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四類白膩苔,有四種不同的應對方法

什麼是白膩苔,白膩苔意味著什麼?

所謂膩苔,是指舌苔顆粒細膩緻密,彼此融合,中間厚邊緣薄,緊貼於舌面,揩之不去,刮之難脫,是謂膩苔。

苔白多主寒,苔膩則多提示溼濁,痰飲,食積——寒證,溼濁痰飲均為陰,可見白膩苔,本質上是一種陰邪,提示溼濁內蘊,陽氣被遏,以致於飲食停滯或溼濁淤積。所以從根本上來說,化解白膩苔要用溫陽的辦法。

遇見四類白膩苔,有四種不同的應對方法

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下面這四種常見定式。

四種常見定式

這四種常見定式,鍾大瑞老先生將其稱之為:寒溼困脾,脾虛溼困,溼盛困脾,痰溼中阻。

乍聽起來很繞口,其實這四種證型都是溼邪致病導致的,都會導致舌苔白膩,都有食少,腹脹,食後脹甚,脘腹痞滿,嘔惡,疲倦乏力,肢體困重等症狀,都有阻滯氣機,阻礙氣血,致病廣泛,變化多端,病勢纏綿,病程較長,易擾心神等特點,最重要的都和脾運失司有關,都可以歸之為脾病的證型。

而且患者生病,其症候也變化萬千,不會按照這四種證型的標準來生,而是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種證型互見”的情境,但是不管怎麼變化,其最緊迫的主要矛盾都只有一個,所以中醫辨證,其實本質就是從千頭萬緒、錯綜複雜的線索中找到主症。

遇見四類白膩苔,有四種不同的應對方法

中醫辨證:在千頭萬緒中尋找線索

現在我們來說說這四種證型的主要矛盾:

寒溼困脾:除了舌苔白膩,脘痞腹脹,食少,身重睏倦等症狀外,患者最突出的,最首要的症狀,就是冷!

腹冷,形寒肢冷,舌體胖大,乃至全身水腫等脾腎陽虛之象是患者的主症。

脾虛溼困:如果說與陽虛相關的症狀在寒溼困脾證型中表現得最突出,那麼,與氣虛相關的症狀在脾虛溼困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面色萎黃,倦怠乏力,食少,或不思飲食,食後作脹,大便稀溏之象是患者主症。

溼盛困脾:不侷限於脾胃脘腹,涉及的全身症狀多,涉及的臟腑多,是這個證型的最主要特點,除了有胸脘痞悶,身重睏倦,納呆,噁心,嘔吐等溼邪困脾的症狀,還有全身浮腫,皮膚光亮,小便不通,噁心,嘔吐等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溼盛困脾”的主要矛盾是‘溼盛且泛溢於全身’,形寒肢冷並不是最重要的矛盾。

痰溼中阻:痰溼中阻的主要矛盾是脾失健運,水溼停聚,溼阻中焦,清陽之氣不升,清陽不足,腦失所養,出現眩暈!

所以,視物旋轉,如坐舟車,頭暈目眩是這個證型的最主要特點。

遇見四類白膩苔,有四種不同的應對方法

白膩苔經常呈現雪花一般的顏色

四種不同的白膩苔,有四種不同的應對方法

1、以陽虛畏寒為主要表現的白膩苔,我們叫寒溼困脾,可以選用茵陳術附湯,胃苓湯,茵陳四逆湯等既含有溫陽的乾薑,附子,又含有健脾的白朮,甘草,又含有祛溼、化溼、利溼之品,如茯苓,藿香,茵陳的方劑。出現水腫者,可用真武湯。

2、以氣虛乏力為主要表現的白膩苔,我們叫脾虛溼困,可以選用參苓白朮散,藿香正氣水,平胃散,胃苓湯等既有益氣健脾之品,又有祛溼化溼之品的中藥。

對此我個人喜歡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另外鍾大瑞老師有一個經驗方也值得推薦一下:

黨參15克 茯苓15克 蒼朮15克 厚朴10克 枳殼12克 黃芩12克 黃連6克 藿香12克 白朮15克 澤瀉10克

遇見四類白膩苔,有四種不同的應對方法

藿香

3、溼盛且泛溢於全身,全身症狀明顯,甚至出現水腫的白膩苔我們叫溼盛困脾,從輕到重,可以選用羌活勝溼湯,五苓散,五皮飲。

4、以溼阻中焦,阻遏清陽之氣上升,清陽不足,腦失所養,頭暈目眩為主要特徵白膩苔我們叫痰溼中阻

對於這個證型,輕者我喜歡用苓桂術甘湯,重者我喜歡用解眩湯,伴有血虛者我喜歡用連珠飲。

解眩湯方藥如下:白朮15克 茯苓30克 澤瀉15克 車前子12克(包煎) 牛膝12克

連珠飲方藥如下:茯苓24克 桂枝18克 白朮12克 甘草12克 當歸12克 川芎6克 白芍12克 熟地黃12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