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80傾斜旋翼機的前世今生

V-280倾斜旋翼机的前世今生

V-280首次巡航的照片

今年的5月上旬,美國貝爾直升機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聯合研製的第三代傾斜旋翼機V-280“勇敢”完成了它的首次巡航飛行。V-280項目從屬於美國國防部“聯合多角色技術演示機”創新計劃的一部分,而從技術的繼承關係上講,V-280傾轉旋翼機是在V-22“魚鷹”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進版本,但是技術的升級並不能減少人們對V-280以及它的前代V-22所代表的傾轉旋翼機的爭議。那麼V-280到底是高科技堆砌出的“雞肋”還是未來螺旋槳飛機的發展方向?我們今天就來嘗試分析一番。

V-280倾斜旋翼机的前世今生

V-280改進後的傾轉裝置

要講述V-280那麼我們就要先搞清楚何為傾斜旋翼機?傾斜旋翼機通俗的講就是固定翼飛機與直升機的結合體,通過在固定翼的兩端安裝一套可在水平與垂直方向上轉動的螺旋槳傾轉裝置,使得飛行器既可以項直升機那樣垂直起降與空中懸停,又能夠向固定翼的渦輪螺旋槳飛機那樣高速飛行。從美軍的角度講,本文的主角V-280已是這種類型飛機的第三代,而軍迷朋友們更為熟知的應該是第二代也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當家主力V-22“魚鷹”。

科學合理的引擎設計

V-280倾斜旋翼机的前世今生

V-22引擎的不合理設計

相比V-22“魚鷹”,V-280在傾轉裝置上有了突破性的改進。V-22“魚鷹”的傾轉裝置只能將整個發動機艙進行整體轉向,當V-22在兩棲攻擊艦上進行垂直起降作業時,發動機的噴口直接面向了軍艦的飛行甲板,發動機尾氣會對甲板造成燒蝕,而V-280的傾轉裝置變成只有旋翼傳動裝置的傾轉,發動機艙以及本噴口始終朝向機身後方,從而避免了上述問題,這樣的設計也有利於士兵的上下往來,如同前文所說V-22在發動機高速運轉的時候,噴射在甲板上高溫尾氣使得士兵難以接近飛機,從而大大的延緩了起飛的時間,也讓傾轉旋翼機本身具有的快速起降優勢大打折扣,而這樣的情況在V-280的身上也得到了妥善解決。

打破傳統的隱身性能

V-280倾斜旋翼机的前世今生

隱身版本的V-280模型

除過傾轉裝置的改進之外,V-280還要一項令人矚目的性能隱身特性。儘管貝爾公司目前還沒有將V-280正式的稱為隱身直升機,但是從貝爾公司推出的隱身版V-280模型中可以窺探一二,隱身版的V-280在機體設計上採用了有利於減少雷達反射面積的扁平化造型,整個機體變的更加低矮緊湊,大大降低可被探測性。而在紅外隱身性能上,根據外媒採訪到的貝爾公司先進傾轉旋翼飛行器研發項目副總裁Vince Tobin介紹,貝爾公司如今正在研究特定的尖端引擎技術,降低直升機熱信號以減少散熱,同時還會在V-280的身上加裝紅外散熱裝置,從而進一步的強化隱身效果。

五代戰機的航電系統

V-280倾斜旋翼机的前世今生

V-280的地面測試

而在航電系統上,V-280則採用了F-35戰鬥機上配置的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該套系統在飛機周圍360度範圍內都有傳感器監控,通過計算機將傳感器的圖像拼接在一起,能為飛行員提供一個圍繞飛機機身的全景視野,飛行員能夠無死角的觀察飛機的底部和側面,並且該系統還可在飛行員之間實現共享,通過可穿戴護目鏡或頭盔,實現不同飛機間傳感器視角的反饋。在美軍中駕駛過F-35的飛行員就曾經表示在駕駛F-35時,可以獲得遠比地面塔臺更為清晰的視野,好像獲得一雙“上帝之眼”。有了這套系統相助的V-280則更有利於索敵偵察以及規避潛在的風險。

不可忽視的現實缺陷

V-280倾斜旋翼机的前世今生

V-280的緊湊設計

儘管V-280有著種種優勢,但是V-280在機身上堆砌了大量的先進技術,不同技術之間的整合最終會以何種方式呈現我們仍然要報以疑問?就目前而言,V-280具有三點相當明顯的缺陷,首先是相比V-22“魚鷹”V-280的運載量大為縮水。因為V-280又要提高速度,又要隱身性能,只得將機身設計的更為緊湊,每架飛機僅能搭載最多12名士兵,嚴重降低了飛機的運載量;其次就是作為艦載機的V-280採用的固定翼設計,相比V-22那設計複雜的可收放式機翼,這樣的設計雖然避免了V-22那樣的高事故率,但是也增大了甲板的佔用面積,從而降低了在兩棲攻擊艦上的實際部署量;最後就是V-280在筆者看來較為雞肋的武器系統“海爾法”反坦克導彈,作為一款本職是運輸的特種飛機,V-280並不適合武器平臺的搭載,反坦克導彈對V-280而言沒有什麼過於重要的意義,相反還會增加飛機重量,破壞隱身性能。

V-280倾斜旋翼机的前世今生

貝爾公司的V-280設計效果圖

總之V-280目前仍然是一款試驗大於實際的驗證型飛機,其採用的先進技術的確為人矚目,但是這些技術的價值是否物有所值還需要經過實際的驗證才能得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