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張圖看明白語文為什麼難教難學?

兩張圖看明白語文為什麼難教難學?

部編版語文教材

語文難教難學應該是大多數人的共識,無論老師、學生還是家長持此觀點者大有人在,而這種觀點從何而來?這個問題我看很有仔細分析的必要,而要解釋並進而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分析語文教學中的矛盾關係。

作為一個大系統,語文教學跟一切教學一樣,具有四個基本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和方法,它們兩兩產生關係,構成六組矛盾,即教師-學生、教師-教材、教師-方法(教法)、學生-教材、學生-方法(學法)、教材-方法。

如圖所示:

兩張圖看明白語文為什麼難教難學?

圖1:教學關係圖

“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見《矛盾論》)

在上述六種矛盾關係中,第一種關係(教師-學生)的矛盾兩面是人,始終處於變化中,複雜而不易把握,在教學矛盾中“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於次要和服從的地位”,是教學活動中的主要矛盾。因此,把握住這一組主要矛盾,也就牽住了教學活動的“牛鼻子”。

但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是通過什麼媒介發生關係的呢?從圖1我們並不能清楚地看出來。我們知道,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應當有一個具體的對象,這個對象就是聯繫師生的關鍵媒介,它就是教材。怎麼處理教材,兩個主要因素教師、學生各有其法,也就相應產生教法和學法,其實就是將圖1所示要素“方法”一分為二,一是教法;二是學法。方法的依據從何而來,還是教材。如此一來,圖1就變形為圖2,“教材”正處於“教師—教材—學生”、“教法—教材—學法”兩線交叉中心,成了教學的中心環節。而從教學實際來看,各科目也一直都是突出教材中心地位的。正所謂“以課本為本”。

如圖所示:

兩張圖看明白語文為什麼難教難學?

圖2:以教材為中心

這樣做的優勢在於教學有依據、有重點、有參照,考核起來也有範圍、有方向、有比較。但是,這些優勢對於其它科目完全成立,對於語文恰恰成了難教難學的劣勢所在。為什麼呢?因為,在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下,語文的教材徒有中心的說法,並無中心的地位。語文教改的方向一直是去課本中心化,及至今時今日,已經基本形成了“所學非所考”的實際。

我們固然口頭上一直反對考試,說什麼考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之類的大話套話,但高考指揮棒一日不變,就一日不得不面對“一考定終身”的現實。所以,“所學非所考”註定了語文教學的尷尬和悲哀。

儘管各類版本的語文教材都在強調自身的優越,以業內引領地位自居,但只要考試內容不從課本中來,不能用來考試,以之來教學不能幫學生拿到高分,這些教材說好聽點也就相當於課外讀物,用來閒時翻閱尚可,倘若精讀精研,實是白費心血的。

這些教材都在強調拓展知識面、提高人文素養,其實是按照素質教育的理念編寫的,但面對應試現狀,談素質更多的是理想主義罷了。而且,單就素質培養來說,因其涉及面過寬,反而顯得零碎不成體系,其實際帶給學生的是各方面都略知一些的認知錯覺,反倒不如有計劃地認真閱讀一些成系列的經典作品來得有效。

教師不知道該教什麼,學生也不知道該學什麼,有時候教師在課堂上講得眉飛色舞,學生在課堂上聽得津津有味,而一到考試,發現這些力氣相當於白費之後,難免產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來。於是大家都說難,卻不知道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投機者乾脆歸納出語文考試刷分模板來,有人甚至賺得缽滿盆滿。如此一來,語文教材的作用更是乏善可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