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轨道交通三个“指日可待”和两个前瞻性研究,细思极恐!

中国轨道交通三个“指日可待”和两个前瞻性研究,细思极恐!

胡文

时值重要时间节点的博鳌亚洲论坛,几乎变成了世界经济的达沃斯论坛。会上消息十分之多,其中,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化龙所透露的中国轨道交通三个“指日可待”,尤其是关于飞行列车以及管道运输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值得关注。

新华社报道,刘化龙在年会上透露,中国轨道交通未来三到五年将实现智慧列车、可变轨距高铁、六百公里时速磁悬浮列车三个“指日可待”。

第一个“指日可待”是京张高铁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投入使用,这是一个完全智能智慧的列车,相信从车辆的设计和自动化管理会给乘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第二个“指日可待”是2020年左右将推出一款可变轨距400公里时速的高铁,将解决跨境运输时轨距不一样的难题,实现高效快捷运输。

第三个“指日可待”是2020年左右,600公里时速的磁悬浮列车样车将会下线。

此外,中车集团碳纤维新材料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将于2020年取得突破,今后无论地铁还是高铁的车厢都将更加绿色环保。

刘化龙表示,黑科技也有利于技术进步,无论是4000公里时速的飞行列车还是其他管道运输技术,中车集团都在进行一些前瞻性的研究。轨道交通最关键的是安全可靠,飞行列车离真正投入使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待时间的验证。

在刘化龙透露的信息中,最让人期待是可变轨距400公里时速的高铁。目前,中国投入运营的列车最高时速也不过是350公里。而可变轨距400公里时速的高铁,不仅在速度上进一步提速,而且还可实现可变轨距,这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高铁设计,使得高铁有条件大踏步走出国门,并在不同国家之间形成高铁网络。一旦突破,对“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根据中国中车2016年10月24日公布,“可变轨距400公里时速的高铁”原为“时速400公里跨国联运高速列车”。项目将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轨距、不同电压制式、不同环境温度、不同技术标准、不同信号控制的运用需求,按照统一的技术平台、不同的技术路线研制具有产品平台特征的时速400公里跨国联运高速列车。

更重要的是,刘化龙透露,4000公里时速的飞行列车还是其他管道运输技术,中车集团都在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经此披露后,中国至少已经有来自航天和铁路两大系统的机构,在进行飞行列车的研究。

2017年8月30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官方微博“中国航天科工”发布消息,航天科工开展“高速飞行列车”研究论证,拟通过商业化、市场化模式,将超声速飞行技术与轨道交通技术相结合,研制的新一代交通工具利用超导磁悬浮技术和真空管道,致力实现超音速“近地飞行”。航天科工是全球首个提出超声速地面运输系统的集团公司,将按照最大运行速度1000公里/小时、2000公里/小时、4000公里/小时三步走战略逐步实现。这一消息发布后,当时引起了极大争议。

航天科工三院三部高速飞行列车项目技术负责人毛凯当时透露,目前“高速飞行列车”工程项目已联合国内外20多家科研机构,成立了国内首个国际性高速飞行列车产业联盟,团队已拥有相关领域的200多项专利。他说,项目落地还需要突破部分关键技术,比如超导磁悬浮技术的工程化。虽然我国在高温超导研究已有几十年的积累,但要真正实现“工程化”,还需要再迈一个台阶。此外,真空管道的研制和打造,也面临着诸如“超长距离”工艺技术的瓶颈。

从刘化龙的表态看,中国中车的研究方向还不如航天科工清晰。同时,从倾向性来看,中国中车对飞行列车的运用前景也相对保守。但是,中国中车进行飞车列车或管道运输技术的前瞻性研究本身,就说明了铁路系统对此已经不敢托大,否则真有可能一朝被航天系统颠覆。黑科技之所以成为黑科技,就在于出人不意。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需要在尖端科技领域进行十分充分的储备,而内部的适度竞争也是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