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連進攻!亮劍勇士不分國籍,電影《狂怒》塑造二戰德軍新形象

2014年上映的美國戰爭電影《狂怒》在道具考究和歷史還原方面可謂下了一番苦功夫,作為一部坦克戰主題的大片,《狂怒》還搭乘了當時火熱的遊戲坦克世界的順風車,所以不少骨灰級遊戲粉絲特地來觀看這部電影。時至今日回顧該片時,仔細觀察卻發現這部美國主旋律大片卻有很多此前影迷忽略的地方。

騎兵連進攻!亮劍勇士不分國籍,電影《狂怒》塑造二戰德軍新形象

電影《狂怒》也搭乘了遊戲坦克世界的順風車

近些年來,美國經常藉口某國所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和基地組織有染,動輒出兵發動戰爭。而美軍在對方本土稍有戰事不順並遭到一定傷亡後,美國媒體同時間必然會塑造美軍的悲情形象。電影狂怒無意間的一幕絕對讓美國製片方始料未及,因為電影開頭一幕聲稱1945年初,美軍在德國戰場因對方武器精良訓練有素而損失慘重,製片方本打算通過傳統好萊塢式戰爭悲情橋段讓觀者對美軍慘重損失後的悽慘有所認同,但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會知道此時面臨東西兩線戰鬥的德軍已經行將就木,而且電影明確說出此時美軍已經打到德國家裡。毫無疑問,美國製片方就給人一種美國才是侵略者,打到德國家裡,而德軍被迫反擊的假象。當然,狂怒的原型故事本就發生在二戰後期,而此時美軍的確已推進到德國附近。

騎兵連進攻!亮劍勇士不分國籍,電影《狂怒》塑造二戰德軍新形象

德軍戰機(左)要迎戰絕對優勢的美軍(右),其悲壯不亞於騎兵連

如果說開場片段的說明只是個開始,那麼接下來美軍坦克兵在地面仰望空戰一幕時產生的效果就更非導演所能預料的了。雙方戰機都沒有特寫,地面上只看到雙方尾流在天空留下的痕跡,這一幕持續不到幾秒鐘,但卻給人一種熟悉的感動之情。電視劇亮劍中,八路軍獨立團騎兵連在被絕對優勢日軍騎兵包圍後犧牲巨大,但包括連長孫德勝在內最後幾名戰士依舊高喊騎兵連進攻,直到全部犧牲,這種精神也極大震撼了日軍。而電影狂怒中,代表德軍戰機的尾流只有區區幾道,而美軍機群尾流的數量卻超過對手十幾倍!任何人都能看得出來,此時在掌握絕對制空權的美軍面前,德軍能出動的戰機少得可憐,一旦交戰他們沒有任何生還可能性。但即便如此,他們依舊英勇地向敵人衝去,哪怕結果毫無懸念,結局無法改變。客觀來看,這種英勇的確和騎兵連的犧牲不相上下,而地面上的美軍只是說希望自己的航空兵把敵人都炸死,聯想美國曆次戰爭中叫囂要把某國炸回石器時代,不少觀眾無疑會感到美國才是不正義的好戰嗜血一方。

騎兵連進攻!亮劍勇士不分國籍,電影《狂怒》塑造二戰德軍新形象

坦克對決時,謝爾曼明顯不是虎式的對手

《狂怒》的道具組不惜工本,從英國博物館裡高價租用了世界上最後一臺還能行駛的虎式重型坦克,將其作為主角等人面對的Boss級對手。在坦克交戰中,主角所在的分隊有4輛謝爾曼中型坦克,雖然經歷了最初的被動後迅速巧妙配合迎戰,但最終由於坦克級別差距導致主角以外的三輛坦克全部被摧毀,這似乎驗證了當時盟軍一條公認的交換公式:摧毀一輛虎式,至少需要付出幾輛中型坦克的代價。最終主角光環籠罩的主角車組通過機動性優勢靠到極近距離才僥倖摧毀對方,從史實來看,虎式坦克往往都由精英中的精英駕駛,如果能夠在遠距離成功打對方一個突襲,對方必然要付出比影片中大得多的代價。這裡就涉及到一個武器指向性問題,毫無疑問虎式這種武器是同類較量中的佼佼者,但隨著戰爭多維化和體系化發展,少而精且用途相對單一的王牌武器往往會輸給謝爾曼坦克這樣的經濟適用男。有人提出,如果要贏得一對一坦克決鬥,請選擇虎式;如果你是元帥,要打贏戰爭,請選擇謝爾曼。今天,美軍的F35戰機最終以其通用性和智能化的特點,開啟空軍作戰融入海陸一體化的大門,這是制空殺手F22所不具備的能力,這種現象和當年謝爾曼和虎式的對比有相當的近似之處。

騎兵連進攻!亮劍勇士不分國籍,電影《狂怒》塑造二戰德軍新形象

強迫新兵練膽殺人的訓練,不光日軍有,美軍也有

中國人都知道當年日軍的殘暴,他們經常讓中國戰俘充當新兵的練膽目標,強迫新兵親手殺人。而美國素來將本國軍隊塑造為民主正義的形象,不少人不會想到練膽殺人訓練在美國也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存在,片中布拉德皮特扮演的車長強令年輕新兵諾曼用手槍打死一名被俘的德軍,告訴他如果你不能殺人對我就沒用,他是來殺你的,你來這裡是為殺他。非但如此,該坦克的車組成員也採用一種殺戮狂的口吻告誡諾曼,戰鬥中諾曼看到敵人的屍體和傷員堆積如山,但其他老兵告訴諾曼機槍掃射檢驗,諾曼下不去手說敵人已經死了時,他們還諷刺諾曼又不是醫生怎麼就能知道敵人一定死了。可以想象,起初善良純真的諾曼歷經殘酷的一幕幕後受到多大刺激,但不久後他也變成一臺瘋狂的殺戮機器。縱觀諾曼的變化,幾乎和不少原本青年學生出身的日本新兵如出一轍,這也反映出戰爭的殘酷一幕。

騎兵連進攻!亮劍勇士不分國籍,電影《狂怒》塑造二戰德軍新形象

這個和諾曼一樣年輕的德軍新兵代表戰爭中的人性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戰爭中的殘酷不是你不願意看到就不存在的。一次林間行軍中,由於諾曼看到幾乎比他更年幼的德軍少年兵時,緊握機槍扳機的手遲疑了,結果就導致自己人一輛坦克及車組全部官兵陣亡!狂怒的車長告訴諾曼,以後見到任何進入機槍射程的非自己人外一概射擊,哪怕是平民!從這一點來看,有誰能責怪車長,畢竟當時納粹高層下令全民皆兵抵抗盟軍,看似毫無危險性的老人婦女兒童都可能給自己帶來危險。類似的案例解放軍也曾遭遇過,邊境反擊戰中鄰國往往強令其本國平民暗藏武器襲擊解放軍,而善良的解放軍指戰員因此損失慘重。美軍在阿富汗作戰後期因害怕自殺爆炸,下令哪怕是孕婦,進入危險距離30米以內也是可射殺目標。所以正如士兵突擊裡A大隊指揮官袁郎所說的那樣,要做個惡的善良人,才能保證勝利。儘管如此,戰爭也不意味著人性的泯滅,當新兵諾曼看到戰友都陣亡後,一個人孤單地藏在車底,但一個拿著手電的德軍少年兵看到後並未射殺諾曼,也並未告知他的長官,而是對諾曼一笑就離開了。他和諾曼對視的剎那,其實諾曼看到的是不久前善良單純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