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流动负债11亿,财务难透明或成上市硬伤

在呷哺呷哺和颐海国际相继赴港上市后,海底捞或成为又一家在港股上市的内地火锅企业。海底捞仅2017年一年开店近百家,高速扩张的同时流动负债大幅增加,公司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也在不断降低,其营运资金运转能力在下降。

海底捞流动负债11亿,财务难透明或成上市硬伤

营运资金运转能力持续下降

多次“被上市”的海底捞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根据招股文件,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海外门店营收为7亿元,2018年计划开设180家至220家新餐厅。

不过,由于2017年海底捞加快了开店节奏,给负债也带来一定影响。招股书显示,2015年流动负债净额6040万元、2016年3.86亿元、2017年11.56亿元,2年增长18倍。在公司负债巨额增加的同时,公司的营运资金运转能力在持续降低。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海底捞的账面资金为5.18亿元,银行授信未使用额度仅剩2300余万元。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海底捞上市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想实现整个品牌价值的最大化,二是希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将其国际化进程提速。在行业利好以及海底捞品牌良好的前提下,上市对其整体的战略以及未来的国际化布局是非常有好处的。”

海底捞流动负债11亿,财务难透明或成上市硬伤

餐企财务难透明盈利不稳定成上市硬伤

虽然在此前海底捞主业并未上市,但是海底捞登陆资本市场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2016年7月,海底捞火锅底料的独家供应商颐海国际在港交所独立上市。颐海国际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海底捞,业内认为,海底捞2013年拆分出颐海,实际上就是在为其上市做铺垫。

海底捞流动负债11亿,财务难透明或成上市硬伤

据了解,目前国内餐饮企业在A股和香港资本市场上市的公司仅有9家,从9家中市值超百亿元的仅有呷哺呷哺一家。

为何在如此庞大的餐饮行业,却仅有9家公司登陆资本市场?有关人士表示,主要是因为企业的传统经营方式,“餐饮业的收入、成本无法准确估算。而企业本身又存在员工流动性较强,内部管理、控制及标准化等方面不强,很多指标达不到上市的要求。”另外,财务不透明、盈利稳定性较差、多数管理不规范,是餐饮行业存在的硬伤,多数餐饮企业提出上市都被证监会驳回。

食品安全问题或影响上市进程

据了解,中国餐饮服务的市场规模在近五年快速增长,从2013年至2017年期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0.7%。中国餐饮主要由中餐、西餐以及其他餐饮三大部分构成,中餐占据了中国80.5%的份额。

在中餐中火锅占据了最大份额,作为中国最火的川味火锅,海底捞无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海底捞流动负债11亿,财务难透明或成上市硬伤

朱丹蓬:“随着整个餐饮行业的持续增长以及持续火爆,火锅已经成了最受青睐的一种餐饮业态,对海底捞来说,未来其品牌将会迎来红利期,此时进行IPO,等于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此前的“老鼠门”给海底捞敲响了警钟,此次事件暴露出企业对加盟连锁店管理缺失、内部控制制度混乱,部分连锁店因食品卫生和安全问题进而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此外,也会严重影响海底捞的商业信誉和持续盈利能力。以上种种情形均为IPO进程中的障碍。

不过,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海底捞也做出警示,公司或会面临顾客重大索偿或投诉,或涉及产品、服务或餐厅的负面宣传的风险。但海底捞又指出,内部记录显示以往只受到少数顾客投诉,大多数是关于特定菜品口味及风格、等待时长和员工服务质量。

火锅由于自身的特点,标准化、规范化相对容易,这是火锅企业上市的优势,因此上市之路阻碍会少很多,呷哺呷哺的成功上市便说明了这一点。

不同类火锅相继兴起,已争相分食市场份额。在红利的背后,我们要看到的是,海底捞未来的管理体系和质量内控体系以及食品安全体系的一个挑战。必须在服务之外发展更多被消费者认可的新竞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