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日可待!我方为摆脱进口依赖,又投入100亿造“芯片”原料

众所周知,硅片作为芯片的原材料,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然而,这个重要一环,我国却长期被人“掐着脖子”。但是,为了摆脱这种现状,我国的不少企业都在努力。

近日,上海超硅半导体300mm生产线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项目规划建设周期为1.5年,预计建成后可具备年产360万片300毫米抛光片和外延片以及12万片450毫米抛光片生产能力。此外,我国的晶盛机电、金瑞泓和合晶郑州等上游厂商,皆有硅片厂建设计划。那么,我国的这些企业为何争着建硅片厂?又将遇到哪些难题?

指日可待!我方为摆脱进口依赖,又投入100亿造“芯片”原料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硅片的重要性。硅片一般是指由单晶硅切割成的薄片,直径有6英寸、8英寸、12英寸等规格,主要用来生产集成电路。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袁桐表示,2016年国内企业4~6英寸硅片产量约5200万片,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求。但2017年开始,国内对8寸月需求量增加(约为80万片),预估2020年将达到750万~800万片,供需缺口极大。且国内目前还不具备12英寸硅片的生产能力,一直依赖进口。

可以说,在硅片领域,高端产品的技术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国内企业在长期投入和研发上还是不足,导致我们在国际分工中做的还是偏中低端领域,高端市场依然被日韩等国际大公司垄断。

指日可待!我方为摆脱进口依赖,又投入100亿造“芯片”原料

除了供需难题,还有价格方面的问题。据中国电子报报道,台积电、联电等代工龙头企业目前已与日本信越、SUMCO等硅晶圆供应商签了为期1—2年的合约,其中12英寸硅片签约价已提高到每片120美元,较2016年年底涨了60%。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进口硅片的成本会升高,不利于产业链的成本控制。

因此,我们只能选择建硅片厂,实现上游的自主可控,以期弥补半导体硅片8英寸与12英寸制造的供应缺口,降低进口依赖程度。

当然,在建厂和生产大硅片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不少难题。就拿技术来说,硅片的长晶技术是一大难点,市场对晶体的缺陷和金属杂质含量非常敏感,目前只有全球前四的厂家才有量产技术。也就是说,我们的硅片生产必须提高技术,实现在量产过程中达到一定的良品率才能盈利。

指日可待!我方为摆脱进口依赖,又投入100亿造“芯片”原料

除此之外,建厂到生产周期太长,这也是一大难题。硅晶圆虽然一直是我国半导体产业链的一大短板,12英寸硅晶圆供给几乎空白,但全球12英寸硅片实际出片量已占各种硅片出片量的65%左右,平均约450万片/月,2015年第1~第2季度每月平均需求量约500万片(IC Insight资料显示)。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好不容易量产了12寸300mm硅片,但全球的需求可能已经改变(变成18寸硅片等),那就比较尴尬了。因此,对于上游硅片生产商来说,随时留意市场需求很重要。

综合来看,我国的300mm硅片是产业链缺失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国家战略安全发展的需求(避免被牵制),千难万难也要做!相信在我国企业的不懈努力之下,建设的硅片厂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