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氏的故事——福建莆田鄭姓

海峽品牌雜誌社特約撰稿人:俞 傑

鄭氏入閩始於西晉。晉惠帝時,滎陽鄭桓公第三十九代裔孫鄭庠,字文序,官任安東太守(當地主官),因避八王之亂,遷居安徽壽春山。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八月,帶領全家南渡,居江蘇丹陽郡秣陵縣(今江寧縣),後世皆尊鄭庠為渡江始祖。鄭庠次子鄭昭,字元質,官任龍驤將軍(以龍驤為名號的將軍稱謂),永嘉元年隨父南渡,入閩後官任泉州、建安刺史(當地主官),後調任晉安(即晉安郡,治所在今福州)太守。鄭昭入閩時初居侯官(今福州),轉永福(今永泰)。“經莆田見南湖山,聳翠環拱”,遂將滎陽先祖骨骸遷葬於南湖山南,史稱“鄭十二丘”。鄭氏尊鄭昭為入閩始祖。

據莆田鄭氏古今譜牒及府縣誌、廣化寺史等記載,鄭昭開閩後,傳至十四世鄭勖,勖生五子:岌、金、鐃、

辿、子遂。鄭辿三子鄭露,贈太府卿(太府寺長官,掌金帛財貨商稅貿易等,三品);鄭鐃長子鄭莊,官左鎮軍定武中郎將(武官名稱,四品);鄭子遂長子鄭淑,官常州別駕(州刺史佐官,總理州中眾務)。南北朝陳永定元年(557年)三位堂兄弟由永福(今永泰)入莆田,定居南湖山十二丘祖墳側廬。永定二年,他們將祖墳“萬代香火”之地讓予金仙祖師,移祖墳於“萬代子孫”之寶地,祖墳處舍建金仙庵(即廣化寺前身)。寺內建“三先生祠”,以祀鄭露、鄭莊、鄭淑三兄弟。

鄭露三兄弟在南湖山創建閩地第一所學堂,曰“湖山書堂”,“以修儒業,時作篇章,以訓子弟,閩人化焉”。三先生開莆田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先河,世人尊為“南湖三先生”。唐貞元元年(785年)唐皇賜金勒建“開莆來學”坊於莆城拱辰門,以褒其功。鄭露三兄弟為莆田鄭氏始祖。

百家姓氏的故事——福建莆田鄭姓

南湖鄭氏,其後分為三個世系:

西峰鄭露世系 鄭露,字恩叟,鄭辿三子。定居南湖西峰尾,為莆田縣諸鄭始祖。傳至三世鄭敖,生五子,時號“五垂簪(簪: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長子鄭鞏,官吏部尚書,遷福州故丘;次子鄭皋,官大理寺評事(掌刑獄案件審理的大理寺屬官),為前埭房(今屬荔城區英龍社區)始祖;三子鄭阜,官兵曹郎(兵部下屬六品官員),為後埭房(辰門兜一帶)之始祖;四子鄭準,官司門郎(刑部下屬六品郎官),為留橋上塘房(今屬荔城區文獻社區境)之始祖;五子鄭肇,官壽州(今安徽壽縣地區)刺史,為桃源房始祖。

潯陽鄭莊世系 鄭莊,字端叟,鄭鐃長子。分遷仙遊潯陽(今仙遊象溪、石蒼等鄉鎮),為潯陽鄭氏始祖。傳子鄭積,歷官金紫光祿大夫,侍御史兼右散騎常侍(掌規諫過失,侍從顧問的尊貴之官,三品)。生七子,號稱“七鳳”。長子鄭方道分潯陽洋頭後坑上坑房;次子鄭方遽仍為後坑房祖;三子鄭方述分龜嶺房;四子鄭方迥遷福州大田;五子鄭方遜遷永福竹演;六子鄭方迕分廣業裡霞溪房;七子鄭方迓遷永春德化。鄭莊十二世孫,鄭樵,字漁仲,號夾漈,世稱“夾漈先生”。封迪功郎,授樞密院編修(樞密院編修官),隱居廣業裡夾

漈山(今涵江區新縣鎮䂬溪村),建有夾漈草堂,為宋代歷史學家,亦有“理學名臣”之稱。其著有《通志》,為繼《史記》之後又一部通史鉅著,與杜估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並稱為我國的“三通”。宋乾道五年(1169年),鄭莊十三代孫鄭僑高中狀元榮歸拜祖,並重修祠堂,因稱“鄭僑祠”。鄭僑卒後諡封“太師”。宋光宗曾贊鄭僑“朝野臣僚能如僑卿之愛民,則天下安矣”。

鞏橋鄭淑世系 鄭淑,字善叟,鄭遂長子。遷居鞏橋荷葉山左(今仙遊賴店聖泉村),為鞏橋鄭氏始祖。傳至四世鄭良士,字君夢,官至左散騎常侍(君主近臣,職掌同右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生十一子,有八士在朝,人稱“鄭家八虎”。長子鄭元弼分鞏橋房;次子鄭元恭遷福州;三子鄭元謙分折桂裡埔兜房;四子鄭元素分駕房;五子鄭元龜由南湖分司馬房;六子鄭元禮分楓亭赤湖房;七子鄭元振分香山員外房;八子鄭元漸早逝;九子鄭元慶分德化桂林隔;十子鄭元瑜分秘書房;十一子鄭元忠分正字房。

明戶部尚書鄭紀,從鞏橋分遷至文賢裡屏山(即今仙遊度尾埔尾)。鄭紀一生歷經明英宗、憲宗、孝宗三朝,人稱“三朝元老”“一品尚書”,明孝宗曾題賜“經筵侍講,啟沃良多”匾額。鄭紀著有《歸田錄》《東園文集》等。

明代實行衛所兵制,軍戶中亦有外籍鄭姓人在興化衛、平海衛的衛所中世襲任職,入籍莆田傳衍。

百家姓氏的故事——福建莆田鄭姓

南湖鄭氏,播傳福建省的福州、泉州、漳州、龍巖等地市,也有徙遷全國一些省份和港臺地區,廣東、浙江尤多,並形成望族。如南湖鄭露九世孫鄭重,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進士,曾任長沙知府,後遷化縣(今廣東化州市)開基創業,建宗立廟。稱“化州派”。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鄭莊九世孫鄭行十,官任廣東惠州判官(輔助處理州府事務的僚佐),致仕後居於東莞縣文順鄉,繁衍生息。因其高祖鄭璩墓葬崇仁裡黃志善澳嶺西山,稱鄭氏“西山派”。南湖鄭氏後裔鄭信之子鄭徽,官廣東鹽運使司,為潮陽神山始祖。與鄭徽同遷潮陽後鄭夔子鄭升,亦為金浦始祖。稱“潮陽派”。宋末元初,南湖鄭氏十八世孫鄭東里,從閩入潮州鯤江鄉,生三子,創“鯤江派”。據浙江平陽《鄭氏宗譜》載,唐太府卿鄭露二十九世孫鄭敬廷,生三子:明嚴、臺嚴、少嚴,明嚴由莆田徙遷福鼎沙埕。清康熙初年,復從福鼎遷浙之平邑,衍為“平陽派”。漳浦石壁和東坑鄭氏,為仙遊縣鄭子弼於明萬曆前徙遷,子孫繁衍昌盛,其後有的外遷聚族於泉之浯江李洋鄉,衍為“

浯江派”。泉州惠安縣岡州鄉鄭氏,為鞏橋鄭淑後裔鄭益齋,於明弘治、正德年間由仙遊縣遷此,為泉南鄭氏之始祖。稱“岡州派”。

鄭氏移居臺灣,始於明、清之際鄭成功收復臺灣後。鄭氏治臺期間,閩、粵沿海入臺的鄭姓人絡繹不絕。至今鄭氏為臺灣第十二大姓。

從清代始,鄭氏播遷海外,分佈泰國、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日本和加拿大等國家。

鄭氏先人品德高尚,才華出眾,為鄭家樹立風範。有民謠贊曰:子產為官績顯赫,西施美豔滅吳王。鄭吉鎮西安遠侯,鄭國修渠利秦川。鄭玄注經稱“鄭學”,鄭虔“三絕”譽藝壇。思肖光祖藝術家,鄭樵通志史之光。鄭和七次下西洋,成功收臺功無量。板橋石竹秀勁蒼,難得糊塗語意長。

(作者系福建省方誌委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