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微文化:偷瓜

东营微文化:偷瓜

俗话说“偷瓜摸枣不算贼”,那是在物资匮乏年代大人们对少不更事的我们宽容罢了。但那时候的我们把偷生产队的瓜不仅不认为是贼,还当成一种冒险或者是与看园人斗智斗勇的游戏,把看园人和他的狗当成敌人,干出了一些至今忍俊不禁的馊事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这些疯跑惯了的野小子被圈到了小学教室里,教室关住了我们的人,心却不知道跑到哪个爪哇国里去了。特别是看到还没上学的小伙伴拿着生产队分的甜瓜站在教室门口,夸张地大口朵颐时,强咽下嘴边的哈喇子感觉时间是那么漫长。终于熬到下课了,默契的小伙伴围在了一起,大家都心照不宣,生产队的瓜熟了。

生产队分的那点瓜没过夜就被消灭掉,勾起馋虫的我们要有所行动了。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我们三个铁哥们只能瓜园共偷瓜了。看瓜园的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街坊大伯,跑起来肯定不如我们快。怕的就是他那个“大黑”,一条用铁链拴着的狗,龇牙咧嘴,非常凶猛,是我们最大的危险。路线也是计划好的,一公里的路程,开始一半大大方方地走,没人知道我们的意图。再后面就要钻进水渠内,猫着腰向瓜园屋子后面行进。最后一百米是要匍匐前进的,不得出声,还要时不时停下来观察一下动静。才开始出奇的顺利,正当我们庆幸就要得手的时候,大黑疯狂地叫起来,身体直立拉的铁链咔咔作响,紧接着看园的大伯出现了,嘴里还喊着:“我看是哪个小兔崽子敢来偷生产队的瓜。”我们一看事情败露,把早就准备在手里的土坷垃像手榴弹一样抛出去。老人一时找不到还手的东西,抓了几个瓜投过来还击。这样我们就满载而归了,并把这次行动总结为“草船借箭”。

首战告捷,尝到甜头的我们很快就组织了第二次行动。这次我们选择的是瓜园南面,一是那儿离看园屋子和狗远,不易被发现,逃跑起来容易些。二是那儿种的是西瓜,比其它瓜好吃。这次行动非常顺利,每人抱了一个圆圆的大西瓜退到沟渠里,迫不及待地摔开啃起来。鲜红的瓜瓤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瓜籽都没来得及吐。正吃得过瘾,突然听到一声断呵,看园的大伯站在我们面前。吓得我们拔腿就跑,还没忘了抱着吃剩的西瓜。周围没有躲藏的地方,我们三个就钻到村头大湾的水里,把西瓜皮扣在脑袋上躲过了追捕。以后听大人们说,你们那是自作聪明,偌大的水湾孤零零飘着三个西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们躲在那儿,大伯是怕水淹着你们才没有追赶。这么说来我们这次是“掩耳盗铃”了。

白天不行,第三次行动我们准备安排在晚上,有人提持异议,晚上什么也看不到,怎么找到瓜也是个问题。大家开动脑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们两人在园子东面虚张声势,我摸进园子西面就地打滚,像电影中解放军战士蹚地雷一样,哪儿有硬东西就是瓜了。这次出奇的顺利,得手一个大瓜抱了就跑回家。就着昏暗的煤油灯一看傻眼了,竟然是一个圆圆的大南瓜。大家像泄了气的皮球一下没了高兴劲。

时间过得真快,工作后的我们仨过年回家给老人拜年,提起当年偷瓜的事情,大家还笑得前仰后合。大伯说:“小不蹭,长大了没用。”我们则羞得无地自容,以孔乙己的一句话“读书人的事能叫偷吗?”了以自慰了。

东营微文化:偷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