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自制“苍子油”

这里所说的苍子(也叫苍子棵),在《新华字典》中的学名叫苍耳。系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外皮有刺。其种子叫苍耳子,中医入药,也可榨油。这种植物即使今天在乡村地里或堤坡渠边也不鲜见。笔者幼时每到秋收季节,都会跟随祖父去打苍子(捋苍子),等攒够数量,秋后或冬闲时自家榨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笔者家乡被视为荒草的苍子棵几乎到处可见。除堤坡渠边闲地处,庄稼地里也有,特别豆子地里更多些。因它幼苗长相似豆类,农民锄地时往往因粗心将其留下。到秋收时,苍子棵大多能长到齐腰或多半人高。其果实也由绿变黄,渐渐成熟。捋苍子要看火候,嫩绿时虽个头儿不小,但晒干后发瘪,影响出油量;但过了成熟期,就会秧死叶落果实掉地。在苍子自然落地前,用手轻轻一捋就能离枝时正合适。

祖父享年94岁。在80岁前几乎每年秋季都要去捋苍子。他肩背一只筐头,带一帆布口袋(不易沾挂袋壁),两臂套着套袖。什么地方苍子棵多早已了然于胸。虽苍子混身是刺,但掌握了成熟火候和轻重手法,其实并不扎手。每次回来横在背筐上的口袋几乎装满。回家经凉晒存于闲屋。存够制一次油的量叫“一道”,每年至少一道,多时二、三道。

待秋末冬闲时,将原存苍子整理干净分多次上锅干炒。炒的火候全凭经验,火候过大过小都会影响出油量。将炒好的苍子用石碾子碾轧,之后用筛子分离其外皮和内中粉面儿。外皮是冬天烧炕的好燃料,内中粉面儿则是最后出油的原料。再把粉面儿放石碾上反复硌轧,因内含油性大,粉面逐渐潮湿成饼而沾于石滚上。此时边用铲子铲下继续硌轧,因这是出油前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将硌轧多时已形成的油饼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点火稍事加热,用表面光滑的木棍或大擀面杖反复在锅中搅动。此时锅内表层都是油,再用大葫芦光滑的底部在油面上反复轻轻漂沉,尽量使油向锅面表层集中。接下来就只剩用勺往容器中舀灌明澈透亮的苍子油了。一道少者出油五、六斤,多时竟能超过十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生活较困难。我家购买食油很少整斤的,多是每次二、三两。香油罐中油勺实际就拇指盖大小的一圆形铁片儿,勺满不过几滴。七口之家每月多半斤油。有了这零成本的苍子油可就敢奢嗜一回了,包饺子敢多放,年节时还自家来个油炸排子、馓子、炸糕之类。苍子油的质量仅次于芝麻油,与现在的豆油、葵花籽油不相上下。有时每年做两、三道苍子油,常分送亲戚们也沾点光。

出过油后锅里剩下的是苍子酱,是很好的种植肥料。困难时期也有人家直接食用,但个别也有与野菜搭配不当而中毒身亡的。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即便还有苍子棵,也无人再费事捋苍子自制苍子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