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鍾會,陸抗,鄧艾,誰才是後三國時代最優秀的統帥?

小名說戰史

姜維與鄧艾是老對手。一者,兩人在隴右幾番交手,互有勝負;二者兩人交手時都是鬍鬚花白的老年人啦,真不容易。

姜維和鄧艾最後一次交手是魏滅蜀之戰,陰平橋頭姜維戰術欺騙成功,撤兵到劍門關成功,鄧艾沒有實現把姜維堵在沓中的戰役意圖。

在劍門關,姜維與鍾會對峙,鍾會無可奈何。但鄧艾冒險成功,兵走陰平小道,攻至成都嚇降劉禪,立下滅蜀之戰的頭功。

鍾會拿下漢中很輕鬆,但很快遇阻於姜維聚兵的劍門關。這是姜維戰術的勝利和戰略的失敗。鄧艾出奇兵取江油,繞過劍門關拿下成都,魏滅蜀之戰峰迴路轉,則緣於鄧艾的強大的綜合實力。

鍾會作為統帥算計了鄧艾,不夠光彩。更不光彩的是,受姜維鼓動而反叛自立的鐘會,遭到手下大部分將領的反對,鍾會強行自立卻又對反對的將領優柔寡斷,終至身首異處。

鄧艾死於勝利後的自大,鍾會死於性格里的膽大。鄧艾出身貧寒,一直是地方官,對頂層政治沒有深刻認識。鍾會出身高官世家,排行老二,膽子太大,心眼太活。鍾會小時候和哥哥鍾毓見皇帝,鍾毓緊張得汗出如漿,鍾會毫不緊張神色如常。皇帝問鍾毓為何出汗,鍾毓說“戰戰惶惶,汗出如漿”,皇帝問鍾會為何無汗,鍾會說“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滅蜀之戰,鍾會未能攻克劍門直指成都,強行自立卻不能統御部下,顯然比不上鄧艾。

姜維作為蜀漢軍事長官,雖說有黃晧拖後腿,但他對蜀漢滅亡應負首要責任。敗軍之將,何以言勇?滅蜀之戰後,鄧艾強於姜維已板上定釘。

鄧艾與陸抗誰的軍事能力強?

陸抗很厲害,鎮守荊州時曾幾番擊退北軍。後來陸抗的對手換成羊祜,也很厲害。陸抗、羊祜兩人都清晰地認識到無法戰勝對手,於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軍事對峙變得十分風雅,頗有後來的魏晉風度。

陸抗作戰成績很好,而且有自知之明,這一點強於濫於北伐的姜維很多,強於膽大過頭的鐘會很多,也強於立下功勳就飄飄性的鄧艾。


龍久於池

姜維生於公元202年,本是天水郡冀縣人氏,諸葛亮兵出祁山之時無奈投降蜀國,後被諸葛亮重用,姜維極善用兵,諸葛亮去世之後,繼承諸葛亮遺志,出兵北伐,曾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的來說勝多負少,而且已經將戰線由諸葛亮時期的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線以北的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了,並於洮西大破王經,使其不敢正視。


後期的姜維已經成為蜀漢的中流砥柱,曾組織陰平防禦戰,認為可以讓敵軍入陽平關,而蜀軍退守漢,樂兩城,這兩處留重兵把守,在派一支軍隊打游擊,專門攻打敵軍的薄弱環節這樣一來敵軍疲弊,當敵軍撤退之時,一起進攻就能將敵人消滅。

而鄧艾卻如同諸葛亮與司馬懿一樣與這姜維是死對頭,鄧艾此人極有才幹,文武雙全,對於軍事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深諳兵法,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鄧艾幼年時喪夫,出身寒微,又加上說話結巴,雖有才幹卻不被重視,後面見司馬懿,得司馬懿重用,鄧艾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政策都得到了司馬懿的認可,他的一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魏國的發展,後來又因軍功賜爵關內侯,公元263年,進軍蜀國,鄧艾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鍾會,是鍾氏子弟,世族出身,自幼才華橫溢,擅長謀略,是曹魏後期重要的謀士為司馬昭獻計阻止曹髦奪權,為司馬昭親信,有一定的軍事才能,鍾會屬於謀士,出謀劃策可以如果真的論軍隊的統帥力和鄧艾,姜維相比就差了點。



而陸抗做為陸遜的後代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他承襲父親江陵侯的爵位,為建武校尉,後抵禦晉朝大將羊祜的攻擊,是當時吳國後期的中流砥柱,這一點和姜維有些類似。

所以如果說誰的統帥能力更強一點,個人認為還是鄧艾更厲害一點,而姜維與陸抗差不多,鍾會排在最後。當然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有不同的意見也可相互交流和討論。


祖努

肯定是鄧艾了,這個絕對沒有疑問的。鄧艾的“偷渡陰平”這一行動,絕對是史詩級的。

當時曹魏十八萬大軍準備滅蜀,鍾會帶領的主力部隊,在劍閣被姜維死守,不能前進。鄧艾率領三萬人馬像鍾會提議“偷渡陰平”,但是由於陰平道人跡罕至,看起來根本就沒有可行之路,更何況是軍隊通過。因此蜀漢根本沒有任何防備動作,只有劉備在平武放了“三校”人馬,還被鍾會派田章掃除了,因此這條路沒有人認為它能行軍。鍾會當時在劍閣寸步難行,糧草也快用完了,雖然兵多,但是劍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就同意了鄧艾的提議,不過也沒抱著多大的希望。不過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出奇制勝,鄧艾從天而降,蜀漢大驚,涪城馬邈投降。眼看就要到成都了,劉禪也驚慌失措,只有諸葛瞻想打,要想守成都,必須要有一場勝仗,起碼是一場不勝不敗的戰鬥來穩定軍隊的士氣,然後固守。諸葛瞻也是出於這種考慮才奮死出戰,謀求一勝。他能擊敗了鄧艾的前鋒應該是出於這種精神推動。但令他史料不及的是,鄧艾軍隊立刻重振旗鼓,捲土重來,這次蜀漢的軍隊終於崩潰了,諸葛瞻也戰死了,蜀國的都城成都,徹底暴露在鄧艾的兵鋒之下。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在我看來鄧艾的“偷渡陰平”可以說是和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一樣的,都是出奇制勝,所以鄧艾才是最優秀的統帥。


靑衫君



鄧艾文武兼資,有勇有謀,戰績彪炳,列為第一。

  • 鄧艾絕對是姜維不折不扣的剋星對陣姜維從無敗績在前期面對姜維的北伐中,處於守勢的鄧艾總能恰到好處的提前預料到姜維的想法,破壞其行動,穩穩吃定了姜維

  • 出任安西將軍時,所有人都認為姜維力竭不會來犯,獨鄧艾分析透了形勢,認定姜維要捲土重來,早早做好了充足的防禦準備。果然姜維大舉來犯,鄧艾搶佔有利地勢,始終佔據主動,逼得姜維處處受制,最後吃了個大敗仗,不得不自請降職處分。此後更是依樣葫蘆,因地制宜、分析形勢、靠堅韌的防守消耗,先後兩次擊退姜維的大舉進犯。迫使姜維的北伐行動只能草草收場,失敗而終

  • 對姜維的勝利,完全體現出鄧艾作為統帥有清晰的頭腦,總是可以客觀的分析形勢,作出正確的判斷。又因地因時調整戰略部署,不盲目進攻,

    始終以微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成功。


  • 鄧艾最光輝的戰績還是滅亡蜀漢。在伐蜀之戰中,鄧艾趁姜維被鍾會牽制於劍閣,率一軍偏師大膽偷渡陰平,出其不意直達蜀中腹地,克江油綿竹雒縣,斬諸葛瞻等,使蜀軍最後防線全面崩潰,長驅直入到成都城下。由此直接迫降劉禪,蜀漢滅亡。此役完全體現

    鄧艾作為統帥大膽果決,心志堅毅,險中求勝。在偷渡過程中屢遭各種艱難險阻,鄧艾無視危險身先士卒,為全軍表率。以孤軍深入敵國腹地,毫無畏懼,激勵全軍一往無前,終獲成功。

  • 所以說鄧艾守而有謀,攻而有勇,膽大心細,堅毅果敢,有滅國之功。以鄧艾冠後三國統帥將軍,名至實歸


陸抗為東吳末年力抗強晉的中流砥柱,頗有乃父之風,故將其列在次席。

  • 體現陸抗軍事才能的戰績主要是西陵之戰。鳳凰元年九月,東吳西陵督步闡叛亂舉城降晉,陸抗奉命平叛進圍西陵。晉武帝司馬炎馬上派軍三路救援步闡,一路荊州刺史楊肇直接接應,另外兩路分別由羊祜統領大軍和晉朝水軍直接進攻,以求圍魏救趙。

  • 陸抗不驕不躁,力排眾議。以主力建造防禦工事圍堵分隔城內叛軍,阻擊來接應的楊肇,典型的圍點打援。以偏師等次要軍隊分別應對來攻擊的羊祜和水軍,但求拖延和消耗。成功打破了晉軍分進合圍

    的戰略意圖,先後逼退攻擊的軍隊,大敗來接應的援軍,成功攻克消滅叛變的步闡。

  • 這一役充分體現陸抗卓越的軍事智慧和指揮才能統籌全局考慮問題,清晰判斷主次矛盾,指揮層次分明,有條不紊。可謂深諳兵家之妙


  • 可以說陸抗像極了他爹陸遜頭腦清楚,遇事有大才更有大心臟,極善於分析形勢,總能在危難劣勢下逐步扳回優勢,取得勝利。在晉朝強大的威脅和東吳內部混亂的局勢下,還艱難維繫了國家最後一段平安的時間。陸抗可謂出色難得的軍事統帥,但畢竟國弱勢微,沒能取得更大戰績,所以把他列在次席。



姜維承武侯之命,多次出兵北伐,但勝果甚微,故列在又次。

  • 姜維獨掌軍權後頻繁出兵北伐,給本就勢微的蜀漢帶來更大的負擔,百姓深受其苦。前期的勝利頗多,平叛爭取羌胡勢力為助。延熙十七、十八年先後兩次大舉伐魏,破城掠奪人口,殺傷魏國將兵,斬獲極豐。可隨後幾次伐魏多為進入相持無功而返,甚至被鄧艾連續打得大敗,損失慘重,民怨頗多,不得不停止北伐。

  • 其後在魏國大舉伐蜀時,姜維是事先就知道並作出正確部署了的,可惜黃皓弄權,劉禪並沒能按照姜維意見實施。其後姜維面對鍾會率領的主力時,毫不示弱,打得有聲有色,並且成功在劍閣擋住了鍾會,逼得鍾會本來就要撤軍了。劉禪投降後,姜維更是巧妙利用鍾會的私心,除掉了鄧艾,並意圖殺掉鍾會奪取軍隊復國。可惜最終天不與時,

    功敗垂成

  • 姜維的軍事才能還是值得肯定的,他前期的北伐和後期的防守、圖謀復國都可圈可點。優點是膽識過人,敗而不餒。缺點因遇到鄧艾被無限放大,不能審時度勢,過於自負,作戰有僥倖心理而強行攻擊。所以把他放在第三,更次一等。


最後說鍾會。

  • 鍾會這哥們像謀臣多過於像一個軍事統帥。他前期的功績主要是輔佐司馬師、司馬昭出謀劃策平定叛亂。權勢慾望強烈,啥事都要摻和上一手。

  • 他的主要功績是力排眾議,說服司馬昭伐蜀,也由此而被任命為主帥主持伐蜀事宜。可就在做主帥期間,老毛病又犯了,一心就是想獨攬軍權。為此構陷諸葛緒,吞併了他領的一路大軍。最後被姜維牢牢抵住在劍閣無可奈何,本來要退軍,卻因鄧艾成功偷襲迫使劉禪投降,從而獲得姜維的投降不戰而勝。隨後馬上上表,力圖侵佔滅國的大功,為此構陷鄧艾父子,且因意圖和姜維謀反被誅殺。

  • 鍾會作為統帥非常有戰略眼光。統兵作戰紀律嚴明

    ,為此斬殺許褚的兒子威懾全軍。入蜀後尊敬諸葛亮,促降屬地百姓,可見也是攻心為上。但其人私心過重,功利心太旺盛,心胸狹隘。所以我認為鍾會更像一個謀臣,而並非合格的統帥,因此把他列在最末。


不知不覺一下寫這麼多,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耐心看。反正是一家之言,歡迎大家多指正多評點。


如切如磨

個人認為,鄧艾其實並不能算作統帥,雖然他軍事能力突出,膽大心細,身先士卒,但只能稱之為優秀的領軍之將。



統帥者,縱觀全局,獨掌兵權,諸葛武侯在三國演義描述的赤壁之戰草船借箭期間,專門對魯肅解釋過為帥者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和素質。在後三國時期,

我認為綜合能力最強的統帥應該是魏末晉初的羊祜。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出身名門,家世顯赫,從小就與眾不同而終成大事。其人能文善辯,極具政治頭腦,最重要的是他謙遜謹慎,從不與人爭名奪利,真正做到了進退自如,在政治鬥爭中始終能夠獨善其身,實在難能可貴。




在與吳國名將陸抗的軍事對峙中,羊祜恩威並至,廣施仁德,對敵方都能做到仁信坦蕩,大量吳國百姓竟然都跑到晉國境內定居。賞罰分明,在軍民中樹立了極高威信。即使在身後仍然為晉國伐滅吳國留下遺策,終使西晉畢其功於一役,實現中原大一統。


靳長蘇

就統帥而言肯定是鄧艾!曹魏蠶食戰略就是鄧艾制定的,鄧艾提出步步為營,屯田抵近蜀漢,然後再發起進攻。這才是魏國滅蜀國的根本基礎。這也是姜維不得不選擇放棄漢中撤守劍閣的主因!因為在滅蜀那時候,魏國的糧倉就在陽平關下,而蜀漢的糧倉還在成都。蜀漢從兵力到糧草都比不上魏軍。

鄧艾在淮南當太守的時候也是採用同樣戰略,他在淮南興修水利開墾農田,然後囤積糧草,能夠節約一半的轉運人員。使得合肥守軍的駐軍人數下降了不少,能夠騰出兵力投入細線作戰。

因此,可以這麼理解,整個魏國滅亡蜀漢的總戰略就是由鄧艾制定的!至於為什麼鄧艾不能當統帥而必須由鍾會擔任,只是因為鍾會有一個好爹鍾繇。整個魏國關中都是由鍾氏家族開墾的。


優己

都是各自國家的優秀統帥毋庸置疑。只是能力有大有小。

看看他們最後的結局就明白了。

姜維,後期蜀漢軍事第一人,有勇有謀,可惜黃皓亂政。正所謂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鍾會,司馬懿家族忠心走狗,政治手段極高,玩弄鄧艾於鼓掌之中。只可惜帶兵打仗不行,不懂軍情,導致病變。

鄧艾,後期曹魏軍政全才,屯田修水利,帶兵擊成都。可惜智商不行,沒有政治頭腦。導致沒有死在戰場上,死在了鍾會的陰謀裡。只能算一個優秀的將領。

陸抗,頗有傳奇,有父親雄姿。但是貢獻沒有前面三個人大。中規中矩。


中國人文歷史

統帥?元帥級的人物也。姜維陸抗是也!鍾會,鄧艾只能算大將一級,與帥不沾邊。姜維為蜀漢後期的軍事統帥,然處處受制,有天大的才能無處發揮,坐等蜀漢滅亡,悲劇性人物。鄧艾,為人口吃,說話不清不楚,奇才一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鄧艾硬是闖出一條道來,滅了劉備的後人阿斗的小朝庭。鍾會,善使陰招,搶奪了鄧艾的勝利果實,還以為不勞而獲來得容易,卻不知有黃雀在後,死於非命,背了個謀反的罵名。陸抗,東吳陸遜之後,文武兼備,有戰略眼光,不可多得的帥才,陸抗若不早死,東吳不會亡得這麼快。


黑虎97

我覺得是鄧艾。

因為鄧艾出奇兵,入陰平故道七百里,偷襲蜀國後方,斬殺諸葛瞻,這才迫使後主投降,他的成就和功勞最大,如果沒有他,那麼伐蜀成功,也不會那麼快,不會那麼容易。



再一個鄧艾是一個能夠看到戰略全局的人,這個能力就很有層次感了。比如他在淮南地區屯田,積累了數萬斛糧食,為伐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姜維他們要麼只看到局部地區的得失,要麼一心守成,總之我覺得始終差點。再看看姜維一步步走向絕境的情況,所以我認為鄧艾是後三國時期最優秀的統帥。


像我一樣besos

陸抗鄧艾列入武廟的,因此非姜與鍾可比!論戰績,也是陸鄧二人成果更大,但此四人中,論平臺與老闆,論政治軍事資源,姜維與其他三人無法比,正因為如此,便縱他有通天之能,也挽救不了蜀國,從魏滅蜀之戰來看,姜維以四五萬人馬,將十倍於已的七路魏軍約四十萬耍得團團轉,若劉禪聽姜維之言在陰平埋伏一軍,則鄧艾沒有生還的希望,諸葛誕己被拿下,鍾會在劍閣無功而返,這將是一場漂亮的防守反擊戰!即便劉禪搞砸了一切,姜維以一已之力三寸之舌將鄧鍾二人送上西天,足以笑傲閻王殿了,其他三人恐未必能建此奇功!

可惜為劉禪諸葛亮所誤,麒麟不能騰空,處處掣肘,虛耗三十年青壯年時光,壯志難酬,不勝悲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