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入腦關鍵詞”,讓事件轉化可持續話題

自打你有了外號,小夥伴們就忘了你的真名。

▪ 本文共有 2165 字,閱讀大約需要 5 分鐘。

打造“入腦關鍵詞”,讓事件轉化可持續話題

網友熱衷傳播海底撈的“抖音吃法”

所謂“爆款”,

就是短時間之內在較為廣泛的人群中,

高頻出現、集中傳播。

比如“新世相”賣課刷屏,

比如“視覺志”又出了千萬閱讀的爆文:

《朋友圈最真實的偷拍照:這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比如梁詩雅,

比如海底撈。

不過,爆款和爆款之間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爆款就火24小時,有的能鬧上兩個月,這是為啥呢?

可能就差一個“入腦關鍵詞”

啥叫“入腦關鍵詞”呢?

就是一提到這個詞,你就知道它指的是哪件事兒。它包括兩層意思:首先這個詞可以高度概括或貼切恰當地指代某個事件,他們之間有明確甚至唯一的關聯。其次,好記,讓受眾在記憶上對這個事有刺激,不容易被消除。甚至能起到“先入腦、後洗腦”的作用。

打造“入腦關鍵詞”,讓事件轉化可持續話題

長長長長長的文案也是十分入腦

舉個例子,你可能知道啥叫海底撈的“抖音吃法”,但是具體來說,這四個字背後的內容比較繁雜,它可以是“雞蛋油麵筋”,可以是“特濃番茄牛肉飯”,還有各種亂七八糟的DIY網紅組合吃法,說起來有點一言難盡,但是都歸到“抖音吃法”的名下,這事就有了一個新概念,就像一些網絡流行語走紅的過程。“抖音吃法”就是一個“入腦關鍵詞”,它的流行,為海底撈、抖音兩個品牌增加了話題感和傳播度。

再舉個例子,去年年底的時候,招商銀行信用卡推了一個微電影廣告,講述出國留學的兒子跨越時差跟父母學習番茄炒蛋的故事,用“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玩了一把情懷營銷,一時之間遭到廣告圈熱議。為了方便討論,大家都用“番茄炒蛋”指代這則廣告,“番茄炒蛋”在這個語境裡就是一個“入腦關鍵詞”。

“入腦關鍵詞”可以用幾個簡單的字,代替眾多繁雜的、不便描述的信息,並讓這個詞在傳播過程中讓受眾普遍理解、使用,讓相應的事件、產品變成生活化的常規詞彙,增加曝光和持續傳播的可能。

為啥“入腦關鍵詞”對傳播很重要?

不管是公號推文,還是線上線下的營銷活動,很多“爆款”是依託賬號的粉絲量和所在平臺的特點產生的,由於平臺規則對刷屏的限制,單純靠粉絲的固定圈層轉發進行傳播,傳播能力很快就會觸底。更長久的傳播還是要依靠事件向話題的轉化,這時候,大眾才是最重要的媒體。

打造“入腦關鍵詞”,讓事件轉化可持續話題

因為一個事件變成話題的前提條件是,有特點、好描述,幾個字就能概括,而“視覺志”爆文的標題普遍長,不易被轉述,即便是短標題爆文代表《謝謝你愛我》,也因為標題表達的內容相對抽象,跟文章內容的直觀關聯感不強,顯得不“入腦”、不“關鍵”。如果只是用“視覺志那篇爆文”這樣既無事件特點又無明確指向的說法,雖是爆文也很難被公眾再次提及,影響其在自媒體賬號平臺之外繼續傳播。

而同樣是做情感號,咪蒙的爆文就不一樣。無論是咪蒙本人還是她的文章,都容易生成“入腦關鍵詞”,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比如:

咪蒙體:指代咪蒙的毒雞湯文風。

致賤人:指咪蒙的爆文《致賤人:我憑什麼幫你》,文中痛罵經常不顧別人感受提出無理要求的一類人。

拿外賣的實習生:或者“在廁所哭的實習生”,都是指《職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這篇爆文。

這些“入腦關鍵詞”濃縮了大量信息,適用的語境非常多,甚至會固化為有獨立詞條的流行語。更為厲害的是,這些“入腦關鍵詞”並不全是爆款擁有者事先創造的,有相當一部分是大眾群體在自發的傳播過程中總結歸納的,比如“全民養蛙”,它指代的不只是一款遊戲,還包括由遊戲火爆引發的一系列關於人際關係、都市人孤獨感等社會話題的思考。而這些內容,往往會引來超出爆款本身的關注度、傳播度。

所以,不管是自媒體內容生產者,還是互聯網產品營銷者,學會給自己的產品打造“入腦關鍵詞”,就有機會在話題營銷中佔據優勢,爭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如何打造一個“入腦關鍵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入腦關鍵詞”的特點符合大眾傳播學中與傳播技巧相關的一些原則,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考慮如何打造“入腦關鍵詞”。

打造“入腦關鍵詞”,讓事件轉化可持續話題

易感知

“入腦關鍵詞”在語言組成上要簡單易懂,沒有生僻的字詞,還要形象生動,表達的內容和情感關聯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比如去年刷屏的騰訊公益“一元購畫”、網易雲音樂的“刷地鐵”。

打造“入腦關鍵詞”,讓事件轉化可持續話題

易辨識

“入腦關鍵詞”有鮮明的特點,與品牌創意關聯緊密,基本沒有機會與同品類的產品或品牌造成混淆。比如可口可樂最近幾年比較經典的營銷案例“歌詞瓶”、“暱稱瓶”,而最大競品百事可樂則搶佔了“表情罐”。

打造“入腦關鍵詞”,讓事件轉化可持續話題

易使用

“入腦關鍵詞”的存在是為了讓儘可能多的人使用,要具有較好的普適性,可以突破受眾人群的區隔,突破語境的差異,有的還可以吸引受眾去主動模仿。比如廣告圈很喜歡玩的文案“XX體”,包括早年的“凡客體”、“益達體”,近些年的“舌尖體”、“三連表情包”,以及剛剛走紅的“喜提體”。

打造“入腦關鍵詞”,讓事件轉化可持續話題

引發網友瘋狂挑戰的“喜提體”

關於爆款,我們平時可能過於執著於研究數據、研究產品邏輯,熱衷於從數據反推爆款的成因、模式、可複製性,而入腦關鍵詞可能帶給我們新的啟發,畢竟,研究“入腦關鍵詞”的本質,是藉助大眾傳播理論來解析爆款的話題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