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手藝,有的已經消失

中國的傳統手工藝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歷史,在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手工工藝潛隱於物件上的溫情與靈魂,是難以在流水線複製的商品上嗅到、觸摸到。古代的那些傳統的手藝,有一些是童年難以泯滅的美好記憶,也有一些,在歷史的長河中早已消失殆盡。

中國傳統手藝,有的已經消失

‖ 彈棉花 ‖

“檀木榔頭,杉木梢; 金雞叫,雪花飄”這可以形容彈棉花藝術描述了。彈棉花, 又稱“彈棉”、“彈棉絮”、“彈花”, 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 曆史悠久, 我國至遲在元代即有此業,時至今日仍有操此行業者。元代王楨《農書·農器·礦絮門》載:“當時彈棉用木棉彈弓, 用竹製成, 四尺左右長; 兩頭拿繩弦繃緊, 用縣弓來彈皮棉。”一彎彈弓、一張磨盤、一個彈花棰和一條牽紗蔑, 行走街頭, 生意好的應接不暇。

中國傳統手藝,有的已經消失

‖ 打磨 ‖

古代沒有砂紙,所以木匠們會找到各式各樣的東西來代替,除了木賊草和青磚,常用的還有刨子、皮毛、貝殼等。古時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術。

中國傳統手藝,有的已經消失

‖ 起風爐 ‖

形如古鼎,有三足兩耳, 爐內有訂放置炭火, 爐身下腹有三孔窗孔, 用於通風。上有三個支架(格), 用來承接煎茶或燒水煮飯。爐底有一個洞口, 用以通風出灰, 其下有一隻鐵質的用於承接炭灰。起風爐, 也是一門大街小巷都需要的行業。

中國傳統手藝,有的已經消失

‖ 炒紙 ‖

將紙漿製成紙張的工藝過程。現代造紙業中在造紙機上連續進行。即將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在造紙機的網部初步脫水, 形成溼的紙頁, 再經壓榨脫水、烘乾而製成紙張。

中國傳統手藝,有的已經消失

澆燭 ‖

《淨土聖賢錄》有記錄: “吳澆燭, 居蘇州婁門, 以澆燭為業, 因以得名。孑身無偶, 長齋,晝夜唸佛。為人不欺, 賣燭家爭迎澆燭。吳傾油一杓, 必稱佛數聲, 以為常”。此崇禎年間的事情。唐宋以前澆燭入藥,所用白蠟皆蜜蠟也。過去沒有電燈,澆燭是很興旺的行業。只見熱鍋燒著蠟, 一旁紅白蠟燭等風乾即可出售了。

中國傳統手藝,有的已經消失

‖ 糊元寶 ‖

清明時節, 是寄託對先人哀思之物。過去,這個行業很旺, 很多節日都是祭祖日, 這時山頭煙熏火燎, 哀聲陣陣。不過, 現在隨時代變遷, 這樣的方式逐漸沒落,更多環保和新穎的方式出現,替代了這樣傳統的方式。也好,如同元寶一樣成為文物,糊元寶也會被代替。只是,思念是不會變的。

中國傳統手藝,有的已經消失

‖ 唱龍舟 ‖

龍舟歌在漢族民間又稱“唱龍舟”或簡稱“龍舟”, 流行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種漢族曲藝形式,一般認為形成於清代乾隆年間。其表演形式為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鑼或小鼓作間歇伴奏吟唱, 聲腔短促, 高昂跌宕,詼諧有趣, 富有宣洩效果。唱詞以七言韻文為基本句式, 四句為一組。腔調簡樸流暢,富有鄉土氣息,宜於敘事抒情。節目內容豐富,從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到時事新聞幾乎無所不包。曆史上的龍舟歌多由藝人走街串巷演出,在重大的民族節日或各種喜慶場合很容易覓見他們的身影。龍舟歌中蘊含著大量的民俗信息,影響所及,連粵劇也吸收其唱腔為演唱的重要曲牌,曲牌的名字就叫【龍舟歌】或【龍舟】

中國傳統手藝,有的已經消失

‖ 獨角戲 ‖

一名「皮影牽手」可以操作多個角色,最多的時候要控制四五個戲偶,甚至還會兼顧音樂、旁白、唱詞等。一個人驚天動地,一個人上下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