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评|不要把卖米的奋斗贩卖为无力和焦虑

摘要:不要把卖米的奋斗偷换为一种无力和焦虑。贩卖焦虑和无力,是当下新媒体和自媒体惯用的流量策略。“天妨英才”“命运不公”“底层无力”的消极感慨毫无价值,看看张培祥穿着病服的笑容,向她24岁活出的优秀致敬!生命的长短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别浪费在朋友圈无病呻吟的无力、焦虑、脆弱和矫情中,专注那些自己努力能改变的!

暖评|不要把卖米的奋斗贩卖为无力和焦虑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2004年《当代》发表了张培祥这篇纪实长文后,曾引起轰动。那一年我刚毕业参加工作,从《读者》上读到这篇文章时,不知道文字背后的故事,还以为只是一则流行的砺志鸡汤,所以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14年后,这篇文章被从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翻出来,在社交媒介引发了更大的轰动,她的故事再被媒体提起。

这14年,媒介和文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天这里都生产无数的10万+,但经典就是有一种穿越时空震撼人心让人泪流满面的力量,不是快消的爆款,常被时间记起,常被翻出来让人洗涤一下人心。――与其说是经典的力量,不如说的真实的力量。不是营销号编出的煽情鸡汤,背后是一个真实的人和她为了生活而用尽全身力气的真实奋斗,真实的残酷,真实的让人感觉窒息,真实得让人感觉很想说几句,却堵得说不出一句话。

人们从《卖米》中读出很多东西,有人读到的是朴实文字的力量,几乎没有什么修辞,真实的生活永远比无病呻吟的描写更能触动人心;有人读到的生活的沉重,有些人只为生活就已经花光了所有的力气,这世间没有感同身受,唯有亲身经历;有人读到的是社会分配不公和农民生活困顿,农村卖谷粮的被动和被压榨,背后的体制问题;还有人读到的是沉重的叹息,天妨英才,命运真的很不公平,有的人出生在富豪家庭,无病无灾长命百岁,有的人生在贫苦家庭,缺医少药难熬出头,好不容易熬出头却是这个结果。

不要把卖米的奋斗偷换为一种无力和焦虑。贩卖焦虑和无力,是当下新媒体和自媒体惯用的流量策略,张培祥的悲情经历,在有些人看来也许写满无力、无奈、无常和焦虑。生于贫穷之家,好不容易跳出农门,进入中国最高学府,拼命地生活,想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却在崭露头角时英年早逝,一家人痛失去这个让他们骄傲的希望后,又回到贫穷的原点。

我没有读到半点无力和焦虑,我读到的是奋斗的意义和努力的价值。生命的长短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生活的无常,重病,灾难,也在我们力所能及之外。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更是无法选择,只能承受。--这些方面的无力与焦虑,没有任何意义。奋斗的意义就在于,在自己的努力所能控制的地方,做得最好,拼尽全力,不留遗憾。这正是张培祥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她在自己努力可控的方面做到了最好,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活出了最优秀的模样:靠自己的努力跳出家门,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在大学里写了100多万字,争取到策划名栏目的机会,在大学赢得那么多人的尊重,把短短24年的生命过得那么充实、优秀、闪光和波澜壮阔。生命是她无力控制的,她只败给了病魔,但她的奋斗又使她以另一种方式活下来了,10多年后她的文字和故事还被人提起,被人缅怀,被人致敬。

“天妨英才”“命运不公”“底层无力”的消极感慨毫无价值,看看张培祥穿着病服的笑容,向她24岁活出的优秀致敬!别浪费在朋友圈无病呻吟的无力、焦虑、脆弱和矫情中,专注那些自己努力能改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