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鮮峰會落地中國,生鮮行業鉅變在即

在中國,生鮮產品未來擁有的潛在市場規模極其龐大,全球頂級生鮮企業正紛紛盯上“中國餐桌”。

首屆全球生鮮峰會因何落地中國

客單價15美金,年度購買頻次121次,中國城鎮家庭戶均消費生鮮佔比超過50%......這一系列數字背後,是中國生鮮市場近年來狂飆突進式的崛起,當高速發展之後,如何避免瓶頸期的到來?如何消滅更多的行業痛點?中國生鮮企業如何與發達國家市場標準接軌?繼G20峰會之後,又一個全球性峰會F20在中國杭州召開。5月11日,中國首屆全球生鮮峰會(F20)在杭州開幕,丹麥皇冠(DanishCrown)、CAMPOSOL Trading 、Clearwater、Marine Harvest 等全球頂級生鮮企業齊聚杭州,共同商討生鮮行業發展以及中國餐桌的升級大計。

全球生鮮峰會落地中國,生鮮行業鉅變在即

F20與G20當然並不能完全相提並論,但兩個峰會的大背景卻有相似之處,那就是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進,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市場在全世界的重要性正在大幅提升。在F20的背後,是中國消費升級時代的到來,是中國生鮮市場潛力的加速釋放。在中國,生鮮產品未來擁有的潛在市場規模極其龐大,全球頂級生鮮企業正紛紛盯上“中國餐桌”。

當然僅僅有大背景與大市場還是不夠的,這次全球生鮮峰會能夠落地杭州,還有兩大原因不能忽視,其一,F20有兩個能夠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主辦方--阿里巴巴和易果生鮮旗下的雲象供應鏈,作為國內生鮮行業的領頭羊,阿里巴巴和雲象供應鏈在全球生鮮界有足夠的話語權把世界頂級生鮮企業齊聚一堂;其二,F20並不是一個務虛的業界聯歡大會,而是一個緊抓痛點的大會,即如何更好地對接全球優質資源,使全球生鮮企業未來更加貼近中國消費者,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的渠道和消費者;如何搭建平臺促進全球行業巨頭資源共享,以全球化的視野和標準推動國內生鮮行業的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和專業化。

近幾年來,生鮮業在中國取得了大發展,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距離,就像阿里巴巴CEO張勇在現場所說,“在整個數字經濟領域,阿里巴巴已經建立了整個社會走向數字化商業的基礎設施,但生鮮領域的數字經濟發展才剛剛開始。”關於如何利用阿里已建立的基礎設施,幫助來自全球的優質商家用獨特的商品滿足消費者需求。“這其中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對於雲象來說也是如此,作為阿里全球生鮮供應鏈集採平臺,雲象負責對接全球生鮮資源,推動生鮮產業升級和生鮮商品標準化,是阿里全球化佈局生鮮領域的重要抓手。但云象成立至今也不過兩年,一切也才剛剛開始。

峰會期間,阿里巴巴及雲象與參會的20家全球生鮮巨頭們簽訂了共同宣言,旨在立足“消費升級&新零售升級”雙升級的中國市場,探討生鮮行業的新機會和新增長點,以及生鮮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雲象供應鏈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曄表示,希望通過F20這個平臺,與全球生鮮標杆性企業一起互聯成網,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更為優質安全方便的生鮮商品。

“未來幾年,我們將共同關注生鮮食品的安全衛生問題,制定符合中國國情及市場特點的行業標準,同時積極推動中國生鮮上下游的積極互動,通過數據和消費者研究,讓全球生鮮企業更加貼近中國消費者。”

全球生鮮巨頭已與中國市場深度捆綁

在峰會上,除了參會企業發佈了共同宣言,就一些產業問題達成共識之外,像丹麥皇冠、CAMPOSOL Trading 等全球頂級生鮮巨頭還與雲象供應鏈簽訂了一系列業務上的合作協議,以共同深入服務中國消費者。

比如根據丹麥皇冠與雲象的合作協議,雲象供應鏈將承接丹麥皇冠在中國範圍內在建全資加工廠的全部產能。

比如根據CAMPOSOL Trading與雲象的合作協議,雲象將作為CAMPOSOL Trading在中國的主要客戶,從產地源頭、線上線下渠道拓展到市場營銷,雙方將展開更為緊密的深度合作,涉及藍莓、牛油果、海鮮等中國消費者非常喜愛的多個生鮮品類。

丹麥皇冠是全球第二大,歐洲第一大豬肉屠宰企業,是歐洲歷史悠久的豬肉及加工品生產商。丹麥皇冠旗下所有屠宰場都按照HACCP管理體系生產,丹麥皇冠集團也是全球紅肉標準GRMS的發起者和遵守者。該規定對於食品安全、動物福利和追溯性有著近乎苛刻的規定;而CAMPOSOL Trading則是秘魯最大的農業綜合企業和鱷梨種植商,也是全球最大的新鮮藍莓種植商。

丹麥皇冠和CAMPOSOL Trading與雲象的合作只是跨國生鮮巨頭與中國產業鏈合作日益深入的一個縮影。就全行業而言,這種合作之廣泛深入可能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很難想象,比如單就雲象供應鏈,其每天採購量就已經達到1500多噸,採購遍佈六大洲,39個國家地區,有147個產地。

正是這種與中國本土生鮮產業鏈的深度綁定,才使得丹麥的豬肉、秘魯的鱷梨、美國的車釐子、智利藍莓、加拿大的龍蝦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賣到中國消費者的餐桌上。

尤其是阿里,在啟動“大進口”戰略之後,生鮮成為其戰略的重要一環,在上游建立集採中心,通過雲象供應鏈全球拿貨,在下游則開放幾乎所有渠道為銷售服務,包括天貓超市生鮮區、蘇寧生鮮、易果生鮮,還與B2C、O2O、大賣場、標超、便利店、無人便利店、辦公室無人貨架等,極大的縮短了全球生鮮與中國消費者之間的時空距離。

中國生鮮市場正面臨大爆發,而那些率先與中國生鮮業實現深度綁定的跨國企業,無疑將分得更大蛋糕。

全球生鮮峰會落地中國,生鮮行業鉅變在即

轉型與變革:生鮮行業的新機會和新增長點

中國生鮮行業是在中國“入世”之後才開始大發展起來,生鮮電商時間則更短。作為行業最典型代表,一部易果生鮮的發展史就是中國生鮮行業的進化史。

成立於2005年的易果生鮮,是中國第一家生鮮電商,2008年開始全國佈局,2009年開始全品類發展,2013年易果生鮮和阿里達成戰略合作,獨家運營天貓生鮮。2015年易果生鮮成立了專門的冷鏈物流公司,即國內最大的生鮮物流公司安鮮達。2016年易果生鮮成立連接供應鏈上下游的雲象供應鏈。2017年,易果轉型為連接上下游垂直一體化的全鏈條的生鮮運營平臺。

尤其是雲象供應鏈的建立和易果向生鮮運營平臺的轉型,代表了中國生鮮電商業的最新發展趨勢,同時也是本次F20峰會的一個關注重點,從易果的變化,可以反映出生鮮行業的新機會和新增長點。

易果生鮮的變化講起來很簡單,用張曄的話說就是“我們希望建造一條高速公路,把田間地頭和消費者餐桌聯繫起來。”

但對國際生鮮供應商而言,所帶來的變化卻是革命性的。因為在以往,國際生鮮產品進入到中國市場往往通過貿易渠道,生鮮廠商們與國內消費者隔著重重阻擋,無法實現雙向溝通。但隨著“高速公路”的建立,供應商、服務商和阿里巴巴平臺上巨大消費者群體直接鏈接起來,不但商品能夠速達,生產商還能夠更精確的知道消費者更需要什麼,從而影響到生產環節的安排。

“當水果在樹上成熟,或者說魚在水中成長的時候,這個貨已經被客戶訂掉了,一旦到了採摘或者說捕撈的時候,它會以最快的方式觸達消費者,這樣的話整個行業的損耗是最低的。”在採訪中,雲象供應鏈聯席董事長金光磊舉例說。

張曄則稱,“由於大量消費者的數據在雲象平臺上彙集,使雲象這樣能夠比較精準地瞭解消費者的喜好,同時能夠通過大量的數據預測出消費者想要什麼,哪些商品是適銷的,哪些是消費升級的確實需要。”

從這個角度講,雲象所做的已經不是單純的交易或貿易,而是著力搭建全球生鮮行業生態系統,從而推動上下游更好的瞭解與信息透明,讓數據更加精準,讓不同零售形態隨時隨地滿足各種消費場景。

這一生態系統除了能夠提供從上游供應鏈到下游營銷渠道的全鏈路一站式解決方案之外,最大的特點是更懂消費者和供應商,而這個“懂”字卻是建立在大數據技術和多年的行業積累之上,尤其是後者,遠非技術手段可彌補,張曄舉例:“比如說丹麥皇冠,從2009年起就開始與易果展開合作,在中國市場不會有第二家公司比雲象更懂丹麥皇冠。”

雲象供應鏈團隊在全球範圍數千家供應商中精挑細選,將其中品牌、品質上最具代表性的企業和商品帶進中國市場,將渠道端積累10多年的對中國市場和消費者的洞察反饋給上游供應商,雙方在加工、包裝、冷鏈、品牌等維度無間合作。這種合作也包括通過各種形式組織和協調生產,即以銷量需求和自建的標準化制度為生產者提供市場信息,推動“農產品上行通道”建設,建立連接上游農業和銷售窗口的流通體系。

這意味著,新零售趨勢下,雲象與上游重點供應商的合作將不再是簡單的採銷貿易關係,而是全方位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包括雲象在內的供應鏈管理企業在中國不斷湧現,標誌著國內生鮮企業模式的升級。行業從初期的一買一賣、賺取經銷差價的簡單貿易模式向生態平臺模式蛻變,這也要求雲象必須脫離門戶之見,具備開放心態,就像張勇所說,“這個供應鏈不屬於阿里巴巴也不屬於雲象,一定是屬於所有合作伙伴。”張勇稱,只有共同分享行業知識和技術,才能共同面向市場、面向消費者,建設好的產品供給和做到高效運轉。

目前,即便從全球範圍看生鮮行業,阿里巴巴所探索的雲象模式也是絕無僅有的。雲象起步於阿里生態,但張勇關於“供應鏈不屬於阿里巴巴”的說法卻為雲象打上了新零售賦能的符號,在未來,雲象的使命不再受限於阿里生態,而是為整個新零售市場進行賦能,是通過數據驅動服務於全行業、服務於全球市場,雲象供應鏈更像一箇中性的平臺,這同時也把雲象的發展空間大大調高。

作為生鮮業的後起國家,國內生鮮行業在國際市場運作和先進技術方面可學習處很多,但作為新零售變革的先發國家,以雲象為代表的,中國市場的新變化與新趨勢也值得國際生鮮巨頭學習,這種取長補度的互相學習,大概正是本次F20峰會最有價值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