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浅谈“梳篦”,古代女子为什么要将梳子插在头上?

中国传统文化里,梳篦统称为“栉”,是女子的簪、胜、钗、珠花、步摇、金钿、勒子、栉等八大古代首饰品之一。因而,引申为妇女的发饰。苏轼有诗曰:“

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

理发的用具,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梳理头发用梳,淸除发垢用篦。

礼仪文化:浅谈“梳篦”,古代女子为什么要将梳子插在头上?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古代插梳也是是讲究!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 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礼仪文化:浅谈“梳篦”,古代女子为什么要将梳子插在头上?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说文。木部》:“梳,所以理发也。”又“栉”,梳比之总名也。”段玉裁注:“疏者为梳,密者为比。”     

妇女往往在头部插梳以为装饰,玉梳器薄、齿短,置于头部。唐至五代,用于头部的玉饰品一般都较薄,且玉质精良,表面较少起伏变化,刻画图案多用阴线,线条直而密。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古代插戴方法,如唐代绘画如张萱《捣练图》、周昉《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

礼仪文化:浅谈“梳篦”,古代女子为什么要将梳子插在头上?

古代女子往头上插梳,主要是为了显示身份的尊贵,后面随着审美观的发展,成为一种装饰。

想知道更多文化、风俗、轶事、传统经典,请关注「珣玗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