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紅色基因擦亮信念底色

用紅色基因擦亮信念底色

  沿著90多年前革命先烈的足跡,懷著無限的虔誠和敬仰,2018年5月20日至25日,廣東省公安機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性錘鍊班一行58人,踏上了中國革命的紅色故土井岡山。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由戰亂走向復甦。列強向中國進行商品輸入和資本輸出,各派軍閥混戰,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入蕭條。中國的農村經濟,更是一片凋敝。在那晦黯的歲月裡,多少有志青年、仁人志士踏上了救國救亡的道路。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的是尋找民族獨立和人民的解放。

  猶記當年創作時,激情如潮澎湃。在《走自己的路》開篇裡寫道:中國人民“趕走了皇帝,卻沒有趕走貧窮,列強使中國四分五裂,中國共產黨走向中國的政治舞臺。”回溯1927年以來的兩年零四個月的井岡山斗爭史,是中國共產黨人激情燃燒、波瀾壯闊的輝煌史。在艱難曲折的偉大斗爭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巍巍井岡點燃了中國革命的火種。井岡山是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創建以寧岡縣為中心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岡山因此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

  據悉,毛澤東並沒有參加這場戰役,他得知黃洋界大捷後,隨即激昂文字,寫下永留青史的千古佳句。無獨有偶,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寫下《岳陽樓記》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也沒有去過湖南,他是受昔日好友滕子京寄來的一封信和《洞庭晚秋圖》寫就的。或許,偉人的格局境界正在於此。不同的是,毛澤東對井岡山非常熟悉,這塊紅色土地是他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隨著鬥爭的深入,特別是共產國際派往中共的軍事顧問李德,不熟悉中國國情,指揮錯誤,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開始被迫戰略轉移——長征。美國知名作家索爾茲·伯裡稱這次發生在遠東的遠距離的軍事行動,為“前所未聞的故事”。此時的蔣介石最為失意。“儘管國民黨的報紙一再宣稱,已將‘共匪’全殲。但是在南方,紅軍留守江西的戰士,仍然穿梭在密林深處;在中國的貧困地區,遠離南京城的陝北,紅星仍然照耀著中國。”

  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那怕是最為殘酷的鬥爭時期,他也手不釋卷。從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澤東先後發表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這些文章與後來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系列文章,成為中國革命的明燈,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極其深遠影響。

  江西幹部學院副院長黃書華在《井岡山斗爭與井岡山精神》的專題講座中,從大革命失敗的歷史背景、秋收起義、三灣改編、根據地鬥爭等方面,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輝煌歷史和經驗得失,對今天的我們仍然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井岡山也被譽為中國的四大搖籃。即工人運動的搖籃、人民軍隊的搖籃、人民共和國的搖籃、中國革命的搖籃。“四大搖籃”高度概括了紅色井岡的歷史價值和政治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創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的諄諄教導。它是我們必須傳承和弘揚的偉大精神。

  人民日報報道稱,2016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迎著飛舞的雪花瞻仰革命烈士陵園,懷著深厚的感情登上八角樓舊址,沿著溼滑的山路探訪羅霄山脈深處……這是總書記第三次上井岡山。總書記念茲在茲的為民情懷,淳厚感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艱苦卓絕,物資何其匱乏的井岡山時期,毛主席卻將新領的棉衣贈予貧農禦寒,自己只穿兩層單衣;朱總司令與戰士們一同挑柴擔米,“朱德的扁擔”至今被人銘記。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光輝的鬥爭實踐,生動詮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其所開闢的井岡山道路、所孕育的井岡山精神,燭照著中國革命一步步邁向成功,也為我們黨貯藏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90多年來,一代代共產黨人,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奮鬥在復興的征程中,書寫了今天的中國奇蹟,但少數人卻將優良革命傳統忘卻,淡漠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在理想信仰方面缺乏“精神鈣質”,在“當官”還是“當勤務員”的內心選擇上模稜兩可、飄搖不定,甚至不惜為一己之私鋌而走險,最終誤入歧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党進一步繃緊理想信念教育之弦,狠抓作風建設,黨風政風為之一新,黨心民心為之一振,治國理政不斷邁向新境界,那些橫亙在黨同人民群眾之間的無形心牆,正被一一打破。“不慮於微,始成大患;不防於小,終虧大德”。事實證明,無論物質如何充盈、時代怎樣變遷,“幹群一家”的紅色傳統切不能丟,同甘共苦的群眾路線永不可棄,必須以防微杜漸的姿態,及時診療作風問題的“細枝末節”。

  開國元勳陳毅元帥有詩云,“第一想到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人民”二字,無疑彰顯著共產黨最鮮明的政治立場,也是共產黨人最寶貴的政治品格。青海省原副省長尕布龍生前曾留下這樣一句話:“心是用來換心的,我們共產黨人老老實實造福社會,真心實意幫助群眾,自然會得到群眾的擁護。”不忘本來,方有未來。以“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的意志築牢信念,心頭惦記著百姓、堅持做到“不忘本”,常思“我們當初是從哪裡出發的、為什麼出發的”,才能擦亮“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政治底色,也才能宣示以民為本、不忘初心的政治倫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產黨人就是幫群眾“跑事的”。兌現“不讓一個貧困老鄉掉隊”的莊嚴承諾。每一位黨員幹部要堅定公僕意識和為民情懷,以偉大的井岡山精神為座標,誓做俯仰無愧的共產黨人。

  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感慨萬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賡續紅色基因、夯實理想信念,讓紅色傳統薪火相傳,八角樓的燈光必能照亮我們的前行之路,共和國的紅色江山也必將血脈永續,牢牢掌握在人民的手中。

  廳黨委組織“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黨性錘鍊班的目的,就是希望全省廣大公安民警、黨員領導幹部要牢記職責使命,始終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繼續前行,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不能忘記我們從哪裡出發,為什麼出發,為誰出發和我們將走向何方的問題。我們要始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四句話 十六字”總要求,全面推進公安工作和隊伍建設,切實築牢宗旨警魂,永葆人民本色。廣東省副省長、公安廳廳長李春生在接受人民網訪談時指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5·19”重要講話精神,把以“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井岡山精神,作為我們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以新時代黨建工作的發展進步,不斷推進“粵警行動計劃”和“智慧新警務”戰略,為廣東“四個走在全國前列”創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學習和傳承偉大的井岡山精神,要與新時代公安工作和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起來,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只有築牢了理想信念,才能不忘初心,繼續前行。正如馬克思在《人的自豪》裡寫道:這目光穿透四周的人群,急切地去把真理探尋;熾熱的渴念已化作雷電,無情地掃過顯赫的門庭。如果你們都坍塌、墜落,那隻能變成斑駁陸離的碎瓦斷梁。一片豪華化為滿目淒涼,殘垣斷壁顯得黯淡無光。沒有任何樊籬將我們限制,堅硬、貧瘠的故土不能把我們阻擋。我們乘風破浪、揚帆遠航,我們將駛向更遙遠的地方。

  這個“更遙遠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初心使命,就是告誡我們不要忘記本來、方有光明的未來,就是穿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然而,強國夢必須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制度支撐,儘管我們有了自己的航母、大飛機和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也有了高鐵、網購、支付寶等新四大發明。但從中興“望芯興嘆”的中美貿易戰中猛然警醒,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我們有很多軟肋,走向復興的路還很長。簡單的物質可以用錢買到,但核心科技是買不到的,就像精神買不來一樣。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井岡山精神時強調,要實事求是創新路。我認為“實事求是”就是要充分認識自己,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創新路”就是要不斷創新,把核心科技掌握在自己手裡。它是一個民族的強大之本、力量之源,沒有創新就沒有出路。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搶佔先機迎難而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兩彈一星”元勳黃令儀說,“我最大心願就是匍匐在地,擦淨祖國身上的恥辱。”醒獅怒吼、傲視群雄,需要每一箇中華兒子像黃令儀院士一樣,潛心努力,艱難前行;不負重託,走向彼岸。把畢生精力獻給國家和人民。

  在復興路上,有荊棘、障礙和風險、挑戰,我們要堅定信念、始終如一,不忘本來、方有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指出,馬克思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創始人,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和國際共產主義的開創者,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兩個世紀過去了,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們的尊敬,馬克思的學說依然閃爍著耀眼的真理光芒!就讓我們以馬克思的《人的自豪》這首詩作為我們的座右銘,以尋找真理的堅定目光繼續前行,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繼承和發揚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努力為廣東“四個走在全國前列”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溫國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