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老子的《道德經》是寫給現代人看的,只有現代人才可能真正讀懂老子的五千言?

丘心客Q

鄙人從2004年起,研讀諸子百家十餘載,徹底讀透了法家經典。但對於道家經典《老子》,還沒徹底讀透,只能說對老子的世界觀、人生觀、辯證法、認識論有了大致的認識和了解。

如果說我對法家經典的研究,打99.5分。對道家的研究最多隻能打85分,甚至75分。因《老子》語言晦澀難懂,模稜兩可。

當今中國,對名家研究最為精深的,是黃克劍老師。對道家研究最為精深的,是葉蓓卿先生。

老子認為,日月星辰,天地萬物,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唯有道不生,不死,不滅。老子認為物質是由分子、原子、夸克構成。

天地日月怎麼會有生死?古人難以理解,現代人確實更容易理解老子之言。

古人也有真正讀懂《老子》的,莊子、列子,以及孔子的嫡孫子思。先秦諸子中,對道家思想的認識,境界最高的不是老莊,而是子思。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子思曰:上德不德,是以無德。

鄙人謂之——老子畫龍,子思點睛。


楊朱學派


這是一個相當繁難的問題,是對自己的一個挑戰,但出於激活大家的話頭,滋補於同道之人,我的嘗試也值了,不懂的勿噴,省些流量自己用!

接受簡史

我的第一本《老子》是上中師時,在廢舊書店買的。可以說讀不懂如“天書”!後來學了些西方哲學也沒能解讀得了。看了現代人許多註釋,文義是理順了,但覺得是把經典給庸俗膚淺化了。現在,雖三十年下來也不敢說“知道”了!

解讀方法

老子當年作為周朝國家圖書館長,把整個圖書館汗牛充棟的上古典籍濃縮為五千言,用字不到五百,其高度隱喻性可想而知了。

與《黃帝陰符經》一樣,同樣的句段,可以從修身、治國、兵法、道醫、男女、理財、管理等多角度、高維度、多境界去覺解體悟!

有人現在倡導“新道學”,可以專門研究。

現代價值

我認為以下原因和因素促進了對《道德經》的接受度與普及:

1.全球生態惡化使有良知的有識之士找到了“終極藥方”——古老的東方智慧寶庫《道德經》,是從上古一個“高維度”的文明承傳下來的,國外的“知音”不比中國少!現代社會到了“末世”,如同當年的周室,禮崩樂壞,道德淪喪,“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仍之。”失去了道、德、仁、義、禮,唯“智”主義,也是“愚智”主義!西方“二戰”正是“理性的毀滅”,尼采說的“上帝死了!”以科技為標誌的理性智能正毀滅著人類地球,與老子幾千年前預示的如出一轍!很偉大!而救治之道就在這本經典裡。

2.現代新科學的範式革命,為精英人士接受《道德經》創造了可能,掃清了“理障”。幾乎所有現代西方科學大家,都對東方思維投以會心的理解,他們的理論,似乎在東方聖人這裡找到最早的理解支持!有一位比愛因斯坦更偉大的現代物理學家,量子論創始人之一的玻爾,只用老子的陰陽魚“太極”描述他發現的微觀世界粒子的性能。除科學認知外,東方直覺思維早就達成對“真理”的認知,《易經》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建立的“宇宙生命統一場”理論,《道德經》是在其基礎上,對宇宙生命實相的覺悟,等著這些艱難跋涉的科學家的“珊珊”到來!而我們的懷疑探索流浪狗在這裡能嗅到些什麼呢?(所謂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是西方語境的描述)

3.西方哲學的東方色彩

其實早在盧梭、黑格爾思想中就有東方特色,特別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就是從形式上竊取了老子的陰陽辯證思維。手法老道,不易看出!因為西方從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到培根的經驗歸納法,笛卡爾的主客分立的二元分析,都沒有“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萬物負陰以抱陽,中炁以為和。”、“三生萬物”的整體宇宙觀、元氣生成論,“分-久-合”這是東方思維獨有的。而黑格爾教授在他的所有著作裡都貫穿了這一“獨創”的模式,大小邏輯、美學史、歷史哲學。

海德格爾後期的美學思想

他提出的“四重世界說”:天、地、人、神,很深刻,不同於西方傳統哲學範疇。為西方人“尋根招魂”,顯然借用了《老子》,晚年他研讀了多年《道德經》,並找來中國學者翻譯學習。

對比《道德經•25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馮友蘭的“人生四境”: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也是脫化於此,算是繼承創新了!

這些都是在文化深層次上的交流對話,有興趣者可以自己去發現比我在這裡講有意義多了!就此打住,有興趣關注樂活,一起學習!


樂活族長神洲大地

現代人還真沒有人看得懂《道德經》,《道德經》是對《歸藏易》的解讀,《歸藏易》據傳由皇帝根據伏羲先天八卦推演而成。主要以坤卦為核心,講柔軟,包容,接納,恩養,忍讓,寬厚。所謂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就是大地坤卦的屬性。

其實,易,是定位學。伏羲氏先天八卦,就是為天地萬物定位。是八卦自然現象的自然屬性。是簡單的,簡易。是變化的,變易。是不變的,不易。

簡易是說,世界萬物萬象非常簡單,就是由陰陽組成,一陰一陽是謂道(孔丘語)。天分日月,太陽,太陰。人分男女。地分內外。太陽與太陰互動,就形成日夜更替。男女互動,就可以繁衍生命。地心地表互動就產生四季更迭。

變易是說世界萬物萬象都是變化的。四季輪迴,月的陰晴圓缺,人的生老病死,旦夕禍福。自然生態每時每刻都在運動,都會發生變化。滄海桑田,大漠風沙,人間喜怒哀樂都是如此。

不易是說世界萬象萬物本質是不變的。天有天的位置,地有地的位置,人有人的位置。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參見《道德經》第二三四章)。貓有貓道,鼠有鼠道。可不可能本質會變?天變成地就天塌地陷,地變成天就地動山搖。人不在人位置,就不是人,就是不三不四。人變成狗,變成貓是不是很可怕?所以本質變就會發生天災人禍。關於這一點,老子在《道德經》前幾章表述的十分清楚。這就是定位學,世界萬物萬象都有自己的定位,這是不能變的。

《歸藏易》的長處在於強調大地的屬性。溫順善良,大愛無疆。強調萬物萬象相互之間的包容性,融合性,和而不同,和而共生,和諧共榮。中國幾大強國時代都是信奉老子的時代。西漢文景之治,光武復興,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無不師法道家學說,奉《道德經》五千真言為經國治世方略。

儒學源頭來自孔子,儒者的本意是送葬吹鼓手的稱謂。難與高雅相提並論。儒家窮盡智慧所追求的是禮,周禮,周公之禮。周公名姬旦,是文王姬昌的小兒子。文王因囚羑里而推演後天八卦,著《周易》。《周易》以乾卦為核心,講天的剛健,永恆,高尚,尊貴,無與倫比,主宰萬物萬象,公平,公道,公正。《周易》中的定位學,側重於高低上下天道順序。周公因此而制周禮。

什麼是周禮呢?周禮就是用一些禮儀規範社會等級,階層和人的身份,約束人的行為。周朝的最高統治者叫王,被定位周天子。何為天子,就是天的兒子,是奉天承運,到這個世界主宰萬物萬象的真主。因為定位天是高貴的,天子也是高貴的,在人間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利。配享九錫九鼎,象天一樣凌駕於萬民之上。諸侯次一等,享七鼎。公再次一等,享五鼎,士大夫享三鼎。這就是周朝的禮制,不得逾越錯亂。葬禮是這樣,婚禮是這樣,享受音樂等級也是這樣。因此,人類社會就有了尊卑貴賤。貴族可以驕奢淫逸,百姓必須俯首帖耳,奴隸飽受壓迫,還要承受被殘忍殉葬的虐待。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已經進步,人類萌生文明,地主階級逐漸在反抗奴隸主階級,對禮制越來越不滿。諸侯不再聽任周天子擺佈,不再用活人殉葬,不再循規蹈矩,而是各行其是,隨社會變革而變革。出現了孔子哀嘆的禮崩樂壞局面。儒學的出現,就是在一片廢除舊禮制的討伐聲中誕生的。這才有了孔子的克己復禮,一如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的表明誓願,甘做誓死捍衛周禮的衛道士。

因此,我們可以看清儒學和定位學一脈相承,只是拋棄了伏羲氏先天八卦的自然屬性,而趨向血統論,趨向反動。此後,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皇權神授。宋朝的程朱理學推崇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女人纏足,貞潔烈女更是把天尊地卑,男尊女卑引向極端,更趨向為皇權,夫權服務,從而壓迫女性,壓抑人性,束縛人的創造天性。

《道德經》是遵從天然,順乎自然的,承認世界萬物萬象的個性和包容性。最大限度釋放人的創造性。無為就是去束縛,無所不能為就是讓社會人人有作為。無慾是說不必貪婪榮華富貴,高管厚祿,有一顆平常心,平民心就好了。老子是講人人平等的,天地平等的,眾生是平等的。只要各安其位,各負其責,就能天下太平。

當然,儒家也不一定就一無是處。道家也不一定盡善盡美。儒家從定位學化出來的中庸,從《周易》元亨利貞化出來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孔子普及教育的“有教無類”,《周易》乾卦風起於青萍之間,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正能量都是好的。

道家講的放棄創造,不講人的主觀能動性,小農意識,無爭意識都是不可取的。而道家所形成的烏合之眾,設計陰陽兩界,裝神弄鬼,煉丹求仙,就更離譜了。我們所承認的道家,只承認《道德經》一文內容。

《道德經》,這樣一部穿越時代幾千年的大書,現代人能懂得幾分?


手機用戶64148718763

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寫的《道德經》,我認為不僅是寫給過去或者現代人看的,也是給未來的人看的。也不能說只有現代人才可能真正讀懂《道德經》;只能說,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對《道德經》的參悟會更加拓展和深入、更加接近老子的“道”。

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普利高津曾這樣描述:

“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諧的奧秘、尋找社會的公正與和平、追求心靈的自由和道德完滿三個層面上,對我們這個時代都有新啟蒙思想的質。道家在兩千多年前發現的問題,隨著歷史的發展,愈來愈清楚地展現在人類的面前”。

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西方科學家為何對《道德經》如此推崇?我想根本的原因就是,《道德經》源於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巔峰之作。而人類一切的學問都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礎之上,老子提出的“道”就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運行規律,是自然科學永無止境追尋的終極真相。

但是,在科學不發達的中國封建社會,《道德經》曾一度被視為“帝王之術”。 在中國古代,由於文化和學術為貴族所壟斷,於是發展起來一種旨在維持和加強貴族國君專制統治的專門學問,即帝王學。這無疑與老子的“道”是相違背的。

到了近現代,中西方很多人物都是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去參悟、解讀、運用《道德經》。主要是從思想、政治、科學、社會等方面:

我國清代啟蒙思想家魏源說:“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美國前總統里根在《國情諮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引起一家出版公司以十二萬美金將《老子》一書重新翻譯成英文。

一位德國科學家獲得一項最新科學成果,他幾乎翻遍所有哲學書籍,都沒有找到他的科學成果原理的哲學依據。最後,在老子《道德經》上找到了。他異常興奮地說:“現代科學的尖端,無非是老子在幾千年前寫的哲學著作的具體例證而已!”

可見,隨著人類文明和時代的進步,人們對老子《道德經》的關注更加廣泛、更加深刻。

西方社會如此關注老子《道德經》,我認為並不是壞事。美國學者蒲克明曾預言:“當人類隔閡泯除,四海成為一家時,《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這應該是對未來大同世界的一種暢想吧。

所以,老子《道德經》不僅僅是寫給過去或者現代人看的,也是給未來的人看的。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曾說:

“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經預見到了今天人類文明的狀況,甚至已經預見到了未來人類文明所將達到的狀況。”

也許,只有人類在持續不斷的實踐中,不忘初心、迴歸本源,才能更接近“道”,才能更深入的揭開《道德經》的奧秘。


崑崙樵夫

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並不是老子寫的《五千言》,老子之後的中國人都一直在努力致力於讀懂老子的《五千言》,讀著、讀著就被改成了現在的《道德經》。

其實,從老子寫出《五千言》出了函谷以後,古代中國人從來都沒有真正讀懂過,老子的《五千言》其實是寫給今天的現代中國人看的。原因有二:

一、老子寫《五千言》的文法,是源自甲骨文的文化,在當時就少有人能看懂

老子之前中華古文字的特點:

現代文字與語言是「文、言統一」的,文字的作用就是把語言符號化,文字與語言是一一對應的統一,文字表示的內容就是語言所要表達的內容,世界上很多古文字也都是這種類型的文字。

但是,在老子之前的中國古文字不是這樣的。

中國古文字起源自甲骨文,甲骨文創造出來時,並不是為語言而創造的文字,也就是說,甲骨文是一種「文、言分離」的文字

「文、言分離」的文字所包含的內容沒法用語言表達出來。這種特點到今天依然存在,現在讀《道德經》依然很難直接瞭解這些文字背後的真正含義,總覺得像是讀天書一樣。

老子擔任過周朝古代典籍管理官職,所以,老子的文字造詣在當時都是屬於頂級的,所以,老子寫《五千言》所用的文字,必定受了「文、言分離」的影響,學識越高,所用的字義越是接近甲骨文的字義。

老子的時代,甲骨文的字體早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字義在少數高級知識分子中卻依然存在,也就是說在老子寫《五千言》的時候,人們即使看到了老子的《五千言》,也很難從甲骨文的角度去剖析這些文字背後的真正內涵。

更難的是,假如當時有人看到了全部甲骨文,其實,也很難從文字的角度認識甲骨文的內涵,因為要真正認識甲骨文的內涵,需要一定的知識背景,沒有一定的知識背景,一般人根本沒法理解甲骨文的內容。

這裡說一般人,在現實世界中,可能並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大學者,大知識分子。但是,不管這個人的學識有多厲害,只要這個人依然是基於生活經驗、世俗知識來理解這個世界,就永遠都不可能跳過一定的知識背景去理解甲骨文,以及基於甲骨文字義的老子《五千言》。

因為,甲骨文、老子的《五千言》所講的內容都已經超越了人類的生活經驗與世俗知識……

二、老子《五千言》是甲骨文的說明書

通俗的說,老子《五千言》是甲骨文的說明書。

創造甲骨文不是為了用於人類的日常溝通,而是在記錄一種對於現代人來說非常前沿的科學:「重疊結構世界」與「心智系統轉換」。

上圖是甲骨文「天」字,是「重疊結構世界」的象形。

現代文明認為完整的世界是單一結構的世界,這種物理學世界觀由牛頓的經典力學為現代人類所描繪,人類的現代文明都建立在單一結構世界的基礎上。

而在甲骨文造字時代,中國人的老祖宗已經認識到,「完整的世界」是一種「重疊結構的世界」:「完整的世界」由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世界重疊而成。

其中一個世界是顯性世界,還有一個世界是隱性世界,隱性世界是「完整世界」的主體。

一般人非常難以理解隱性世界,在「多世界」知識背景建立之前,隱性世界的存在就像是一種神話,但是,量子力學讓現代人類能夠從科學的角度來理解「多世界」的存在,所以,對隱性世界的認識也不那麼困難了。

「完整世界」是一種「重疊結構的世界」,那麼,存在於「重疊結構世界」中的人體也有兩個人體,一個是顯性人體,還有一個是隱性人體,這個隱性人體是「完整人體」的主體。

上面兩組甲骨文,都是用來表示「重疊結構人體」的象形。

人體是重疊結構的,有兩個人體,那麼,在每個人體上也都各自有一套心智系統。

一般人平時只會使用顯性人體上的第一套心智系統,必須經過「心智系統轉換」的訓練,才有可能學會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統」。

老子《五千言》所有的內容,都在圍繞「重疊結構世界」、「心智系統轉換」論述,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把老子《五千言》看作是甲骨文的說明書,通過對《道德經》的還原、破譯真正認識甲骨文所包含的內涵。

之前,對甲骨文的破譯,其實,只是從漢字角度的破譯,而不是真正的破譯。

《道德經》只有現代人才能破譯,還原真正的老子《五千言》

老子《五千言》所有的內容,都在圍繞「重疊結構世界」、「心智系統轉換」論述,而要真正理解這兩方面的內容,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

1、甲骨文全面發現

2、與「重疊結構世界」相關的知識背景建構完善

這兩個前提條件,在老子寫《五千言》的時候是完全沒有的,所以,在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是不可能看懂老子《五千言》。

而這兩個前提條件,在現代卻已經完全具備,1899年甲骨文被重新發現,1900年量子力學誕生,現代人擁有了認識老子《五千言》的全部條件。

老子當年寫完《五千言》就出了函谷關,從此不見蹤影,站在這個角度來看,是必然的。

因為老子知道他的書,要到現代這個時候才有可能被人讀懂,而在此之前,人們只是在傳遞他的文本,所以,到了20世紀的70年代,《老子帛書》也從馬王堆出土了。

我們現代已經擁有了解讀老子《五千言》的全部條件。

請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心智玩家


我不這麼認為。

《道德經》不僅是寫給現代人看的,而且是寫給古今中外的全人類看的。至於你說只有現代人才可能真正讀懂《道德經》五千言,我的結論恰恰相反,倒是古人比我們認識更深刻。

為什麼古今中外皆宗於《易》《道》?為什麼歷代丹家均奉《道德經》為祖經?為什麼張伯端在《悟真篇》中說“萬卷丹經語總同,金丹只此是根宗”?為什麼修“道”之人,如鬼谷子、范蠡、張良、諸葛亮等會有這麼高的成就?為什麼呂洞賓、張三丰等連皇帝都追慕呢?……

因為“道”是宇宙至理,是從體悟中得出的、並能經得起檢驗的實踐真理,現代人有多少去體悟呢?說起學問,有誰敢說我比朱熹知識淵博呢?可為什麼朱熹學問如此淵博,其注《周易參同契》會被人詬病呢?因為《周易參同契》是實修體悟的學問,朱熹天天埋頭著書,根本沒有實修,他怎能知道其中的奧義呢?為什麼《周易參同契》(被稱為萬古丹經王)《悟真篇》會有這麼高成就呢?因為兩者被一代又一代實修丹家徵驗了。

今人斷句“無,名天地之始;有,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我看了實修大家如呂洞賓、白玉蟾、李道純、陸西星、憨山、黃元吉的“釋老”,都無一例外的斷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另外,還有張伯端、陳致虛、張三丰、朱元育等,均有相關解讀。有人會說,你盡瞎說,古時哪有標點?不錯!說的對!但古人釋意時,常無慾後面跟一段話,為什麼不是常無後面跟一段話呢?別小看一字之隔斷句,它就會完全曲解了老子的本意。潘建偉和科普人士同時講量子理論,除非傻瓜才去聽科普人士的!衝名去的嗎?現在磚家一大堆,自然是衝著內行人、有乾貨去的。今舍內行之言,而去聽外行之語,豈不為世人笑哉。

我瀏覽過一些人的文章,說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是謂無物之象”,便斷定世界原本啥都沒有,那麼老子為什麼說“道”是有物混成呢?又為什麼說“用之不足既”呢?“無物之象”就等於無物嗎?就像我們看不到空氣,難道空氣不存在嗎?

如果說有生於無,為什麼老子說“微妙玄通”?而不說“無妙玄通”呢?微:小之又小,微乎其微,幾近於無,但不等於無;妙:其如少女,天真爛漫,道貴尋得“本真”,本真即“道”,道即“混元無極”;玄:無慾觀妙是一玄,有欲觀徼又是一玄,故稱玄又玄。通:老子有言“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和:和合;光:陽之質;塵:陰之質;同:通也;玄同即通於玄,通於玄則能感而遂通。和光同塵就是和合陰陽。道書上說:“和合陰陽,同於大通”就是解釋“和光同塵,是謂玄同”的。現代的譯本有誰這樣說過?根本沒有!

《道德經》是古文,老子又說了“正言若反”,若望文生義,很容易歧解老子;況且沒有體悟真知,就像外行人說內行話,會有多少含金量呢!其與朱熹的閉門造車有啥區別呢?沒有真知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是經不起考驗的。


微妙玄通冰激凌

不禁長嘆!現代能讀懂《道德經》的人有幾個?

現代對《道德經》別說讀懂,連正確的斷句都爭的不可開交。更不要說字義的理解。德經在前,還是道經在前。簡單的順序都沒有弄清楚。按著現代莫名其妙的理解,把老子原本為《德- 道經》,硬生生的篡改為了《道德經》。還談什麼懂?
(子衿書《道德經》)

德、道是分開的。和現代人的“道德”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要把老子的“道德”連成一個詞。他老人家是分開闡述的兩件事。

司馬遷在《老子列傳》中,寫孔子對他的弟子們說他對老子的認識。孔子對弟子們說老子猶龍也。龍是什麼?誰見過?你見過?別逗了。龍是虛幻出來的。你對一個從未見過的東西,卻說”我非常瞭解“。這就是謊言。



孔子與老子同時代的人。以孔子的學問,對老子的瞭解還一頭霧水。在歷史上解讀《德- 道經》的人多如牛毛。現在能見到最早的,是韓非寫的《解老》和《喻老》。韓非比起我們現在距離老子的年代近的多。大約二三百年的時間。文字的字義就已經發生了改變。而兩千五百年後的現代人,不要說讀懂。把字意弄清楚都困難。


電視媒體中的那些國學大師的講解,更是無稽之談。

老子猶龍。


子衿tjk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古文《尚書,大禹謨》中有所記載據傳這十六個字源於堯舜禹禪讓的故事,當堯把帝位傳給舜以及舜把帝位傳給禹的時候,口授心傳了這十六個字的囑託,這十六個字被視之為華夏傳統文明的火種。翻譯出來是這樣: 人心如危石立於懸崖之上,道心如螢火微弱而幽遠,唯獨真理之公平精確而標準。因此,執人心如扶危石於懸崖之邊,戰兢懼怕一絲不苟,如同工匠鋸木居中不偏不倚,那麼,公平之基石,公正之態度,公義之微弱於幽暗之處彰顯榮耀。於光明之處君臨天下。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周易,繫辭下》這裡的微同樣是指公義,柔與剛是指真理的公平,善良的公正。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精密精確不偏不倚毫釐不差之公平是絕對真理絕唯一的標準。老子道德經在第21篇中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明確了公平是真理的唯一屬性。 道心惟微,道心即是善良,善良的屬性即是能量,能量如水。而真理的公平是道心的根基,能量如果不是運行在真理的規律之中,能量就像是氾濫的洪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或者能量就像是沙漠之水遺漏無存。因此,道心不但需要真理的客觀公平作為根基,而且還需要善良主觀公正的選擇,微弱的公義才會彰顯出權柄與榮耀。 道即是心,心即是能量,能量就像是一條流動的河。真理是河床,善良是河水,美就是一路的風景。 真善美合而為一才是心。公平,公正,公義三位一體才有道。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四章有明確的描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老子的道德經共有81章,前37章為道篇,後44篇為德篇。前三篇獨立成章,自成格局,是整篇道經的總綱領,老子在這三篇文章中分別提出了三個概念,第一章開門見山地提出道的三個不同層次的哲學概念,絕對的真理,相對的規律,變化的生命。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老子在第二章裡以美善為名,提出了凡是一切的存在都是在規律之中相對的存在。而一切的存在都是為了創造價值,因為價值的體現才是真正的美。 第一章絕對的空,第二章相對的虛,第三章變化的實,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可是,第三章故事的背景卻是令人大跌眼鏡,因為,老子選擇的故事的場景就是聖經創世紀亞當與夏娃被蛇引誘吃善惡果的故事。 耶和華 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耶和華 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耶和華 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耶和華 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樣走獸和空中各樣飛鳥都帶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麼。那人怎樣叫各樣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給一切牲畜和空中飛鳥、野地走獸都起了名;只是那人沒有遇見配偶幫助他。耶和華 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於是取下他的一條肋骨,又把肉合起來。耶和華 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說: 這是我骨中的骨, 肉中的肉, 可以稱她為“女人”, 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當時夫妻二人赤身露體,並不羞恥。 耶和華 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對女人說:“ 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女人對蛇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 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因為 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 神能知道善惡。”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做裙子。 天起了涼風,耶和華 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 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裡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 神的面。耶和華 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裡?”他說:“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耶和華說:“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那人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耶和華 神對女人說:“你做的是什麼事呢?”女人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 道德經第3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翻譯出來是這樣: 不樹立榜樣。則民不爭。不以奇貨可居,則民不貪。不推廣奢侈的物品,則民不盜。環境純淨,生活簡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眼不見心無慾,靜如止水,純如白玉,則民心不亂。 因此,治理國家的大智慧是,教導人民使心靈迴歸善良的本能,迴歸真理的安靜。管理者以公平立足,公正,立身,公義掌權,以民為本,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簡簡單單則幸福自生,心靈滿足,崇尚健康的體魄,嚮往平靜的生活,社會穩定,不同的志向不同的政見就不會產生,學習真理的作為,自我隱藏,循規蹈矩不要有多餘的慾望,那麼聰明好事的奸佞小人也就沒有挑撥教唆的機會了。學習大道的作為,天下沒有什麼難以治理的了。 大大的意料之外,卻是實實在在的情理之中。因為,道德經的道篇所描述的故事與創世紀上帝創造天地的場景如出一轍,唯一不同的是歷史背景不同,聖經是以第一人稱的自我描述,道德經是以第三人稱的表述。 創世紀第一章:起初, 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 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 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 在這短短的幾節經文中所包含的信息非常的巨大,神的第一屬性是真理,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就是神的能量運行在真理的規律中,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光就是生命,好就是美。至此,神一出場就表明了神的創造是為了美。真善是絕對的概念,晝夜,早晚,光暗,是相對的規律。美是天地萬物共同的追求。 道德經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翻譯出來是這樣: 在遠古的太初,神的能量深不可測,在神的本性,本能,本體中融會貫通,沒有語言可以形容,沒有文字可以承載,因此,只能勉強地描述。 神的能量收斂無所不能的能力深藏不露。雍容高貴得像一個紳士一樣,行走在冬天的冰面上,小心翼翼如臨深淵,又好像去串門做客一樣嚴謹拘束,儘量不去驚擾鄰居。 靜若處子溫良如鴿子守護在真理的旁邊。動如脫兔勢如破竹充滿真理好像冰山融化一樣雷霆萬鈞。瞬間能量充滿天地,百花齊放,春意盎然。就像是無邊無際的大海豐富多彩已經看不清神本來的面目了。 那麼怎麼樣才能看清神的本來的面目?透過現象順著規律在本質的安靜之處就可以看見真理。 那麼怎麼樣才能使生命的能量長盛不衰?善良的選擇就可以使萬物的能量源源不斷。只要有真理的公平有善良的公正,有生命的美麗,這個能量就源源不斷永無窮盡。 真理如同一個杯子,善良如同杯中的空虛,充充滿滿恰如其分。因此,萬物循環新舊交替,不缺乏也不多餘。 這兩者的描述是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不同的身份描述的同一件事。只不過老子的描述更加有儀式感有層次感有現場感。更加不可思議的是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五章這樣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翻譯出來是這樣: 起初上帝的靈創造天地萬物,不是使人有知識,而是首先使人有混沌淳樸善良的心靈。 人們之所以難以管理,是因為人們的知識,聰明,技巧太多,如果以聰明知識,技巧來治理國家,那麼就是國家的不幸。不要以聰明,知識,技巧來治理國家那才是國家的幸運。 知道善良是人心根本,知道知識是心靈的汙染,就是知道天地的運行模式,這是道最本質的規律。 道的本能本性的規律深不可測,自有永有,與萬物的本性相反,最後大道與萬物共同努力在生命價值的體系中同行同工直到永永遠遠。 既然老子的道經是以創世紀的故事為藍本,或許是老子在已經失傳的古籍,比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或者其它我們不知道的古籍中有記載,因為老子是國家圖書博物館的館長,有機會博覽群書不足為怪。那麼,道德經的德經是以什麼為故事背景呢? 新約聖經腓力比書這樣說: 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 道德經38章這樣說: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翻譯出來是這樣: 善良是隱藏自己順服真理的規律,順服真理的規律就是順服道的規律。 善良的作為就是道的作為,規律的作為就是真理的作為。 仁義的作為就是道的作為,萬物的作為就是規律的作為。 最好的禮儀如果沒有得到別人的稱讚和肯定,就會堅持不下去。因為禮儀不在真理的規律規則之中。 因此,道隱藏才會有真理的出現,真理隱藏才會規律的出現,規律也隱藏了才會有萬物的出現,萬物的規律也隱藏的時候才會有禮儀的需要。 禮儀這個東西,是遮蓋忠信不足的遮羞布,是一切混亂的開始,因為有禮儀出現的時候,一切的規律,規則,規章制度都已經缺失,追根溯源禮儀是道華麗的外衣,是愚蠢混亂的開始。 大丈夫處世是腳踏實地實事求是,講究內在的規律,規則,一切不在規章制度之內的禮儀都是虛偽的外表。 因此,謹守真理的規律,謹守規律的規章制度,不要講究華而不實的禮儀。 道德經第39章: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馬太福音第3章:那時,有施洗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這人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他說:“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 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一就是真理,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也是真理。 道德經第40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馬太福音第3章:當下,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旦河,見了約翰,要受他的洗。約翰想要攔住他,說:“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裡來嗎?”耶穌回答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或譯:禮)。”於是約翰許了他。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裡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 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在聖經中耶穌是道成肉身,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在道德經中,善良是不以自己的能力為強奪,反倒虛己,馴服真理,以真理的規律為規律老子說這就是德。 從第41章開始一直到81章結束,都是以一個傳道者的身份出現,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直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翻譯出來是這樣:一個智慧的人聽道,嚴格按照道的規律行事,行在道中。一個有知識的人聽道,半信半疑。一個有學問的人聽道,不屑一顧大聲嘲笑,好想不笑不足以顯示自己淵博的學問。 因此有建議說,傳道就好像是在漆黑一片的黑夜裡點燈,小心翼翼地摸索著往前走,光明照亮一點,黑暗後退一點,好像是走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道的能量有時候象洪水一樣雷霆萬鈞勢如破竹就好像是要毀滅世界一樣,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如果這樣還是不夠,那麼就要改變規則方法,好像是黑夜裡的小偷一樣,只要是動機單純善良就無所謂方法方式,大道是沒有任何角落,就算是行善良於暗處,大道也必然是明察秋毫,況且是傳播真理的作用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大器晚成,就好像是聲音大到自己聽不到。大道也是沒有形體沒有形狀,無形隱於萬形之中,而且連名字都沒有還是以萬物之名為名。 所謂傳道就是,只管播種不問收穫,收穫自然有收穫的人。 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3章是這樣說: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里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舍了網,跟從了他。從那裡往前走,又看見弟兄二人,就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他兄弟約翰,同他們的父親西庇太在船上補網,耶穌就招呼他們,他們立刻舍了船,別了父親,跟從了耶穌。 道德經第41章描述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就好像是耶穌招募的十二個門徒。從第41章開始一直到81章結束,裡面所有的內容和新約聖經四福音的內容非常吻合,不但是傳播的思想精神高度一致,甚至在第78章還預言耶穌受難。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翻譯出來是這樣: 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加軟弱,而天下沒有什麼堅強可以阻擋水的堅強,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柔軟勝剛強,軟弱勝強大,天下沒有人不知道,而天下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得到,因此,聖人說,為國家擔當天下的罪孽,才是江山社稷的主人,為國家經受災難才是天下真正的王。 耶穌最後傳播的福音是: 馬太福音第22章:法利賽人聽見耶穌堵住了撒都該人的口,他們就聚集。內中有一個人是律法師,要試探耶穌,就問他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儘性、盡意愛主—你的 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道德經第81章最後的結束語是: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翻譯出來是這樣:你們要盡心,儘性,盡意完成作為人的責任。 舊約聖經與道德經的道篇驚人的一致,新約聖經與道德經的德篇驚人的一致,施洗約翰與老子的言論驚人的一致,如果說這些都是巧合與偶然,那麼請看: 舊約: 真理:明線。 善良:虛線。 生命:暗線。 新約: 真理:虛線。 善良:暗線。 生命:明線。 道德經: 真理:暗線。 善良:明線。 生命:虛線。 如果合起來,那麼舊約真理是明線,道德經善良是明線,新約生命是明線。真善美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不同的地點融為一體,前後呼應,互相印證,珠聯璧合,融為一體。 真是天地的根本,善是萬物的源頭,美是共同的追求。真善美合而為一,公平,公正,公義三位一體。 或許,聖經道德經就應該是一本書。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首先說下他的精髓:他的價值在書中隱藏的規則,道德經是個總體大綱,周易是反的,從最低的說起,用八卦等爻之類的寫成。

有人覺得好難,和天書一樣,其實也不難,認真的人就會發覺裡面的東西就是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而它要去說的就是這個不起眼的規則,用八卦等天地現實的相去表明道法自然,這個規則存在一切中,就像化學裡面的一樣東西和另一樣混合在一起就是新的東西,它全書大多數就是這樣環環相扣的,再就是有些特例,用卦象來表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我們生活中不管什麼事,都是從簡單到難。 例如語言,漢字,開始就是筆畫,相互組合,形成一個字,這個組合的過程就是道生一,一生二,形成一個字,再從另一方面來說,從無到這個字,就也是道生一。在組合另一個字,就是生二。 周易就是在利用卦象來敘述這個過程,讓人們明白天下再難的事都是從簡單到難演化的,利用卦象來敘述這個規則,懂了這個規則,天下什麼事還能難到你?

當然懂是一回事,行又是一回事,懂了,你要去行動,去鑽研,靠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才能達到那個目標!! 為什麼古往今來外國人不解,中國人為什麼這麼聰明,我們千方百計的實驗出來的東西,中國人只要很短的時間就搞成了,這就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經驗,這個規則融入到我們中國人的血肉裡面,可以傳承下來的東西,所以我們很快就能超越別人,無他,老祖宗早就把這個世間萬事萬物的規則都寫在道德經,周易等書中,避免了我們走彎路,沒方向的去實驗。

首先文化要經過一個長時間的沉澱,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最好的沉澱。再者,無論什麼東西,都要經過實驗,歷史就是最好的教科書。它就是把這個實驗結果留下來的最好的孤本。

再就是“智慧需要沉澱與積累”。幾千年,我們已經夠了,所以才有現今的繁榮昌盛!我們用幾千年的經驗來看這本《道德經》。所以我們能解出來!!也就是說只有我們擁有這幾千年的例子和歷史的實驗才能解讀出來!!!


人生之道

中國的三大教,儒釋道從古至今,沒有一個人敢稱自己能夠搞懂。否則的話,也不會引起百家爭鳴了。

能夠稱為“經”的書籍,都值得研究一輩子,無論是古人,現代人,還是未來人,都離不開這些經書。它是我們生活的指路明燈,指引我們做人應該遵循的道理。無論對《道德經》做出如何理解,只要對你的人生有幫助即可,何必要論出個子醜寅卯,高低上下。

《道德經》不讓我們人與人之間相爭,會引發打架、鬥毆,國與國相爭,會引發戰爭。無為而無不為是道家和諧處世的行為準則,至於《道德經》能給我們現代人帶來哪些啟發,受到哪些教益,跟人的本身世界觀有關係,有的人不喜歡讀書,別說看不懂的古典書籍了,就算是現代書籍,又看過幾本?

國學是中國人的根,從小學開始,普及點古漢語知識,到大學基本上能讀懂《四書五經》《道德經》之類古典書籍的大概意思,就是個很了不起的大事了。

個人觀點,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