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狂怒》的最後,為何拿手電筒的德國士兵要放走男主?

前段有一部史詩級的戰爭大片《狂怒》,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已經看過了,這是一部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坦克手為中心展開的故事。在電影的結尾,除了年輕的,代號為“機器”的機槍手諾曼活了下來,其餘的都陣亡了。在劇中的結尾時候,其實這名機槍手已經被一名拿著手電筒的德國士兵發現了,但是這名德國士兵在最後卻放走了他,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電影《狂怒》的最後,為何拿手電筒的德國士兵要放走男主?

兵戎相見的戰場上,雙方戰士未必個個都是殺人如麻,如諾曼是打字員被強徵一樣,敵人當中有可能有老師、醫生、學生、舞蹈家、歌唱家魔術師……這些人或許也是被強制入伍,他們也痛恨戰爭,也期盼和平……

我們就試想一下這名發現諾曼的德軍,說不定入伍前他恰好到美國留學,並且自己有難處的情況下還得到同學們的資助、幫忙呢?

在戰場上敵我雙方兵戎相見時,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當戰友一個個倒在自己身邊時,復仇的火焰總會遮蓋對死亡的恐懼,使得戰士們一次次向敵人發起衝鋒。

電影《狂怒》的最後,為何拿手電筒的德國士兵要放走男主?

但是,戰爭的殘酷以及它的不合理處,總會引起一些將士的厭倦、反感,尤其是作為侵略者的一方,法西斯頭子為了自己的目的,強徵花樣年華的少年們放下心愛的書本和職業,踏上血肉橫飛的戰場,尤其是到了戰爭後期,許多將士難免會對自己行為的合理性產生質疑。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心存善念、良知未泯的德軍戰士,看到一名同樣年輕、喪失戰鬥力、對自己無傷害舉動的對手,產生放過對手一馬的想法在所難免。

或許,他覺得自己已經殺死他那麼多戰友,多殺一個意義不大;

或許,他想起自己在美國留學時,得到眾多同學的幫助;

或許,他從諾曼驚恐的眼神中,看到自己被俘虜的影子;


電影《狂怒》的最後,為何拿手電筒的德國士兵要放走男主?


亦或許,這名戰士是一名虔誠的信徒,他堅信上帝會憐憫每一個有愛心的人士,今天他放過諾曼,或許就換來明天自己的一次好報。

壓抑的戰場上偶然來點人性的閃光點,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應出導演所要表達的核心:

愛好和平的人,都是厭惡戰爭的。若不是政治家的個人私慾所致,諾曼跟這名德軍戰士有可能會在某次國際性學術交流、體育賽事上相識、相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