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美術和西方美術相比,有什麼優缺點?

YERO

謝謝!我不贊成題主的說法,

“除了寫意國畫之外都被吊打,尤其是人物畫”。。。這種說法非常片面!

那你說畢加索的抽象畫90%的人都看不懂,相較於中國畫人物而言,畢加索的是不是也要被吊打?他的可是西方藝術!


兩個民族的文化本來就不能放在一起去比較,就連審美世界各地也各有不同。非洲還有盤唇族呢,嘴唇越大越好看。。。人家自己就認為比東方人、西方人都好看!

我覺得可以去比較別的也不要去比較文化,因為文化沒有標準,只有藝術家個人的水平高低,對藝術的理解深淺不同!

我認為就“藝術理論、藝術精神”而言,中國畫可以說首屈一指。

如果一個人欣賞藝術的眼光僅僅停留在“像”與“不像”這個層次上,那麼你對藝術的瞭解就太膚淺了。中國畫也有畫的很像的,高水平的工筆畫真的可以以假亂真!可是中國畫歷來根本就是“重神不重形”,千百年來中國畫家的思想重點根本就不在

“像不像”這上面,而是“高不高”這一點上,這裡的“高”指的是“精神、情懷的高度”!

沒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和文化水平根本就欣賞不來中國畫。


當然這裡我並非是要低貶西方藝術,西方藝術更加註重嚴謹和科學,在這一點上也值得我們學習,兩者都有互相補充的地方。如果實在欣賞不來中國畫也可以去欣賞西方藝術。西方藝術畢竟更加直觀,更容易欣賞,受眾也更多!謝謝!


萬物皆明




我們說,任何一種藝術的產生都離不開它孕育生長生存發展的土壤和環境。中國古代美術滋生於中國古老神奇的大地,受幾千年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滋潤和影響,內涵豐富,底蘊深厚,含蓄深沉。西方美術受西方宗教神學和近代文明的薰陶,特別是受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以油畫為主要畫種以表現人物為主要題材的西方美術,色彩亮麗,形象直觀,“一目瞭然”。

中國古代美術注重神似,追求意境,往往“畫中有詩,詩中有畫”,韻味無窮。西方美術注重形似,強調寫實,看上去似乎表達的更直接更開放。有人說,中國古代美術是“雅”的藝術,西方美術是“俗”的文化,這話雖不免有失偏頗,也有一定道理。





中國古代美術早於西方美術至少八百年。但應該承認中國古代美術缺少一套系統完整的美術理論。西方美術雖然發展較晚,但已建立了一套包括透視學、解剖學、色彩應用學等與美術相關的一整套美術理論體系。



一方面,西方美術有一整套科學系統的美術理論作支撐和指導,一方面,以表現人物為主的西方美術因其更形象更直觀更豔麗而更容易為人們理解接受和認可,西方美術逐漸成為當代世界美術藝術的主流。但是,這並不能說明西方美術就比中國美術“高明”和“深奧”,只能說明西方美術應合了當代人們的審美需求。當然,這是需要中國藝術家借鑑學習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古代美術毫不遜色於西方美術,也沒有誰高誰低誰好誰壞之分。我們不能因為一個時期的西方美術“熱”而喪失對中國美術的自信,更不能丟掉傳統,自廢武功。繼承並弘揚中國古代美術的優良傳統和精華,學習借鑑西方美術在寫實和色彩運用等方面的長處,建立完整的中國美術理論體系,大膽實踐,勇於創新,而不是照搬西方美術,中國美術一定會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誰憐一燈影

昏鴉覺得美術本身不存在所謂的“優缺點”,存在即合理,被歷史長河大浪淘沙能夠留下的都是“金子”,都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

如果說文化還有精華與糟粕之分那麼美術作為藝術創造的主要形式之一則是春蘭秋菊、各有所長。

昏鴉極其反對厚此非彼的“藝術沙文主義”,諸如中國畫的意象之美高於西畫的具象之美;散點透視優於焦點透視;天人合一的思想先天勝於人文思想……。



昏鴉說很多“以古釋今”和“以西律東”的思想都源自於文化藝術上的自卑心理,源自於對真正傳統價值之誤讀和歪曲。


只要有形象表達那就都屬於具象範疇,以形似求神似是西方藝術的人文基調,“以形寫神”是中國畫對自然脫胎換骨的高度融合。

焦點透視一說更是牽強附會,如果說立體主義還是建立在科學透視原理上的一種追求更為強烈的表現張力來達到多維視效的話那麼中國畫從來都沒有過也不會符合所謂透視規律。

要透視做什麼?中國畫的根性就是一種“境生於象外”的意境之美,追求意象之美也是世界藝術殊途同歸的終極審美價值。


西方藝術滋生了解剖、生理學等自然科學,和宗教、哲學息息相關並呈遞進關係。

中國藝術是“早智”文化的產物,琴棋書畫是士大夫、文人騷客“遊於藝”以求修生養性的綜合多元之表現。

以“詩書畫印”為高度雜糅的藝術形式缺乏純粹,但是不乏“折中”。以點帶面,幾乎原地不動地暗合了現代藝術很多思想觀念,儘管在本質上有著不同。

“民族藝術就是世界藝術”,前提是這種民族藝術須具有綿綿不絕的活水源頭,有包容並序的藝術形式。中國藝術早就在影響世界藝術的發展方向了,一向以“謙虛”自居的我們需要秉持一種客觀的態度去認識不同的藝術,在批判的基礎上繼承我們的藝術。

昏鴉掠去,以上觀點有悖之處望大家多多斧正和不吝賜教。


疾飛昏鴉

我們落後的不是能力,而是思維。

我們落後的不是天賦悟性,而是作風態度。



西方人不迷信權威,我們整天泥古食古,跳不出古人的圈子,而一但跳出,就為所欲為。

比如國畫,佇立在大山之上的一個衣袂飄飄的人,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舉著的酒杯。許多國畫工匠畫了一輩子,不懂得什麼叫透視。一匹馬,二千年之後,還是那樣的造型,反正就這麼自娛自樂自欺欺人地畫,當然,始終有人會拍手叫好,自我沈醉的拍手叫好,都是圈子裡的人。



一百年前,就有種思想叫西學東漸,但在繪畫上,這一百年都是跟在人家屁股後面。沒有自己的思想,哪來的突破。

日本人,用漢字別開生面地創造了漢字平面線條藝術。很多人,像瞬間悟透了靈感,甩開膀子畫字,怎麼醜怎麼畫,怎麼誇張怎麼書寫,於是乎醜書盛行。還美其名曰書法是小眾的藝術,這些欺世盜名者,竟然搭乘改革的春風,紛紛坐在了會長、主席的位置。



現時的美術界,並不比書法界厚道。不要動輒拿畢家索說事,請把水平先搞到達芬奇的地步再說話吧。

我不會畫,但我喜歡畫。我的理解或許水平不高,但我是憑著良心說話。

超過西方,取決於思想和主見。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抱庸齋主

審美不同罷了,個人微不足道的觀點西方講究寫實,細節挺牛逼的,油畫,素描等,中國畫講究格局尤其是山水畫,小小的畫卷能容得下乾坤,也是特別厲害的,說中國美術醜說明兄弟西方現代畫挺厲害👍👍


花生米與毛豆粒

中國古代的美術與西方美術是有得一比的,題主認為中國古代人物畫比西方人物畫相比差距太大,其實這真的是一種誤解。

中國畫最早成熟的其實就是人物畫,早在東晉顧愷之就有《洛神賦圖》流傳千古,當時就已經很成熟了,唐代的吳道子,閻立本,周舫,韓恍,等人物畫家的作品生動傳神,人物形象準確,色彩繽紛,與後世出現的西洋油畫同樣精細,只是中國畫的審美觀與西洋畫不同,中國畫注重意境,注重人物的動態,仔細觀察《清明上河圖》中的幾百個人物,沒有一個不是動態十足,雖然都是線描的構成,但是每一個都栩栩如生 ,這種高超的技法西洋畫家不一定做得到。還有很多石窟寺廟的壁畫,人物的描繪同樣精美傳神,雖然不是什麼大畫家的作品,但是完全可以體現中國古代人物畫的水平。



中國古代山水畫與西洋風景畫本身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西洋風景畫就好像現在的風景照片,講究的還是景物的真實感,中國山水畫講究的是意境,每一幅畫要求可觀,可遊,可居,這不是西洋繪畫能比的。


西洋古典繪畫和中國古代繪畫其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古代繪畫大多數是工筆畫,很多技法與西畫有相似的地方,就是造型準確,色彩真實,除了造型的基礎不同,中國畫是以線造型,西洋畫是以光影造型,透視方法不同,西畫是焦點透視,國畫是散點透視,各有優缺點,有不可替代性。


鄞粵強

中國繪畫注重表現於寫意,即強調感性;而西方繪畫則注重再現與寫實,即強調理性。這決定了中西方繪畫不同的表現手法。

中國畫的美學意境

1.有氣韻則有生動。以生動的氣韻來表現人物內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現物態的內涵和神韻,一直是中國畫創作、批評和鑑賞所遵循的,體現了創作最高的審美要求,一直被沿用至今。

2.因心而造境。這是中國畫獨特的藝術特徵之一,意思是畫面意境不是自然的真實的生活 圖景,而是作者按自己的理想虛擬出來的虛幻飄渺的藝術境界,是現實生活中所沒有或少有的。

3.無畫處皆成妙境。這是中國畫處理意境的一個重要手段。他通過大面積的空白來襯托畫面 主體,是主題更為突出,給人以豐富的想象 餘地,使人回味無窮。


4.以詩入畫和畫中有詩。詩情畫意,交相輝映,情景相生,得薏於畫外。

中國畫的特點在於兩個方面 一是書法用筆,二是以線造型。形式特點是:誇張變形、概括提煉、對比強烈、裝飾性強。

中國畫不會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線領域的侷限 ,而是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 ,把見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即運用了散點透視法。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等,他們雖然不能準確再現現實景象 ,但卻氣韻生動, 能帶給人一種意境之美。

而西方畫家是理智的進行構圖 ,採用科學的透視學和色彩來表現近大遠小,焦點透視和色彩的空間變化,畫面形象,立體感很強,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畫家委拉斯凱茲的《教皇英諾森十世像》等。

中西方傳統繪畫 讓人感覺是兩個不同的體系, 給人不同的感覺。

中國的山水畫充分表現了自然之美,表現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讓人融入山水之中 ,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遊春圖》就是一幅以描繪自然景色為主的青綠山水畫卷,表現了人們春天出遊的情景。

中國花鳥畫形似又神似,不僅表現了花鳥之美 ,而且花鳥都被賦予了畫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動。如《雞雛待飼圖》,描繪了兩隻臥立各一、毛茸茸可愛的雛雞 ,通過他們張開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張望期盼的情態,我們似乎可以聽到他們對面畫外母雞 迫不及待的呼喚。

中國的人物畫,雖不能明確表現出人的相貌 但人物的動作神情卻非常真實。如《洛神賦圖》,是以曹植的文學作品 《洛神賦》為腳本加以描繪的,畫面描繪了詩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見了已成為洛神的舊日戀人的情景。畫面中,畫家巧妙的再現了文學作品的精神實質 ,把那位飄忽不定 ,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繪得非常嫻雅而傳情。

對於西方傳統繪畫,在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解剖學透視學的發展,西方傳統繪畫的再現性性特點 達到頂峰。如達芬奇的《巖間聖母》,畫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畫,煙霧狀筆法的應用,科學的寫實以及透視縮形等技法的採用,統統表明了作者在處理逼真寫實和藝術加工的辯證關係方面高超的水平。

總之,雖然中國繪畫強調錶現, 但從不脫離客觀現實。例如齊白石所畫的《蝦》,就“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西方傳統繪畫 雖然偏重在再現,但從各個時期代表畫家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及後來畫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藝術家們也在將自己的情感意識傾注於作品中。不管是中國畫還是西方傳統繪畫 ,都能給人以美的薰陶和享受。


遍地薔薇開

題主依據什麼標準來判定除了寫意之外的國畫被西畫吊打?市場價格?還是評論界的一致意見?似乎哪個標準都很荒謬。

藝術品價值判斷本身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市場偏好,審美習慣、個人偏好、商業包裝、稀缺程度等等,何況東方的藝術審美與西方截然不同,其文化根源更是大相徑庭,孰與高下根本無從談起,何來此一問?

任何一種藝術,不論何種風格何種品類,只有直麵人心靈魂,引起“讀”者共鳴,通過作品與讀者達成深層次溝通,才可以算得上藝術。表象的感官刺激和淺層的邏輯解讀都不是藝術的本質。因此每件藝術作品對於不同的人其價值體現天差地別,比如畢加索對於某些人價值連城而對另一些人形同廢紙,無關流通價值和他人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