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會》:20世紀六場元首會談改變了世界?

參考消息網5月31日報道20世紀堪稱是戰爭的世紀,要麼是全面戰爭,要麼是積極備戰。大戰空前,人們對和平的渴望也是空前的。

從1919年的巴黎和會開始,國家元首的面對面會談成為處理國際衝突的重要手段。航空技術的發明大大方便了元首會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讓峰會有了用武之地,大眾媒體的發展則讓各國百姓有機會看到元首們的一舉一動,看到國際舞臺上攸關自身命運的大戲。

峰會的源起

在劍橋大學歷史學家戴維·雷諾茲筆下,20世紀的歷史是一場場元首會談串聯起來的。外交峰會這一“20世紀的產物”成為國際局勢的縮影。大國小國、國內國外的矛盾、衝突、實力消長,戲劇性地展現在召開峰會的這一小段時間裡,可以說,外交峰會既是現有國際格局的集中展現,也是改變現有格局的潛在力量。影響20世紀走向的幾場峰會,都是國際格局的張力達到臨界點時,亟須召開的會議。這時,低層級的溝通已經無法推動事態進展,打破僵局需要掌握國內最高權力的元首會面。

比如,1938年,希特勒一心借蘇臺德問題開戰,英國首相張伯倫乘坐飛機去往德國,試圖阻止災難從天而降。慕尼黑會議將大戰推遲了一年,卻讓希特勒更加肆無忌憚。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召開時,二戰大局已定,美、英、蘇三國需要確定戰後秩序,這卻不能通過低層次的談判進行,否則容易把消息洩露出去,刺激納粹德國,於是,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聚在一起,舉行了現代史上最秘密的和平會議。1978年,美國、埃及、以色列元首舉行戴維營會談,是因為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中東問題經過30年的發展,矛盾越發尖銳,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幾乎無法和平溝通。再比如,1985年裡根和戈爾巴喬夫會晤,當時冷戰情勢緊張,較低層次的溝通難以進行,他們會面,就是為了藉助頂層的會議來重啟談判。

一戰、二戰、冷戰……種種衝突及緩和的背後,都有這些外交峰會在推動。每一次外交峰會上的碰撞,都將世界歷史推向不同的方向。可以說,這些峰會攸關數十億人的命運。決定這些峰會結果的是什麼呢?從雷諾茲詳細呈現的峰會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到三種因素的作用:元首的個人能力、國家的實力和歷史的大勢。

三大決定性因素

先看元首的個人能力,這包括元首自身的人格魅力、善用團隊力量的能力,以及對形勢的掌握。

首先是個人魅力。可以說,如果沒有薩達特和卡特的惺惺相惜,1978年的戴維營峰會就難實現。1945年的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雖然意識形態不同,立場差異很大,但彼此敬重,因而達成了一定的共識。接著說善用團隊的能力。雅爾塔會議是三巨頭的會議,更是三國外交團隊的會議。三巨頭善用團隊的力量,不管是事前的打探、專家的簡報還是間諜戰,都幫助元首提前瞭解對方的籌碼,最後能夠達成一系列措辭微妙的協議,也有賴於外交團隊的智慧。在1972年及以後和勃列日涅夫對話上,尼克松就在這方面吃了虧。本來,此前中美關係的突破給了尼克松很好的籌碼,但是尼克松和基辛格都喜歡單幹,互不信任,將美國國務院、外交團隊排除在外,因此峰會的成果打了折扣,反倒使美蘇關係退化。再說對形勢的掌握。這方面的著名反例是慕尼黑會議,

1938年時,張伯倫既沒有好好研究希特勒的心理,又把專業外交官甩在一邊,沒有智囊團提供簡報,還不夠堅持底線,幻想自己與希特勒建立了私人感情,導致嚴重誤判,二戰導致生靈塗炭,張伯倫自己也留下惡名。

第二個影響峰會結果的因素是國家實力。峰會上,元首說話的分量取決於國家實力,實力也是談判的籌碼。

大英帝國力量衰微,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上就難免氣短;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厥功至偉,英美需要蘇聯在戰場上的支持,特別是要爭取蘇聯加入對日作戰,斯大林自然有資格強硬。因此,雖然雅爾塔會議結束後,不少英美人士批評羅斯福、丘吉爾軟弱退讓,但正如哈佛曆史學家浦洛基在他那本《雅爾塔》裡所說,有鑑於當時的國家實力對比,英美已經得到了能取得的最好結果。卡特能夠在中東和平問題上斡旋,固然靠他熱情追求和平的個人魅力,但若美國沒有世界霸主的地位,他的崇高理想恐怕也難以將埃及和以色列的元首帶到一起。

影響峰會結果的第三個重要因素是歷史大勢。

1919年的巴黎和會可以說是美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首秀,威爾遜帶去了“十四點計劃”,提出建立集體安全機制的新設想,但美國國內力量並不買賬,當他從試圖締造和平的巴黎和會上回國之後,參議院卻拒絕批准美國加入國聯。連威爾遜都沒有能力讓美國加入,帶有理想色彩的國際聯盟從建立起就註定失敗。而到了1945年,形勢已經不同。兩次大戰早已讓世人厭惡了勢力均衡的老歐洲外交,羅斯福在雅爾塔會議上以在聯合國席位、波蘭問題上讓步為代價,爭取到了蘇聯對聯合國的支持,雅爾塔會議結束八個月後,聯合國就成立了。畢竟,峰會只是在關鍵時機上助推的力量。峰會的成果能否長久,在峰會取得的利益是否長遠有利,都無法脫離歷史的大勢。1938年的慕尼黑會議讓希特勒佔了便宜,斷然改變了歷史,挽救了希特勒的統治,把世界大戰推遲了一年,但最終,希特勒的第三帝國覆滅,他自己在地堡中自殺身亡,成為人性泯滅、邪惡的代稱。

元首們創造了歷史,還是敗給了時勢?

正因為元首的個人能力、國家實力、所處時空歷史大勢的不同,

有的峰會似乎能扭轉乾坤,有的峰會成效極為有限,甚至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如今,“峰會”這個詞幾乎成了日常用語,我們再熟悉不過,卻往往忽略它背後的意味:在最高級別的會談上,各國元首歷盡艱險,登上頂峰,在眾目睽睽之下,賭上自己的聲譽和國家的命運,他們頂著政治、身體、心理上的沉重壓力,施展各樣手段來擺佈對手,達成目標。雷諾茲的這本《峰會》,恰恰讓我們看到了峰會的艱難與無奈。

他筆下的元首們爬得很高,很危險,相信自己能改變世界,也的確改變了世人的命運。他們究竟是創造了歷史,還是敗給了時勢?無論如何,20世紀的歷史,都因他們而改變。

《峰会》:20世纪六场元首会谈改变了世界?

峰會:影響20世紀的六場元首會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8年4月

頁數: 600

定價: 78.00元

裝幀: 精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