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轟完步兵衝,進攻像蝗蟲:抗戰老兵憶日軍進攻套路

說起日軍,我們腦海中常常浮現這麼一組畫面:日軍小隊長站在部隊前面,用指揮刀向前一指,大喊:“殺給給(日語的前進)!”

然後鬼子兵挺著刺刀,身子挺得筆直,排成整齊的橫列,趾高氣揚地前進。

在遭遇中國軍民阻擊時,日軍會用歪把子機槍和九二式步兵炮支援,小隊長揮刀大喊:“託斯寄給(日語的突擊)!”

日本步兵直著身子,挺起刺刀往前猛衝,似乎絲毫不懼劈頭蓋臉而來的子彈和手榴彈

炮兵轟完步兵衝,進攻像蝗蟲:抗戰老兵憶日軍進攻套路

圖:日軍在衝鋒。這是日本在臺徵召的土著部隊,腰上是他們的標誌番刀

日軍似乎只是“炮兵轟完步兵衝”的套路,其實這裡大有講究,就像游擊戰一樣,都知道總的原則是避強擊弱,但實際運用中有的人能花樣百出,“積小勝為大勝”,有的卻一敗再敗。在我看來,鬼子的進攻戰術有三種說法。

首先,日軍會盡量集中技術兵器,形成兵力火器優勢。在正面戰場,除了會盡量集中火炮外,還很可能將軍師級單位配屬的重炮臨時加強到第一線,形成幾倍甚至幾十倍中國軍隊的炮兵火力優勢

炮兵轟完步兵衝,進攻像蝗蟲:抗戰老兵憶日軍進攻套路

圖:日軍重炮

在敵後戰場,日軍執行“掃蕩”任務的部隊,主要使用方便在鄉村機動的中小口徑山野炮,但由於日軍各部間通信順暢,八路軍和新四軍稍有不慎,就可能會被裝備幾十門火炮的日軍圍住。

炮兵轟完步兵衝,進攻像蝗蟲:抗戰老兵憶日軍進攻套路

圖:日軍小炮,這是什麼炮?

所以很多抗日老兵講,日軍進攻前,總是先打炮,打到“天一會兒紅一會兒黑”,我軍陣地上的大部分人都會被震暈,甚至被爆炸掀起的浮土蓋住。當你好不容易把自己刨出來的時候,就看到“

鬼子像一群蝗蟲過來,遠看一大片,近看每一個都不老實上下翻飛”

其次,日軍在進攻時,既保證了兵力集中,同時又不會因過分密集而喪失靈活性。日軍在攻擊時,最基層的作戰單元是分隊,一般有13至14人,分為4個作戰班,3個步槍小組各有3名步槍兵,3個組排成斜線。而輕機槍小組,一般處於最靠前的步槍小組側面,隨時準備支援射擊。我軍的“三三制”戰術其實脫胎於此,這也是“戰爭中學習戰爭”的體現,只是我軍“三三制”戰術在具體運用上隊形多變。老兵們講,鬼子進攻“一浪拍過來,你頂住了,沒一會兒又來了一個浪頭”。

炮兵轟完步兵衝,進攻像蝗蟲:抗戰老兵憶日軍進攻套路

圖:我軍按“三三制”陣型衝鋒

最後就是發揮白刃戰優勢。日軍將領普遍認為,步兵兇悍的殺氣能夠摧垮中國守軍的作戰意志。事實上,日軍在抗戰初期的白刃戰中佔了壓倒性優勢,與氣勢關係不大,更多的是中國軍隊技不如人。由於缺乏系統的動員準備,中國以壯丁為主的軍人在身體素質和技戰術水平方面都處於較低水平,日軍在白刃戰中能夠以一當十。經多年抗戰,中國軍隊邊戰邊訓,在中後期的白刃戰上並不是很吃虧。

炮兵轟完步兵衝,進攻像蝗蟲:抗戰老兵憶日軍進攻套路

而且在正面戰場,中國軍隊的防線缺乏縱深,部隊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差,日軍分隊衝過防線後,在有經驗的軍曹指揮下,對突破後周邊的中國防線進行側擊和卷擊,很可能導致中國軍隊全面崩潰。這些因素,都使得中國戰場的日軍鼓勵步兵對中國防線發起白刃突擊。有位山東的老八路講,“鬼子直愣愣地往你面前衝,身邊的人都被打死了都不帶彎腰的,好像相信自己刀槍不入。

在我看來,不彎腰實際上是因為矮。

炮兵轟完步兵衝,進攻像蝗蟲:抗戰老兵憶日軍進攻套路

圖:小日本不是白叫的,看他們的坦克就知道他們身高

1927年,日本頒佈的《昭和二年兵役法》曾將適齡青年分為五種。身高超過150釐米,且各項身體指標優良的青年屬“甲種兵役人員”,身高在150釐米以上,身體大部分指標優良的青年屬於“乙種兵役人員”……還有丁種、戊種。

站在今天的角度,當年的小日本其實並不強。但在那個時代,數十年的軍閥混戰、天災人禍,差點消耗中國最後一絲元氣,飽受蹂躪的中國只憑一骨子氣在堅持。所以無論何時,都不能忘記先烈們的流血犧牲,更不能把那股子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搞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