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甸 和衷共濟 蓄勢待發

魯甸 和衷共濟 蓄勢待發

如今,這片廣袤大地上,“新”是鄉村和城市的顯著特點:新建的高樓林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規劃有序的民居。災後的魯甸,各族群眾更加團結一致,和衷共濟,蓄勢待發。

抓好恢復重建工作

魯甸縣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昭通市南部。居住著回、彝、苗等24種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21.04%。

對於地處烏蒙山扶貧開發連片地區腹地的魯甸少數民族村寨來說,基礎設施建設的相對滯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匱乏,制約著當地發展。

2014年8月3日6.5級強烈地震,魯甸縣少數民族群眾的生命財產遭受較大的損失,經濟社會發展後勁更加不足,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更加脆弱,盡力恢復和改善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條件迫在眉睫。

為切實抓好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加快少數民族村寨重建步伐,盡力改善民族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推進魯甸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向前發展,魯甸縣將少數民族聚居點和民族文化活動場所納入了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確保民族地區通過三年的努力,各項事業達到或超過災前水平。

“魯甸縣民族宗教局負責災後恢復重建共23個項目137個點,項目覆蓋全縣12個鄉鎮。”魯甸縣民族宗教局副局長唐兵介紹道,目前23個項目已完成,其中有11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5個民族文化活動場所重建和7個民族文化活動場所修復。

據瞭解,魯甸縣民族宗教局實施的恢復重建項目以改善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條件為原則,改善民族村寨的交通、人畜飲水、居住環境等,通過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加強民族文化的建設,把民族村寨建設成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的社會主義新家園。

鴨子塘:各族攜手建家園

汽車駛過魯甸縣鴨子塘集鎮,兩旁的風景快速掠過,灰瓦白牆、斗拱飛簷,盡收眼底。從村口放眼望去,左邊寨子靠後的平地上矗立著6排造型別致的3層聯排別墅;右邊的山坡上是一間間嶄新的廠房;中間的緩坡地是一大片生機盎然的果園。

鴨子塘村是當地採取企業反哺,城鄉統籌進行農業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的典型,也是小城鎮建設的典範。據桃源鄉政府負責人介紹,除了建設高規格居住樓外,鴨子塘合作社還興辦了砂石料廠、免燒磚廠,組建了建築隊,成立了園林綠化公司,參股編織袋廠,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提起合作社成立之前的日子,李會芬說,“以前家裡種著幾畝烤煙,一年沒有多少收入,全家五六張嘴要吃飯,還有孩子上學的開支。”一直以來,鴨子塘村民以種植烤煙、包穀、洋芋等作物為主要經濟來源,盤田種地、靠天吃飯,日子過得很緊。

“有了合作社,不僅一家人生活好過了,孩子上學問題也解決了。”李會芬說,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還能領幾百元的生活保障金,對高中以上學生實行全免費資助讀書,對當地群眾參加新農合全出資,對每一位村民提供勞動崗位。

看著一排排整齊的小別墅,不少房屋門前停著小轎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荒鴨子塘自然村在一個叫“瘦堖包”的山坡上,建起了400套帶花園、帶車位、每套286平方米的3層聯排別墅,別墅前還建有兩個供村民休閒娛樂的生態文化廣場。

一個烏蒙山區的山村,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入村大企業帶動下,創新體制機制,成立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大辦經濟實體,推進集鎮建設。各族攜手走上了致富道路,成為民族團結、和諧發展的示範村。

箐腳村:示範帶動謀發展

從魯甸縣城出發,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來到江底鎮箐腳村上箐腳村民小組,一路上滿山的核桃樹繪製了綠色的海洋,核桃樹下套種著玉米和土豆,勤勞的村民忙於勞作,呈現出祥和的鄉村景象。

彝族標識的寨門和沿路的雕塑預告著我們已經到達上箐腳村,這裡居住著彝族、漢族、苗族3種民族,其中彝族佔總人口的67 %。

在村子中央是一個新建的民族文化廣場,老人安詳地坐在小涼亭下休憩,密林掩映著村寨,色彩亮麗的房屋被花香鳥語所縈繞,這裡將被打造為休閒娛樂的避暑勝地。

“村裡60%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出去外面打工,很多村民通過外出務工,回來修起了房子。”劉安品說,地震時不少房子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通過政府的幫助,現在不僅有了舒適的住房,也建起了活動廣場,村民現在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了。

如今,王開祥家不僅養著牛羊,還養上了13箱蜜蜂,“我們這蜂蜜是原生態的,一斤要賣120元,不愁賣,一年還是能賣好幾千塊。”

甘田村:宣傳教育促和諧

“田地拿出來做廣場,方便百姓生產生活,也讓我們的村子更加漂亮宜居。”甘田清真寺阿訇馬才勳說,現在有了活動廣場村民都會到上面打球,打太極,這是以前沒有的。

魯甸縣桃源回族鄉鐵家灣村甘田村民小組,周圍是千頃良田,回族村寨星羅棋佈。這個回族聚居的村子糧食作物以烤煙、玉米為主,畜牧業養殖以牛為主。

“村子重視文化教育,從娃娃抓起,在甘田小學開展民族團結和人與自然和諧的教育。”馬才勳說,整個村寨非常和諧,過節的時候,村子裡的其他民族同胞都會來清真寺幫忙,就像一家人一樣。

“民族團結示範村建設既要重視物質條件的改善,也要重視精神生活的加強,在建設過程中要體現本地的民族文化特色。”近年來,魯甸縣大力開展“回族古爾邦節”、“彝族火把節”和“苗族花山節”三大主體少數民族節日活動,為魯甸縣的民族文化的挖掘、搶救、保護、弘揚和繁榮發展起到了良好促進作用。

為全面掌握瞭解全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分佈、生存環境以及傳承、發展現狀等情況,魯甸縣民族宗教局成立了魯甸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調查工作領導小組,對全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全面調查。

據瞭解,魯甸縣用一個月的時間,對全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進行一次全面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文物、古籍、音樂、樂器、戲曲、舞蹈、民間工藝、建築、服飾、儀式、節慶、民間文學、傳統體育、醫藥等領域。

魯甸縣秉承建設與團結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在開展建設中,藉助建設的有效載體,大力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讓建設點的各族群眾增強民族團結意識,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