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成为甘肃对外交流新名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跟随援外医疗队,甘肃中医药首次走进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医疗援助中,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征服了马国人民,并辐射传播到整个非洲大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甘肃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几度发展,走出国门的步伐也不断加快。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本着“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的思路,我省多部门联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深度合作,在当地掀起看中医、吃中药的热潮。如今,中医药已经成为甘肃对外交流的一张新名片。

打开一扇窗

1975年8月,按照国家援外医疗总体部署,我省开始向马达加斯加派遣援外医疗队,每两年轮换一批,至今共派出医疗队21批608人次。

像张洪涛、王毅这样的优秀中医,在每批医疗队员中都十分抢眼。他们在为马国人民祛除病痛的同时,还手把手带教当地助手,不少马国助手由此学会了拔罐、推拿等简单的中医技术,有的还凭借这些本领开了诊所。

“我们这批医疗队共有6名中医,是甘肃援外医疗史上中医队员最多的一批。”正在马国服务的第21批援马医疗队队长凌晓文介绍。

探出一条路

改革开放,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为甘肃中医药走出国门带来了新的契机。

截至2017年底,我省已经在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吉尔吉斯斯坦、匈牙利、法国、泰国、马达加斯加、巴基斯坦、乌克兰、俄罗斯、新西兰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海外岐黄中医学院或岐黄中医中心,探索形成了一条“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之路。

省卫计委外事处副处长李宏民介绍,我省在海外设立的岐黄中医机构建设模式多样,有自建、借助国家有关项目建设、借助援外医疗队平台建设及与外方合作建设等多种模式。在同时设立岐黄中医中心和中医学院的国家,中医学院基本依托中医中心合署办公开展工作,单设的岐黄中医学院,则致力于在当地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中医教育工作。

这些设立在各国的中医机构还通过制作发放双语版中医文化宣传图片、推广外语中医诊疗软件等方式传播中医药文化。2017年,匈牙利岐黄中医中心举办了驻匈各国大使夫人中医药品尝会,来自英、德、法、意、俄等28国的大使夫人应邀参加。中心通过英文讲座、中医植物标本、中药药膳、药茶、药酒、针灸推拿、穴位按摩等方式,全方位传播中医药文化,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国家网站登载报道。

李宏民介绍,随着中医药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和接受度日益增加,我省中医药产品在相关国家的认证注册工作也得到有效推进。近年来,有多批甘肃中医药产品完成了注册认证与出口,初步形成了甘肃中医药与贸易产业链。

据统计,2017年,我省累计海外注册中成药96个品种,出口中药材金额3020万元。

共享一片天

曾经来兰参加了3期研修班的乌克兰学员代表亚历山大表示,学员们学到的中医知识回国后都用到了临床,特别是刮痧、针灸、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在乌克兰深受欢迎,对关节腰腿痛、高血压、消化道疾病疗效显著。

据悉,目前,我省部分中成药已经以食品补充剂、保健品等方式在乌克兰推广使用,中乌两国政府间正在洽谈中医药在乌克兰的注册准入等事宜。

这样的培训交流,犹如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播下了一粒粒中医药种子,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中医药在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度的不断提高,慢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