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戀:源自幻象的愛

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林徽因

迷戀一個人到如痴如醉時,男子會對女子說,你是女神;女子則會對男子說,你是主宰。

假若你被迷戀,你是否願做女神?抑或,你是否願做主宰?

或許,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被迷戀並被奉為女神或主宰,滿足了我們自戀的需要,容易讓我們飄飄然。

不過,真正有智慧的人,不願意被奉為神。不管對方如何迷戀自己,如何將自己置於至高無上的位置,他仍然知道,自己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有優點有缺點的具體的人。

迷戀:源自幻象的愛

並且,這樣的人還知道,迷戀者迷戀的不是真實的自己,而是迷戀者投射到自己身上的一個幻象。

沒有人願意做另一個人的幻象。只是,很多人不懂這一點,發現自己被迷戀時就沾沾自喜,從而樂於被迷戀,甚至製造幻象,讓對方迷戀。

拒絕做另一個人痴愛的幻象,這或許是傳奇才女林徽因拒絕徐志摩痴愛的原因。

胡適曾說:“志摩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有三個詞: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或許,林徽因就是徐志摩心目中愛、自由和美的完美女神,他因而痴迷。然而,他痴迷的這個所謂的“女神化身”,和林徽因這個具體的人,是什麼樣的關係?

這一點,林徽因給出了答案。她對兒子梁從誡說:“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這句話的意思或許是說,徐志摩勾勒出了一個完美的女性形象,並把它套在了林徽因的身上,然後去愛。徐志摩愛的只是他套在林徽因身上的那個完美女性的幻象,而不是林徽因自己。

在搜狐鵲橋論壇上,一個男子發了一封信——他追求過的一個女孩在17歲時寫給他的分手信。這封信中的一段文字,更細緻地詮釋了這個意思。

迷戀:源自幻象的愛

也有時想,我之於你是什麼呢?或許真的便如徐志摩眼中的林徽因,雖唯美得脫離實際,但只是詩人幻夢中一個無瑕的影子。自己塑造的,只有自己能看見。

我想,你所戀戀不捨的,也只是李青蓮的歌吟,姜白石的詞韻,或者小杜、柳七的文采風流吧;是線裝的唐宋詩詞,絹本的工筆折枝花卉,揚州城中的玉簫明月,秦淮河上的煙波畫船,秋夜落在蘇小小墳頭的半絲冷雨,歲歲年年鎖入燕子樓的一縷香魂……

只不是我,一個活在2003年的、真實並且不可愛的女孩。

不僅被奉為女神,而且得到如徐志摩這般的男子的鐘情和無比溫柔的愛,難道不好嗎?

林徽因的回答是,她不想被當作女神,不想被誇大,也不想被否定,她只想做她自己。

她說:“據實說,我也不會以詩人的美諛為榮,也不會以被人戀愛為辱。我永是我,被詩人恭維了也不會增美增能,有過一段不幸的曲折的舊歷史,也沒有什麼可羞慚。”

迷戀:源自幻象的愛

而那個女孩則對追求她的男子說:

你對我的瞭解有多少呢?

我的容貌、我的性情、我的思想、我曾經與將來的生活,一切你都看不到。

我在你心中無非是一具才華做成的軀殼,沒有靈魂,沒有心。

這個女孩,和林徽因的答案是一樣的。

這正是她們拒絕痴迷自己的男子的原因。因為,痴迷一旦發生,迷戀者看到的,只是自己投射到被迷戀者身上的幻象,而看不到被迷戀者真實的存在。

譬如,徐志摩看到的,是“愛、自由和美”的女神化身,而鵲橋論壇上的那位男子,看到的是“靈氣、美麗和善良”的理想女性的化身,是那個女孩身上看似無與倫比的才華,但他卻看不到她的容貌、她的性情、她的思想、她曾經與將來的生活……

這種迷戀,不是真愛

迷戀:源自幻象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