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世界級橋樑傳奇,國慶旅遊歸來感慨多多,太精彩了


國慶長假駕車到貴州旅遊,公路交通印證了一個藏在心中的問題:貴州是一個“橋樑博物館”。據瞭解,貴州2015年12月31日,在中國西部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2017年年底,貴州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5833公里。

由於貴州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徵,在高山峽谷之間,一座座世界級的大型橋樑令人歎為觀止。貴州已經建成的最具代表性的世界級橋樑有哪些?今天介紹世界上最大跨徑的鋼桁梁斜拉橋——鴨池河大橋。

鴨池河大橋是貴黔高速的控制性工程,位於烏江源百里畫廊、跨越鴨池河,2016年7月建成通車。鴨池河特大橋主跨800米的鋼桁梁斜拉橋,是世界上最大跨徑的鋼桁梁斜拉橋。

大橋橋面寬28米,全長1450米,橋樑邊跨主樑為220米預應力混凝土箱梁;引橋為7跨30米的先簡支梁後連續T梁;大橋主塔採用H型索塔,貴陽岸塔高243.2米、黔西岸塔高258.2米。

該橋總投資7.8億元,由中交第二公路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中交路建華南公司承建。這些看去簡單的數據讓全世界橋樑專家也樹起大拇指。但是,許多人不知道,鴨池河這地方還有什麼橋樑史呢?

故事但將時間推移到清朝嘉慶九年(1804),邑人楊周極與黔西人張文伯為千百年來鴨池河兩岸交通苦楚,捐銀3000兩並募捐部分倡導在鴨池河上修了一座鐵索橋。

於當年五月動工,嘉慶十一年(1806)三月竣工。建橋耗時長達七年。這座橋當年百姓形容遙望儼若天際長虹,也成為缺鹽的貴州運輸食鹽的一個重要通道。

據《安順府志》和《民國清鎮縣誌》記載。清咸豐八年(1858),農民起義軍黃號軍何德勝部隊進入清鎮,鐵索橋被毀,後來無力修復,便以所剩下的鐵索改為溜索吊渡,民國時期也只用船渡過此河段。

鴨池河即烏江上游,是貴陽到畢節的咽喉要道,1958年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將此橋擴建為鋼索吊橋,在當年那是一項十分了不起的工程,鋼架上面覆蓋木板,供汽車和人馬通行。

在記憶中,車過這座橋,必須一輛一輛通行,橋上不得有兩輛汽車,再後來至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貴州汽車的增多,車過鴨池河鋼橋排隊一二小時已成為一種常態。

解決交通是眾盼之事,於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在鴨池河鐵橋旁政府又修了一座鋼筋水泥大橋,這座飽經滄桑的鐵橋自然退休後,靜觀新橋上車水馬龍的風光至今。

沒有想到的是,鴨池河上的這座鋼筋水泥大橋,在貴州橋樑快速發展史上,

2016年7月,又被今天的貴黔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世界級新鴨池河特大橋代替,貴陽至黔西早期開車需要五六個小時縮短到今天不到一小時。



1958年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將此橋擴建為鋼索吊橋,在當年那是一項十分了不起的工程,鋼架上面覆蓋木板,供汽車和人馬通行。

在記憶中,車過這座橋,必須一輛一輛通行,橋上不得有兩輛汽車,再後來至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貴州汽車的增多,車過鴨池河鋼橋排隊一二小時已成為一種常態。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在鴨池河鐵橋旁政府又修了一座鋼筋水泥大橋,這座飽經滄桑的鐵橋自然退休後,靜觀新橋上車水馬龍的風光至今。



沒有想到的是,鴨池河上的這座鋼筋水泥大橋,在貴州橋樑快速發展史上,2016年7月,又被今天的貴黔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世界級新鴨池河特大橋代替,貴陽至黔西早期開車需要五六個小時縮短到今天不到一小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