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學名師車雲:讓科技實踐成為培養創新能力的搖籃

還沒關注?

福建省教学名师车云:让科技实践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

快來點這裡

福建省教学名师车云:让科技实践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

Q1

黃文婧(以下簡稱“黃”):首先恭喜您的團隊成果《以科技創新促地理實踐力培養的教學研究》獲得2017年福建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請問,您為什麼會提出這樣一個選題,或者說,提出這個選題的初衷是什麼?

車雲(以下簡稱“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重點指出,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湧現的局面。”但是,在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中,學生被書本知識所束縛,思維僵化,對教師依賴牲太強,普遍缺乏個性特點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他們如何面對競爭激烈、信息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如何擔負起建設我們偉大祖國的重任?基於這樣的考慮,我以“高中地理科技創新實踐助推地理教學的研究”為課題,開展了十九年的教育教學研究。

Q2

黃:在您的報告裡,談到了在研究進行的過程中,您帶學生進行了很多豐富的課外實踐,您認為這些學習實踐對於實現課題中的“科技創新培養”有怎樣的意義?

車:科技實踐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科創熱情,他們將地理課與科技發展前景緊密聯繫了起來。到社會實踐中去學習,去體驗不一樣的生命,找到了自己的聲音,分享著團隊的友情和溫暖,實踐著自己的靈感和想法。大家在一起感受彼此支撐、創新實踐的情感,學到豐富的科學知識。

也正是由於這些課外科技實踐的鋪墊,學生能夠更好地站在時代的前沿,零距離見識國家科技發展的需求,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科技創新熱情,將地理課與科技發展前景緊密聯繫起來。

Q3

黃:在進行研究與實踐的時候,您認為最難落實的是哪一個環節?為什麼?

車:課題最核心的內容是“激趣、選擇、實驗、結論、反哺教學”五步教學法,在這五步的研究實踐中,“實驗”這個環節最難,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們常常要參與許多地理社會實踐的活動,而這些時間活動並不如想象中輕鬆自在。到了實踐基地,學生們經常要面臨除了時間以外的生活方面的問題,例如:伙食沒家裡的好,宿舍的木板床也比不上家裡的席夢思舒服,浴室狹小悶熱。在溫室裡待久了,就會失去主動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而社會實踐正是要喚醒他們的這種意識。

我所在的學校,每年社會實踐都安排在炎熱的五、六月份進行。悶熱的空氣把大家蒸烤得汗水直冒,但是學生還是在努力堅持著。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們身邊還時不時飛來一些蚊蟲,在飽受燥熱的折磨後,野外實踐常有大雨不期而至,學生渾身都是泥水、汗水,但是為了集體,每個人都在盡力堅持。有一個學生在日記中寫道:“在雨中,我們昂首挺胸,不曾懼怕;在雨中,我們堅持不懈,永不言棄;在雨中,我們意志堅強,絕不退縮。這或許艱苦,或許難捱,但這鍛鍊了我們剛強勇毅的品質,錘鍊了我們不畏困苦的勇氣,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收穫。雖然身心疲憊,但內心無比充實。”

Q4

黃:在研究的過程中,您最大的收穫什麼?

車:中學教育在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未來社會具有高競爭、高風險等特點,需要創新型、合作型等人才,只有最具創新精神的人才,才能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需求。社會發展會促進人們多樣化的需求,這樣的需求反過來會促進社會進一步發展和多樣化。個性化的人也將有更大的創造性、探索性和自主性,能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作為中學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鑽研求精的精神,教師要善於抓住機會,給學生正確地引導,激發學生探索科技前沿課題。

(原文刊載於《福建教育》總第1144期)

排版:黃小晶

在這裡,打開教育生活

鼓屏1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