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經濟興衰史

目錄

1,條約下的東北

2,鐵路、碼頭和大豆,發展中的東北

3,張作霖

4,偽滿洲國和共和國三十年

5,東北危機和自救

條約下的東北

16世紀後期,沙皇伊凡雷帝時代,好戰的沙俄就開始對西伯利亞和遠東的殖民過程。由於遠東地區靠近清疆界的地區只有伊爾庫茨克等幾個小鎮,一開始清王朝並沒有矚目沙俄的侵略性行為。但是自17世紀中葉起,沙俄軍便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燒殺搶掠。

1685年,康熙剛剛平定“三番之亂”後,就於當年的5月22日派彭春帶領精兵5000人從璦琿起兵,分水陸兩路圍攻雅克薩城,把沙俄部隊打出雅克薩城。隨後俄軍又偷偷進入雅克薩城,並無視康熙警告。

第二年春天,清軍重整旗鼓,繼續攻擊雅克薩,大獲全勝的同時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

東北經濟興衰史

關於這個條約,外界評判很多。但這裡不對“平等還是不平等”做贅述,只談歷史事實。該條約是清王朝和俄羅斯之間簽定的第一份邊界條約,也是清政府和西方國家簽定的第一份條約。

鴉片戰爭失敗之後,不安分的沙俄又開始了侵略黑龍江的活動。

當沙俄瘋狂攫取中國領土時,清廷竟將在東北一直保持的13000八旗兵大部分調往南方,用於鎮壓以太平天國為主的農民起義。隨後1854年至1857年沙俄四次武裝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並在黑龍江下游闊吞屯(沙俄改稱馬林斯克)等處佔據村屯、屯兵築壘,公然實行軍事佔領。

最終清朝和沙俄簽訂了《璦琿條約》,條約規定:1.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黑龍江左岸“江東六十四屯”中國人擁有永久居住權和管轄權;2.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3.原屬中國內河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只准中俄船隻航行。

《璦琿條約》是沙皇俄國迫使清政府簽訂的中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放棄領土擁有權最多的條約。此條約當時未經清政府批准,但後來在《中俄北京條約》確認。

曾經東北很大,後兩個條約導致清朝缺了一大塊地。

19世紀末,中日開始了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到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

東北經濟興衰史

這是一場中國人、很多日本人都認為中國會戰勝,卻戰敗的一場戰役。其中最核心的結果就是整個東三省歸日本。然而俄羅斯擔心失去亞洲出海口,拉上德國和法國,三家一起逼迫日本退回東三省。於是,在俄國的干擾下,東三省又回來了。於是李鴻章立刻和俄羅斯人在莫斯科簽訂了中俄密約(1896)。

至此,俄國獲得了使西伯利亞大鐵路穿過中國領土直達海參崴的特權。《密約》的簽訂和築路權的攫取,為沙俄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國東北地區提供了各種方便,大大加強了沙俄在遠東爭奪霸權的地位。

鐵路、碼頭、大豆,發展中的東北

《中俄密約》讓俄國有了在東北修築鐵路的特權(密約第四條:中國允許俄國華俄道勝銀行在中國建造一條穿越吉林、黑龍江地方,連接俄國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中東鐵路。)。

中東鐵路是以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產物的形式出現的,它的建成使俄國從此有了一條攫取中國東北物產資源的運輸通道。事實上,俄國也是利用這一鐵路在一段時間裡將東北特別是北部地區的經濟命脈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

東北經濟興衰史

丁字形的中東鐵路

然而,鐵路作為一種近代化的機械動力交通工具和運輸機制,自然有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作用,這是不以修建者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在中東鐵路建設和建成之初的短短几年間裡,中東鐵路沿線一下子就湧起了20多個新城市,另有5個城市出現了近代意義的新城區,沿線城市密度大大提高,中東鐵路沿線地帶由此進入城市化的初期階段。

關於碼頭建設,其主要在大連和哈爾濱進行,沙俄為將大連建設成一個國際性的自由貿易港和當時擬建中的中東鐵路出口,使其成為向南擴張的前沿基地。

車站和碼頭以及能滿足多方面需求的大量建築的迅速建成,為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有數據表示,1898年前東北城鎮總數約為45個,1908年增長為75個左右;1900年前東北城鎮人口約為70萬人,當年東北總人口約為1200萬人,城市人口約為總人口的6%;1908年後東北城市人口達到150萬人以上,其中人口超過20萬人的城市1個(奉天(瀋陽)),超過10萬人的4個(吉林、長春、哈爾濱、大連)。

到了1907年,清王朝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政,有人稱之為“第二次洋務運動”。以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為首的大批北洋官僚入主東北。徐世昌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達到他所謂的“以興實業,而挽利源”的目的。在奉天設立了礦政調查局、農業試驗場、森林學堂、種樹公所、工藝傳習所、官牧場、硝皮廠、官紙局等;在吉林設礦政調查局、農林局、印刷局等;在黑龍江設礦政調查局及勸工陳列所、工藝學堂,創辦布匹、火柴、肥皂、玻璃等工廠。經過徐世昌的政策導向,東三省工礦業發展迅速,如營口的機器榨油廠到1911年已發展到14家。可以說,東北工業發展迅速與徐世昌努力是分不開的。

當然,東北近代工業化的發展,北洋官僚集團有著重要貢獻。

20世紀初,東北民族工業開始起步,慢慢進入投資設廠的發展階段。背後的風光產業主要是糧食加工工業,東北大豆舉世聞名,所以榨油業在東北的近代民族工業中居首位。其豆餅暢銷日本,豆油遠銷歐洲,榨油工業“逐漸踏進了近代工業的第一線”。除此之外,麵粉業是東北另一個重要的加工行業。

但在重工業方面,這種投資大、回收成本慢的業務在民族資本主義裡就非常少。鐵路和機器製造業全部掌握在帝國主義手裡。總的來說,在清末民初的東北工業資本中,外資勢強、官資不足、民資弱小,是東北地區工業發展初期的顯著特點。

張作霖

奉系軍閥統治時期是東北近現代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稱奉系。

發展之所以迅速,一方面得益於先前的鐵路修建和船運、電信的開通。另一方面,奉系軍閥統治時期經濟社會的和平發展為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不僅如此,奉系軍閥還在經濟上進行大膽改革,採取種種措施。

1916年,張作霖接手奉天省時,財政極其困難,他大膽啟用王永紅為財政廳長,取締雜幣私貼,整頓金融,進行制度化管理。這些都是民族工業發展的前提和保障。

東北經濟興衰史

張作霖

1917年,北洋政府致電各省督軍,要求“擴張實業,救濟金融”,張作霖對此熱烈擁護。他密令奉天總商會“密行各分會妥為勸導,勿滋疑慮。一面擴張商業,以應時需”。

除此之外,張作霖重視培養實業人才,加大教育投入,他曾說過:“吾此位得自馬上,然不可以馬上治之,地方賢俊,如不棄我,當不辭厚幣以招之。”

張作霖和張學良還意識到了科學規劃城市發展的重要性,曾常年聘請意大利和比利時的市政規劃人員和建築師,在他們的指導下,當局在瀋陽破土動工,先後建設大東新市區、惠工工業區等。20世紀20年代末享譽全國的“塞外第一大學”東北大學建成。

然而,1931年9月18日,日本出兵東北,釀造舉世震驚的“九一八事變”。

偽滿洲國和共和國三十年

不到半年時間,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在日軍的鐵蹄之下。

當時,蔣介石忙於消滅共產黨的軍事力量,推出了臭名昭著的“攘外必先安內”口號,將東北三省拱手讓人。

1932年3月,日本人將他們的佔領地重新命名為“滿洲國”。

東北經濟興衰史

1937年和1942年,日偽當局先後啟動了兩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使得東北地區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急劇擴張。

十四年的偽滿洲國時期,東北經濟大發展。偽滿洲國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由於關內連年內戰,赤貧的中國人口大量湧向關外,1936年1月,全東北人口3097萬,到年底猛增到3701萬人,1941年達到4229萬人。

1939年東北鐵路里程超過1萬公里,1945年達到1.15萬公里,而中國1949年鐵路總里程2.2萬公里,1943年東北公路總里程近6萬公里,而到了1949年,中國含東北在內公路總里程才8.09萬公里。

1945年,東北工業規模超過日本本土,亞洲第一。

當然這一切都是日本自私行為,之所以發展重工業,其實是為了推行“日滿經濟一體化”的方針,來實現“原料滿洲,工業日本”的侵略目的,讓東北重工業化畸形膨脹。在日本戰敗後,雖說“苦心經營”14年,走之前還是來了一波大肆破壞。之後蘇聯進軍東北,拆卸工業機械設備,也造成了空前的劫難。

下一個東北發光時期,是共和國三十年,這屬於“遼老大”的時代,遼寧幾乎在工業的所有領域都遙遙領先全國。共和國安排東北是資源大省、重工業大省,而且是戰備大省。作為戰備經濟的東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

其中,“大躍進”運動中,東北重工業超速發展,導致東北經濟比例失調嚴重。儘管經過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的整頓和恢復,但工業比例尤其是重工業比例過高的問題仍持續存在,貫穿整個計劃經濟時期。

在2017年年初,國家統計局網站發佈了《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31個省份2016年人均GDP的統計數據進行對比發現,中國經濟呈現西部最快、中部次之、東部放慢、東北最弱的特徵。

於是最近兩年,“東北經濟衰退”一直是網上熱議話題。

東北危機和自救

東北人口流失一直是不爭的事實,“東北人口十年內流失了近100萬”曾在網上瘋傳,2016年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闢謠,過去五年東北三省人口淨遷出約24萬人。

如今,東北人口流失情況依舊不容樂觀。2017年東北三省常住人口均出現減少。其中吉林人口減少最多,全年總人口為2717.43萬人,比上年末淨減少15.6萬人。黑龍江與吉林同病相憐,常住人口3788.7萬人,比上年減少10.5萬人。相比之下,遼寧人口情況較好,,常住人口4368.9萬人,比上年減少8.9萬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與上年相比,遼寧人口流失加速,2016年人口流失僅4.6萬人。相反,吉林雖然人口流失總量最多,但與去年相比,人口流失情況有所緩解,據悉,2016年吉林常住人口減少20.29萬人。

東北經濟興衰史

再說東北引以為傲的工業,在2017年全國各省區市工業實力排行榜中,區域的兩級分化嚴重,吉林排在了第15名,增速-0.5%,佔全國比重1.99%;遼寧省排第16,增速-5.6%,佔全國比重1.93%;黑龍江排第25,增速-9%,佔全國比重0.87%。

東北經濟興衰史

在互聯網興起的當下,有一句話在網絡流行:“如今經濟凋敝的東北,重工業是燒烤,輕工業則是網絡直播。”

2016年的時候,羅振宇在《勢能創造》深圳站的演講中,有一張圖很說明情況。

東北經濟興衰史

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東北三省高居前三名,總佔比高達30.1%。毫無疑問,東北主播已經成功佔領了直播主戰場。

有人不禁會問,東北的科技發展到底在哪裡?

其實,這10來年,在國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方針的引導下,遼寧半導體裝備製造產業以瀋陽為中心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性轉變:建成了國內首個IC裝備控制軟件平臺和IC裝備專業孵化器。而瀋陽IC裝備產業園2009年被科技部批准為國家集成電路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成為我國三大半導體裝備產業基地之一。

2015年,遼寧省集成電路產業聯盟在瀋陽正式成立,這是遼寧省首個信息互通、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成電路產業合作組織。該聯盟涉及省內40家集成電路產業方面的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包括瀋陽科儀、新松、芯源、儀表院等12家企業以及遼寧大學、瀋陽工業大學等4家高校科研院所。

在2016年,總投資20億元、佔地面積10.2萬平方米、2014年產值將達3億元——日前,LED綠色照明(東北)產業基地項目暨LED外延芯片高新技術生產項目,在吉林市經開區開工生產。這讓吉林省的LED產業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在今年的一季度,黑龍江全省GDP比上年同期增長5.6%,工業生產增速加快,外貿進出口快速增長,新動能不斷積聚。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比上年同期增長7.1倍,鋰電子電池增長53.4%,電工儀器儀表增長99.6%,集成電路增長19.6%。新登記企業增長較快。一季度,全省新登記企業18985戶,增長7.6%。

知乎有個關於東北經濟能否復興的問題,很多回答讓人看完不禁悵然,你覺得東北復興得靠什麼?高科技?人才?還是政策?

參考文獻

3,《被人忽略的歷史——偽滿洲國曆史》

4,《解放前東北曾經如此富強》

5,《王巍:東北經濟史與第五次崛起的機遇》

6,《2016年各省GDP公佈,西部增速最快,東三省墊底》

7,《遼瀋地區半導體裝備產業強勢崛起》

8,《遼寧自稱國內IC產業制高點,有啥底氣?》

9,《東北最大LED產業基地落戶吉林》

10,《黑龍江工業發展一覽,集成電路增長19.6%》

11,《進擊的東北網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