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說蔚縣古堡時,我們在說什麼?

每次到蔚縣,印象最深的還是古堡。到暖泉有,到新家莊有,到湧泉莊也有,到南嶺莊也有。

蔚縣號稱有八百古堡,這些古堡從哪裡來的,又將去往哪裡?聽了很多關於古堡的介紹,最容易忽視的卻是古堡的來龍去脈。

從歷史的角度看,蔚縣古堡存在了數百年,多建於明朝年間。蔚縣在秦漢時期屬於代地,屬於漢王朝的轄區,但並不是諸侯爭霸的重心,也未引起人們的關注;到了魏晉南北朝都是短命的小國,當地處於被輪流接管的狀態;到了隋唐,這裡也不是讓人矚目之地,因為遠離群雄逐鹿的中原。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這裡自然條件與中原相差很遠,屬於人煙稀少之地,大家爭奪的都是肥沃之地和人口眾多之地,所以蔚縣所在的廣大區域都無人問津。

歷史的轉變發生在唐朝後期的五代十國,那時盤踞在山西的石敬瑭部落佔領了農耕文明最北端的土地,也就是與草原交接的燕山、太行山北段京津張地區以及山西北部大同一帶。石敬瑭受到其他農耕勢力(後唐)的打擊,投靠了草原上剛剛興起的遼,在遼的幫助下石敬瑭勢力得到恢復,於是認遼為父,把北方燕雲十六州交給遼,其中一州為蔚州。

農耕文明政權失去燕雲十六州的意義就在於失去了阻擋草原民族的最大屏障,直接將平原暴露在草原騎兵的鐵蹄之下,一旦草原民族的騎兵從蒙古高原進入平原,少了一些戰略節點阻隔,將穿越山間直接南下,面對速度上的優勢,農耕文明不堪一擊,陷入了被蹂躪的命運,此後一千多年裡面對草原騎兵,農耕民族一直處於劣勢,而且是絕對的劣勢。

自此之後,從遼金元三代中原的農耕文明再也不能進入草原半步,甚至被打到黃河邊上,訂下了澶淵之盟;後來傳說中的楊六郎守邊關,有的說是在廊坊的文安霸州還有保定的高陽一代,有的說在張家口的蔚縣大南山飛狐峪附近,這也說明當時農耕文明被遊牧民族逼得再也無法像漢唐時期那樣遠征大漠草原,只有受欺負和防禦的份了。

如果看中國歷史,王朝的更替除了內部的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表象外,導火索多起於草原,即草原少數民族的南侵。翻看歷史,有這樣一個規律,草原少數民族從東北的大興安嶺發源,然後南下,過不了山海關就向承德的喜峰口,喜峰口不行就往張家口,再往大同轉向張家口,如果不行就再往山西陝西甘肅一帶。

與秦皇島和承德相比,張家口處於首當其衝的地方,因為張家口到草原的路更近,存在寬闊的山間盆地到平原的路也更近,更利於騎兵行進。如果不能從張家口北部南下,那就會從大同沿河谷東進。

如果政治中心在華北平原,比如首都,那山海關和喜峰口處於山間有著天然的屏障,加上薊鎮重兵把守則很難攻破;在張家口則有發源于山西大同的桑乾河、洋河,兩河組成了巨大的河谷或者叫盆地,便於騎兵行進,也就容易受到攻擊,因為容易被攻破,設想河水對河中的城池具有天然的破壞力,無法形成完整而堅固的防禦。了防禦從草原過來的兵馬。不過在古代存在一個問題:士兵要吃飯,從外地運糧,需要翻山越嶺,成本會很高,那怎麼辦?

最好的辦法就是取糧於當地。邊關的將士要時刻枕戈待旦,因為這裡離草原最近,草原的馬匹一日可以千里,在這裡可以縱橫馳騁,所以只好讓當地的農民耕種,糧食在本地供守邊關的駐軍食用,不必徵糧。農耕時代是以耕地的大小來確定人口多少的,這樣就在桑乾河洋河盆地上分佈了眾多村莊。

軍人駐紮的地方都是集中而固定的,數量也是少的,對所有的村莊不能都覆蓋到。那麼如果草原騎兵過來燒殺搶掠,咋辦?

當地人就把村子圍起來,築起堡子,保護村民,這樣就形成了蔚縣八百村莊成古堡。一旦遊牧騎兵來了,看到村子被高牆圍起來,就繞村而行,畢竟攻下一個村莊的付出與收穫是很難成比例的。當然,如果村民把進攻信息通過烽火等形式傳遞,當地的駐軍也很容易做好戰鬥準備,或者前來救援。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那就是一旦草原騎兵入侵首都或者平原,這些古堡處在草原騎兵的後方,古堡的村民可以把後方切斷,那麼戰事必然不能持久。這也相當於“兵民”,即武裝人民,《論持久戰》曾說“兵民乃勝利之本”,也能夠體現在古代的戰略上。雖然古堡的人都是農民,但一旦將其力量聯合起來,不亞於一直強大的軍隊。

這種情況尤其體現在兩邊都是山的河谷盆地地帶,如蔚縣的壺流河,號稱有八百古堡,陽原是桑乾河流域也有開陽堡、馬圈堡等等,這些都是一些以古堡命名的村莊,雖歷經五六百年依然保存,一些地方甚至成了景點。設想一下,如果將這些古堡聯合起來,那將是一個面,如果將所有的村莊都做成古堡,那就是一個個軍事據點,其力量是不可忽視的。

我們再回到明朝,這一時期雖然經過徐達常遇春等將領將元朝的勢力趕到了漠北,朱棣也將國都遷到北京,但是草原上的韃靼瓦剌兩個勢力也在不斷壯大,並不斷騷擾明王朝,張家口處在了攻打京城的第一線,草原與農耕交相掌控的情況時有發生。張家口一帶成了國境線,如果你看到長城在張家口分南北兩道,你就會明白農耕文明和草原民族的勢力經常是犬牙交錯,想到土木之變明皇帝被俘,體會會更深。

所以明朝是鼓勵這一帶的村民建立這種準軍事設施,甚至在暖泉的西古堡還設有翁城,具備了古代城池的一些特點,但它的確只是一個村落。因為能起很大的效果,所以建立起來,因為產生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保留下來。到了清朝,這就成了防盜賊和強盜的有力武器,另外這本身可以作為滿清王朝對草原民族的潛在防禦。到了今天因為沒有當初的實用功能,所以開始沒落。

還好,現在有旅遊業,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會對古堡好奇,會在欣賞打樹花的同時去看看古堡。不過當你驚奇於古人的智慧,當你聽到導遊的講解,當你瞭解一些關於古堡的基本介紹,你是否想過它為什麼能夠產生?它的存在又同明清王朝的命運有何關聯?為何會在這裡出現這麼多的古堡?我想,以上的內容不妨可以作為一種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