為納米芯片)

依賴進口是有代價的,進口的芯片並不只是一個電子元器件那麼簡單。

習總書記說過:

“我們同國際先進水平在核心技術上差距懸殊,一個很突出的原因是我們的骨幹企業沒有像微軟、英特爾那樣結成聯盟,他們有個所謂Wintel聯盟,他的Windows操作系統只配英特爾的芯片。”

未來企業的競爭,是由這個企業對產業鏈的話語權、對上下游的控制力決定的。集成電路芯片就是這麼一個角色。

現在國家科技項目,支持國內不少公司開發出手機操作系統,也是能用的,但是很難佔市場。為什麼?

蘋果的App操作系統上邊有130萬種App,你以為蘋果只是個賣手機的?人家賣的是服務,它開發了iOS操作系統和App Store。沒有聽過一句話嗎?賣設備的不如賣服務的,賣服務的不如做內容的。它把內容和終端捆綁,把幾十萬的開發者和幾億的用戶捆綁,再加上筆記本電腦、iPad、智能穿戴設備構建起蘋果的完整生態。

對手這麼強大,不光產品、生態都是他們建立的,我們是不是沒有趕超的機會了?佔得先機意味著不可擊敗嗎?

錯!!!

鄔賀銓院士在節目裡用一個例子告訴我們,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

英特爾在PC的CPU上很強,可是現在手機上的CPU是ARM公司的,不是英特爾的。微軟在PC操作系統很強,可是手機上的操作系統不是微軟的,是蘋果的和谷歌(安卓)的。也就是說Windows加英特爾是可以顛覆的。

PC到智能手機的轉移,已經出現了成功的挑戰者。下一步雲操作系統、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軟件定義網操作系統……。

機會已經出現!

網絡強國之路,怎麼走?

(以上為工業互聯網)

中國國內,像航天雲網、三一重工也開發了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究竟我們面對的是挑戰還是機遇?答案就看我們能不能抓機會埋頭苦幹,我們今天的奮鬥是明天來自歷史深處的回答。


4、中國的光纖寬帶發展位於世界前列

網絡強國之路,怎麼走?

(上圖為“固網平均連接速度”)

美國阿卡邁公司測試的固網連接速度,2017年一季度全球平均水平是7.2兆,韓國是28.8兆,中國是7.6兆。中國寬帶發展聯盟測得的數據2017年是13兆,2018年上升到19兆。

雖然在固網連接速度上,我們落後於韓國、美國,但是從2013年到2017年,平均每個網民的固網下載速率提高了7倍,也就是說,我們固網的帶寬提速降費,是實實在在的。

中國的寬帶光纖到戶滲透率85%,是全世界最高的。”鄔賀銓院士說,中國的光纖光纜產業發展很快,現在每年生產和消耗全世界一半的光纖光纜。“十年前平均到一根光纖一公里要兩千元,現在只要四十元,按單位長度算光纖比麵條便宜。”

在移動寬帶的滲透率上,2018年3月份我國4G用戶佔到70%以上,手機上網用戶佔到82%,這個比例遠高於歐洲很多國家。

鄔賀銓院士在《中國經濟大講堂》談到電信業提速降費時說,

2017年我國固網費是2014年的十分之一,在全世界排第四十位,我們的移動通信的單位流量資費,2017跟2013年比下降了7倍,2018年將繼續降費最高達30%。

最後用習總書記的一句話總結“網絡強國之路,怎麼走”:

“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亦步亦趨。”

——2014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網絡強國之路,怎麼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