鐫刻下粵劇的歷史質感和時代動感

傳統藝術如何在現代社會保持流動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至今仍是人們苦思嘗試的事情。面對傳統藝術的發展,如果強調一個“舊”字,有些人不免要扼腕嘆息閉門造車;如果強調一個“新”字,又有些人會痛陳拋棄傳統。“舊”與“新”之糾纏,到了今天實際上還是有不少爭執。

在粵劇這門傳統藝術的守舊革新上,鮐背之年的粵劇表演藝術大家白雪仙先生可謂作出非常重要的貢獻。那些在大街小巷聽過幾句粵劇的現代觀眾,也許會將粵劇與過時、陳舊等消極因素聯繫在一起。但是,聽與看並非一回事,傳統性與現代性更不能隨便因外在形式而對立。只要看一看2014年在香港重演的《再世紅梅記》、2017年重演的《蝶影紅梨記》,或再將時間軸點拉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仙鳳鳴粵劇團演出,便足以明白,白雪仙先生是一位對粵劇藝術滿懷摯誠的人。因為熱愛,所以甘願冒險去採用那些新的形式內容;因為真誠,所以始終站在藝術探索的前沿去把握粵劇的脈搏。她並不是“倚老賣老”,也不是“坐”享盛名,而是在尊重藝術規律的基礎上,將西方樂器、其他門類的藝術、新科技的觀念手法融入其中,為我所用,創造了極有現代舞臺感、豐富性、科技感、互動性的時代粵劇,通過這些方面的革新來擴大粵劇這門藝術的影響力。

鐫刻下粵劇的歷史質感和時代動感

鐫刻下粵劇的歷史質感和時代動感

2014年,任白夫婦的徒弟陳寶珠、梅雪詩在香港演出《再世紅梅記》

近年來,由任劍輝和白雪仙的徒弟重演的《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每每上演,場次往往總是數十場,掀起了令人驚詫的“粵劇熱”。而在背後,便是由白雪仙擔任了藝術總監。重演之劇,內容不是完全照搬劇本,一字不改,演員不是唯老才用。白雪仙及其團隊既對劇本內容作出改動,讓原本優美的曲詞更加雅俗共賞,又參考了其他藝術門類的身段、舞蹈和表演技巧,加上在唱腔的設計、燈光、佈景等方面都下了工夫。可想而知,當白雪仙及其團隊把這些堅守、嘗試、改進醞釀成舞臺上芬芳的醇醪,觀眾如何不自沉酣其間。她和團隊創造了嶄新的粵劇觀賞體驗,一邊為觀眾增添新意,一邊繼續強化粵劇傳統的特點,試圖彌合傳統藝術在現代的失落。事實也證明,白雪仙和她的團隊一次次用生動的演出鐫刻下粵劇的歷史質感和時代動感。

從某種意義上說,白雪仙先生並不是一位簡單的“革新者”或“守舊者”“仿古者”。無論是行內專家還是外行人,她都認真聽取他們的想法,同時她強調演員提升個人文化修養的重要性,她還自有一套嚴謹的戲劇觀念,比如她對《帝女花》中的一幕戲的闡述特別令人印象深刻。劇末長平公主被清帝傳召上殿,面對此情此景,臺上各位演員要如何表演呢?清朝的官、清朝的宮女、清朝的皇帝,明朝的臣、明朝的宮女,每個人的身份不同,心態也都不同。當眾人一聽見要傳這位昔日的公主上殿,因為她是當年明朝崇禎皇帝最疼愛的女兒,而且是最機智的女子,“所以他們帶著很好奇的心,要看看這位公主,她現在回來舊時的宮殿,她的心情會怎麼樣呢?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抱著一個像我現在講解的心情來演這場戲。”白雪仙認為,如此,觀眾看戲,方會覺得“整個臺上都是戲”。據香港作家小思老師回憶,2017年《蝶影紅梨記》重演,白雪仙認為劇本不夠完整,自己拿了枝鉛筆,前後改了七次,這位年屆九十的老人家在桌前苦思冥想,一個字一個字雕琢,不假手於人。當徒弟演出後,她每晚必定親自坐在臺下觀看,觀察臺上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任何人哪怕只做錯了一點點,她都記錄在案,散場後供演員檢討。

鐫刻下粵劇的歷史質感和時代動感

2017年,白雪仙攜愛徒陳寶珠、梅雪詩,正式宣佈重演《蝶影紅梨記》

有學者評論稱,白雪仙一直改革粵劇,將粵劇發展提升至另一個境界,若沒有她的改革,提升水平,香港粵劇未必達到可以跟內地其他戲曲改革的職業水平提高相互媲美。也是她和任劍輝的合力貢獻,擴大了粵劇的受眾層次,從此粵劇在尋常巷陌在舞榭歌臺飄得愈加久遠。今在白雪仙先生迎來九十誕辰之際,我們應該向她致敬。

傳統戲劇藝術走到今天,十分不易,有的已經式微消逝,有的正在重生,但白雪仙先生的粵劇藝術觀念和實踐,卻大可以照亮未來傳統藝術的路。

鐫刻下粵劇的歷史質感和時代動感

2018年,粵劇名伶白雪仙舉行90歲壽辰晚宴

鐫刻下粵劇的歷史質感和時代動感

任劍輝、白雪仙的《再世紅梅記》唱片封套


文字:魏沛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