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有個地方在被李嘉誠看上前曾經叫海關後

從發表第一篇“青島老地方”起,就有朋友說,“寫寫海關後吧”。海關後一直是一種痛,因為這裡是青島最徹底消失的一片老城區,現在這裡叫“曉港名城”,現在這裡叫“新街裡”,然而,都不是原來的海關後。

青島有個地方在被李嘉誠看上前曾經叫海關後

老地圖中的海關後

海關後的位置基本在小港和大港之間,冠縣路以西的區域。海關後名字的由來是因為之前在冠縣路上設有海關的小港分關,按照青島地名的一般規律,其裡側區域就被稱為“後”。(這裡的分關並不是目前新疆路的膠澳海關遺址,原建築應當在冠縣路南端,已被拆除。)

青島市區的港口大致是大港和小港組成的,雖然還有中港的說法,但是影響力比大港小港就小的多了。海關後面積雖然不大,但是道路卻不少。南北向的有邱縣路、金鄉路和小港一路;東西向大概就有朝陽路、平陰路、長安路、惠民路和寶山路等。雖然還保持著青島用地名命名路名的一貫原則,但是地名取自哪裡就不是那麼規矩了。金鄉、冠縣、平陰、惠民等地名基本是山東西部的縣,這符合海關後在整個城市最西端的特點,但是寶山卻是在上海、長安在陝西,朝陽屬遼寧,就完全沒有規律可循了。

冠縣路是整個海關後的東界,林微音1934年《青島七日遊》中記錄的冠縣路:

青島有個地方在被李嘉誠看上前曾經叫海關後

“冠縣路就在中山路底,穿過一個鐵路的橋洞就是。可是前兩天我無論怎樣在可能的區域中走也走不到,從地圖上找也找不到,因為雖然我幾乎已走遍了中山路附近的縱與橫的每一條街道,我卻從沒有穿越過那橋洞,就是在地圖上的視線也是這樣。可是現在我並不在從中山路走,我在繞那西南的一隻角。從地圖上看來似乎並不怎樣遠,可是走卻似乎越走越遠了,而且越走越荒涼了。我似乎走進了一個什麼村落,可是我相信盡沿著海走總不會走錯了路的。

終於,在不知走了多少時間以後,到達了冠縣路。從冠縣路的這端走到了那端。最後走進了那叫做“子夜”的最後的一家舞場。裡邊完全是俄羅斯舞女。先我而去的只有一桌客人,在喝著什麼,並不舞。我到了,舞女們自己起來舞了。我喝了一些水,在又一個音樂開始的時候,便去要了一個舞女舞。我接連舞了三次,就打算走。正在我預備走的時候,我看到有一輛汽車停在門前。從車中走下了一個穿便服的和兩個穿制服的西洋男子。那情景看來好像是在什麼國的殖民地中,那什麼國的兵士剛下了哨崗,便十幾裡以至幾十裡地趕到了這娛樂的場所來。”

想來林先生是繞到了廣州路,那個荒涼的地方莫不是就是西大森?

青島有個地方在被李嘉誠看上前曾經叫海關後

海關後的拆除之所以讓人唏噓,是因為這裡是直到本世紀還完整保存下來的一個街區。和中山路不同,中山路上雖然老建築眾多,但是已經被很多現代建築亂入的沒有了一點感覺。工作的關係,阿甘去過很多次海關後,但是最遺憾的是她即將拆遷的那一年卻恰好沒有在青島,也沒能留下一點影像資料。海關後就這樣從我們的記憶中消失了。

青島有個地方在被李嘉誠看上前曾經叫海關後

曾經海關後是鬧市中的一處世外桃源。因為整個片區處在冠縣路以西,相對封閉,被兩個碼頭環抱,雖然這裡並非偏僻之地,但卻極少被鬧市的喧囂打擾,也就給了現代人更多透過這裡看到百年滄桑的機會。海關後的大部分建築是保持了裡院的風格的,平康里、洪福裡等在青島也小有名氣。因為處在碼頭旁邊,解放前的居民多數是以碼頭上的工人和小職員為主,也有不少吃碼頭生意的商號摻雜其中。當然這裡也少不了成為周邊外輪上船員的買春之地。

順便說一下海關後北邊的這座老建築吧,雖然嚴格意義上講她不屬於海關後,但卻是周邊老建築中保存最完好的了。就是這座膠澳海關大樓的遺址,100多年的滄桑沒有改變她不凡的氣質。樓雖然還是那座樓,但是已經換了主人,很長時間這裡依舊是海關的辦公地,但是已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了。

青島有個地方在被李嘉誠看上前曾經叫海關後

青島有個地方在被李嘉誠看上前曾經叫海關後

最後一次去海關後大概是九十年代的事了,那時候有個客戶的公司在那裡,所以也就成了常客,依稀還能記起幾個外貿公司、外代公司和修船廠的影子,也還能找到兒時夥伴的家,但是已經伊人遠去了。此後再去的時候,這裡已經不再是海關後,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曉港名城,據說是青島的維多利亞灣,只不過,岸邊的風依舊凌冽,單薄的美女是不是敢在冬天的早上站在這裡看風景就不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