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寺:清“三臺六景”之一,被繪圖並收錄進嘉慶版《三臺縣志》


靈峰寺位於三臺縣靈興場鎮靈峰山,距離三臺縣城10公里。

靈興鎮因千年古剎靈峰寺命名,是涪城麥冬的主產區,常年種植麥冬近4000畝,年產值近5000萬元。

靈峰寺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明朝永樂間“勵志復興古剎,不數年而底於成”,靈峰寺再度輝煌。

明末靈峰寺毀於兵火,清乾隆年間重新修葺。靈峰寺現佔地1萬餘平方米,依山傍水,佈局錯落有致,規模宏大。圖為靈峰寺遠眺。

據清嘉慶《三臺縣志》圖載:跨河有橋,宛如“缺月初弓”,建於鐵琴遇“仙”—得“旃檀”處,因名“遇仙”橋。

靈峰山有平臺三層,過遇仙橋,拾級登山。依次建山門、天王殿、七佛殿、轉輪殿、大雄殿和搖碑亭。

由轉輪殿左側梯徑直向上,達第二重平臺,由南而北建“西天佛國”坊、大悲殿;左右兩廂,建僧聊齋堂。

出“西天佛國”坊向南,有峰雄峙,形似牛頭,是為第三重臺,也是全寺制高點。

由北向南,設文昌殿、雷祖殿,其東建華嚴閣、睡仙殿。

文昌殿西,石築高臺,上設碑林,陳列初唐“丹青宰相”閻立本《釋迦文佛立像》碑、盛唐“畫聖”吳道子《觀音大士立像》碑及南宋左朝奉郎蜀州通判王鹹父《靈峰院鐘樓記》碑等歷代名碑。

清嘉慶年間三臺縣知縣沈昭興將“靈峰仙蹟”作為“三臺六景”之一,繪圖存入嘉慶《三臺縣志》。

清嘉慶二十年《三臺縣志》中的“靈峰仙蹟”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