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不“怒”:殘酷的同時也是溫暖的

這是一部可以讓安靜看完的電影,關於戰爭、英雄的片子看過很多,不想說這一部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覺得它是一部太平靜的電影,無論從劇情、演員的表演等,只是很直白、真實、平靜的展現了戰爭的殘暴和生命的脆弱。主要角色一個個相繼死去,沒有拖沓,在觀眾還沒準備好的時候突然就死去,這就是戰爭。

《狂怒》不“怒”:殘酷的同時也是溫暖的

在戰爭裡,總有一些人可以明知前方有死神在那個十字路口等著,卻還是義無反顧的走過去,也許沒有太多的高尚情懷,也許只是要堅持完成任務,也許就是要奔向死亡,死,對他們這群老兵來講或許是最好的解脫,所謂戰士大概就是如此。

《狂怒》不“怒”:殘酷的同時也是溫暖的

劇情發生在1945年4月,講述的是二戰末期美軍裝甲部隊挺進德國腹地的戰鬥故事。想起片中有一段對話,問德國人為什麼不就此投降,反問換成是你會投降嗎?我沒當過兵,更沒有遇到過戰爭,如果有生之年可以遇到一次,我會如何?多半我也會拿起武器吧,人就是沒逼到那個份上,就像片中的諾曼,原來只是個打字員,卻陰差陽錯被分配到柯利爾的坦克上當副駕駛,他只是個連槍都不會開的孩子。在柯利爾強迫他擊斃一個德國兵的時候,他情願犧牲自己也不願意去殺人。

《狂怒》不“怒”:殘酷的同時也是溫暖的

隨著參加了兩場戰役,諾曼明白了戰場上是沒有憐憫的,儘管他對於死亡依然恐懼,他最終可以開槍殺人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可能有商量的餘地。最後,只有諾曼活了下來,因為他躲到了坦克底下,因為一個發現他的德國士兵放了他一條生路,這也算有點諷刺意味吧!

《狂怒》不“怒”:殘酷的同時也是溫暖的

本片戰鬥場面不算激烈,也許會讓沉迷於坦克世界的粉絲失望了,最多的也是虎式以一挑三那場。或許本片的出發點不是戰鬥而是一種人文情懷吧,總想問戰爭的意義何在?士兵們只是盲目的服從著命令,敵我雙方都是如此,溫熱的血肉之軀瞬間被冰冷的武器摧毀。在最後那場,五個人堅守著癱瘓在十字路口的坦克上,和德國一個黨衛軍的營戰鬥,算是高潮,死亡也是平靜的如期而至……

《狂怒》不“怒”:殘酷的同時也是溫暖的

影片的結尾,最狗血的一幕出現了。《狂怒》坦克所有成員以身殉國,除了坐在坦克裡打機槍的萊曼從車底爬出,在車長的闢護下僥倖生存。一個德國兵用手電照出了坦克下面的萊曼,竟然微微一笑的走開了。

這是一部有內容、有知識的電影,它是殘酷的,同時也是溫暖的,抽空再去看一遍,希望會有新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