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借钱买了村里第一台农机,变化从此翻天覆地

他借钱买了村里第一台农机,变化从此翻天覆地

一年一度的夏收从南到北开始进行。目前,山西的小麦已经开镰收割,在主产区处处可见“麦客”在麦田中穿梭的身影。从手握镰刀下麦田到如今全自动化播种和收割,麦客们见证着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见证了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进步。

他借钱买了村里第一台农机,变化从此翻天覆地

(宁风风合作社里的农业机械)

山西运城的麦子熟了。今年65岁的宁风风又开始招呼农机合作社的农机手们割小麦了。

每到麦收时节,宁风风都会大展身手。在闻喜县的十里八乡,他的名字很有影响力。

宁风风:“我的合作社可以收小麦、种玉米、打农药,只要是田间管理,我全部干。在增产增收上,我们做种子、化肥、农具的实验,年年增产。”

一样有影响力的,还有他的农机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里,既有手工收割的镰刀,也有现代智能化的收割机械。

宁风风:“这台收割机是前年开的,马力是145马力,在小麦收割机里边是比较先进的,一个小时能收割八九亩地,损失很少。”

对每一台农机具的性能,宁风风都是如数家珍。这是他参与麦收的记忆,也是时代的记忆。

从弯腰割麦到连片机收

1969年起,为了赚钱养家,每到麦收时节,宁风风就会组织麦收队,拿起镰刀,哪有麦子就往哪儿跑。当时,小麦的亩产不到300斤,可现在回想起来,人工收割还是苦不堪言。

宁风风:“人就受不了,腰疼得厉害,最少6个小时就一个姿势,弓着、弯着腰,实在受不了了,再站一下。弯腰是腰疼,没有吃的是饿,没有水喝是最大的问题。”

(传统的镰刀割小麦,又热又累)

手工割麦让宁风风患上了严重的腰肌劳损。那时他就想,什么时候可以用机器代替人工。

199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宁风风在运城市看到了四轮割晒机。了解了机器性能以后,他二话不说,回村借钱买了一台。

宁风风:“割晒机割得好,割一亩小麦6块钱,别人都很愿意用。”

这台割晒机,是村里的第一台农业机械。它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宁风风的收入,也提升了村民收割小麦的效率。自此以后,农业机械逐渐进入了闻喜县的每个村落,进入了高速普及期。

宁风风:“这是精工平地铲,精平土地可以节水40%至60%。要是不精平,一亩地要用水用到七十到八十方水。”

镰刀和磨刀石、四轮割晒机、精工平地铲、小型秸秆收割机、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从简单到复杂,从劳累到省劲,从过去到现在,每每想到这些,宁风风这位老把式心里满是感慨。

宁风风:“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一点,农机马力大了,现在连种玉米带割小麦,四天就完了。变化想都不敢想。”

他借钱买了村里第一台农机,变化从此翻天覆地

(机器收割小麦,已成为山西运城麦田收获的一大旋律)

从松散操作到组织作业

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农业思维。过去收麦子,宁风风临时组织麦收队,组织是松散的。如今,他已经成立了农机合作社,组织是有结构的。目前,这个合作社共有社员46人,拥有大型机具180多台,年作业面积5万多亩,在全国都是出名的。

山西农业大学学生张慧芋说,很多种粮大户和农业大学的学生都慕名而来,在这里学习农机技术。

张慧芋:“这个合作社,就是播种机械或者收割机械都比较齐全,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实验条件。”

这些变化以及那些时代记忆的背后,是我国农业农村的进步。宁风风说,手握镰刀的麦客,只能是越来越远的回忆了。

宁风风:“未来我的想法是流转土地,机械再扩大化、智能化,拖拉机不用人开,我现在往这方面发展。”

特别报道《麦田里的守望者》

他借钱买了村里第一台农机,变化从此翻天覆地

随着夏天的到来,一年一度的夏收开始了。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052万吨,比2016年增产131万吨。2017年夏粮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3%左右,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乡村之声推出特别报道《麦田里的守望者》,关注麦收中的人和事,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乡村发生的新变化。

他借钱买了村里第一台农机,变化从此翻天覆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