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中的暴风骤雨,你是否知晓?

深夜朋友圈里,有朋友在抱怨说,才二年级的儿子晚上抱着史记读到12点还不睡,实在发愁。

我看着脚丫子蹬在枕头上,肚子上盖着本漫画书,九点就昏过去,睡梦中还不时咯咯笑出声的三年级儿子,跟韩先生感叹说,你瞧孩子这天性差异有多大。

这大概是对儿子实施“解禁政策”的第5个晚上。晚饭儿子胃口颇好地吃了两大碗,然后又快又好地写完作业,读书画漫画,之后哼着小曲洗漱睡觉。几天时间,换了个人一样。

如果不是亲历,你或许不会相信,只是因为强势换书看,却会对一个孩子产生这样大的影响。

孩子心中的暴风骤雨,你是否知晓?

春假前家长会,儿子的班主任很委婉地说,可以推荐一些学校图书馆里,适合儿子这个年龄读的英文书给我。

我饶有兴致地听了一下书名,然后告诉老师,您说的这里面,九成我家全都有。

老师一脸大写的懵字,继而不解地问:那为什么Michael反反复复一直在读同一套书《Diary of a Wimpy Kid》(小屁孩日记)呢?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他的所有写作,都是书中的口吻,叙事方式和文体,非常稳定,怎么引导都不动摇。

我说这也是我想跟您探讨的问题。大约一年前,他非常顽固地沉浸在《疯狂学校》系列中,以至于所有的语体都是那套书中的样子,以前的班主任为此也跟我长谈过。

为了保护他的阅读兴趣,我们并没有强行给他换书,而是推荐了很多备选项。起初他很抵触,但不知是年龄到了,还是对原来那套书熟到厌倦了,他终于从一堆书里选中了这套《小屁孩日记》,慢慢读了进去。但有大约半年时间,这两套书他都是并行在读的。

不过没多久,历史重现。他的写作风格从天马行空的学校搞怪体,进入了依然天马行空但有了一点小心机的日记体。

老师说,这些书几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但大多只是读读罢了,像儿子这种看一套就扎进去一套出不来的,并不算多。

我们与老师的共识是,毕竟学年在升高,要求的语体形式越来越多,所以还是要拓宽阅读领域,而不宜专注在这一套书上。

于是我们决定,携手把他吃饭走路睡觉都在看的这套书“灭掉”。在家我们来执行,在学校,图书馆时间老师会建议他也回避这套书。

孩子心中的暴风骤雨,你是否知晓?

回来又是一番安利,最终儿子选择了《Goosebumps》(鸡皮疙瘩系列)。当然这只是一个过度,除了Fiction 类,我希望他有更多Non- Fiction阅读,也准备了很多供他选择。

以前他每天的安排大致是,读完学校带回的书,无论多晚,都能把喜欢的那些书翻上个七八本,整体时间并不会很久,但换书后,我预计他会有更多富裕时间。

最初的过渡期,他每天完成学校部分(主要是科普类和人物传记)后,余下的时间,就以5:5的比例,一半时间读Goosebumps,另一半还读原来他喜欢的书。

大约一周后,我见他已经读了3本Goosebumps,也表示新书很有意思,于是就想往前推他一把,彻底让旧书都撤出去。

于是跟他说了老师的建议和他的现状,给出我的要求:彻底转到新系列,让旧书们都先进柜子睡觉去。

儿子有些沉默,我当然知道他不情愿,但他的进展让我有些盲目乐观导致冒进,好在最终他还是同意了。

之后似乎事情就朝着我希望的方向发展了:

首先,他的生活中都是我觉得政治正确的书:新的章节书,科普,人物传记,新加坡数学。。。

其次,他似乎人也沉静下来,不那么欢脱跳跃了,做事平平无功无过都交代得过去。

但确实也觉得哪里不太对劲。他每天放学回来都蔫蔫儿的,没有哪里不舒服,只是看着没精神。以前每天要把画漫画的他拽上床,而此时有一段时间没见他画了。问他何故,他说有点觉得画那些没意思。

我很阿Q地想,大概是“有思想、知识含量高”的书读多了,孩子也慢慢成熟起来了吧。因而即便韩先生提醒我不要一棍子打死时,我也没有听他的,而是延续了我的所谓“成效显著”的策略。

可再后来,他做事效率越来越低,每天学校作业和书读完,就已经该睡觉了,根本没有做其他事情的时间。甚至有两晚,学校的书都没能读完已是深夜。读书和作业量都没有增加,显然是他的发动机出了问题。

孩子心中的暴风骤雨,你是否知晓?

每周的艺术课,除了永远猜不到儿子会画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作,这种未知让人期待,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意义是,透过画作,几乎可以窥见他的内心,大致能够知道他近期的心情与状态,利于我们及时察觉有什么问题出现。

换书大约20天后,儿子画了这样一幅作品。

孩子心中的暴风骤雨,你是否知晓?

看过他以前画作的人,应该会看出这么短时间内,画风变化还是蛮大的。

虽然老师评价说,他的配色一贯的舒服好看,但我看过却心下一惊。

远处看似平静的海面,以及近处透着不耐烦的嘈杂草地,甚至在众多色彩丰富的参考图中,他选择了如此平静的一幅这件事本身,就足够反常了。

孩子心中的暴风骤雨,你是否知晓?

没有什么不好,但不是他的风格。他一直是个思维跳跃又活泼欢快的孩子,配色大胆,下笔从不犹豫。他的笔下,永远是灵动而非静止的,形未必近,神却总有。

而这幅画让我看到了心如止水,也看到了内心狂躁。说不好,但心中感觉也不好,对孩子,并非对画作。

我把画发给正录音的韩先生。几分钟后,他电话追过来,我用耳朵,听着他口中道出我心中所想:这孩子最近被压制,他不快乐,咱们需要谈谈。

回家看了下前段时间儿子一直兴致勃勃在电脑上写的,他自己版本的《小屁孩日记》,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我们的猜测。

几个月前,他选的人物贴图,是这样的——

孩子心中的暴风骤雨,你是否知晓?

在换书初期写的,贴图基本都是这组——

孩子心中的暴风骤雨,你是否知晓?

后来,他索性不再写了。

又翻了下他的作业,虽然几经提醒,狂草体已有所收敛,但一看便知,所写之人写得有多心不在焉。

孩子心中的暴风骤雨,你是否知晓?

我没有很详细地写引导他换书的过程,也没有具体描述他的写作受这些书的影响有多大,大到影响学校的学术写作。整体来说,在这方面,他是非常固执的。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导致我有些心急想要一刀切的原因。

但这次我们并没有与孩子长谈,只是告知他:全部之前的书,都物归原主,只是希望他,自己合理配比各类书籍的时间和比例。希望他明白,虽然之前那样收掉他的书不妥,但老师和爸爸妈妈都是为他焦心。

儿子根本顾不上问前因后果,他蹦着高地跑去把他的书都解救出来,那晚,是抱着两本小屁孩睡的。

我又下单把他还没有的两本,以及另外两个他也一直超爱但丢了几本的套系,都买全了。

收到书那天,他使劲搂着我脖子说,妈妈,我都不能睡觉了,我脑子里都是要写的和要画的,我太爱你和爸爸了!

这让我心中也颇为感动。有时,千言万语,未必抵得上行动上的小小支持。

孩子心中的暴风骤雨,你是否知晓?

昨晚他说要把刚画好的漫画送给我。这熟悉又清新的画风,让我和韩先生终于又心安了。

孩子心中的暴风骤雨,你是否知晓?

我翻了翻他的读书笔记,有段时间,我不提他就不写了,也有时,是根本没时间写。而最近,从每天都有的读书笔记得知,他主动重读了之前推荐给他,匆匆读完却不知读进多少的莎士比亚系列。

笔记中他写道:

孩子心中的暴风骤雨,你是否知晓?

——My favorite character is Romeo because he said " I am not afraid of death."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罗密欧,因为他说“我不畏惧死亡”。

孩子心中的暴风骤雨,你是否知晓?

——My favorite character is Hamlet because he said " We cannot escape our destinies, we can only be ready, and I am ready."

我们无法逃避命运,唯有去面对,而我早已准备好了!

画面依然是小人儿打架,文字却不再是阿猫阿狗,而慢慢有了他的世界观。

回想来路,只觉再清醒的头脑,再明晰的理念,执行起来也难免会有不冷静的时刻。

每个孩子是如此不同,即便所有同龄人都怎样怎样,即便他这样就会导致比别人进展慢些,成就小些,都不足以成为我们扼杀他的创造力,抹杀他的生活动力,剥夺他快乐的理由。

前段时间给儿子安排暑假的summer camp,看到一个营的理念特别打动我。

孩子心中的暴风骤雨,你是否知晓?

When you trust kids, they trust themselves.

。。。

And only they know what comes next.

当你信任孩子,他们才会自信。也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在尝试,失败,自我完善中,见证属于他们的人生。

我们,只是亲近的路人,能在他们人生的慢放途中,不强迫自己跑上前去按下快进键,便是最好的养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