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清代人学习金石碑版书法,成就突出,名家辈出。

他们的影响深远,现当代许多名家也是传承了他们的路数并有所拓展。他们虽然均追求“金石气”,但是金石碑版本身有着趣味的差别,每个书家面对即使是同一金石碑版书法时,也会感受不同。在帖学中,“书卷气”是一共性美感特征,但共性中仍可见出个体性与多样性,碑学中的“金石气”也是如此。

综观清代以来直至现代从金石碑版走出来的书家,依照他们的审美趣味作大体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追求“气力雄浑”

一些建筑上,常悬有匾额,大都出自名人、名家之手。碑学一路的字,往往比帖学一路更适宜于写匾。因为金石碑版书法,在用笔的精致入微与变化方面,不若帖学一路,但是论“气力雄浑”却过之。因此碑学一路的书法,放大以后,倒是更能与悬挂在建筑物上的匾额相称。

有些书家欣赏金石碑版书法的这一审美特点,于是着力发掘它,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如邓石如、伊秉绶、吴昌硕等人。他们的书法(见邓石如以《祀三公山碑》笔意书联,伊秉绶节临《裴岑纪功碑》,吴昌硕节临《张迁碑》),有一种迎面而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壮伟宏大,令观者心胸开阔,神游八极。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邓石如以《祀三公山碑》笔意书联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伊秉绶节临《裴岑纪功碑》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吴昌硕节临《张迁碑》

|2追求“静穆纯一”

这一路的书家,有罗振玉、王福庵、蒋维崧、徐无闻等人。他们把金文书法中“静穆纯一”的一面充分地表现出来了。这些书家的笔墨,温润如玉,少用枯笔,呈现了几乎不带丝毫人间烟火的气息,甚至还有些“冷”的感觉。

如罗振玉罗振玉节临《毛公鼎》,王福庵临《散氏盘》,蒋维崧临西周早期《应监甗》,徐无闻集《战国中山王厝器铭文》联。这种冷的感觉,直与八大与渐江绘画中的意趣相通。尘世喧嚣,在这带着冷的静穆艺境中,透显出一种澄澈与恒定。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罗振玉节临《毛公鼎》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王福厂节临《散氏盘》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蒋维崧临西周《应监甗》铭文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徐无闻集《中山王厝器铭文》

|3追求“苍茫生涩”

这一路的书家,有金农、丁敬、何绍基、吴昌硕、李瑞清、曾熙、胡小石、萧娴等人。

如金农临《华山碑》,丁敬隶书册,何绍基临《礼器碑》,吴昌硕节临《散氏盘》,李瑞清节临《礼器碑》,曾熙节临《瘞鹤铭》,胡小石节临《礼器碑》,萧娴临《散氏盘》六屏选一。

“苍莽生涩”是这一路的审美追求,点画线条不求光洁,但求有一波三折之感。东晋人以来帖学笔法的潇洒流便与一拓直下,到他们这里变为行笔较慢,迟涩送进。这也与他们的书写用纸有关系。这一路书法家,喜欢用生性的宣纸。生纸,如果用狼毫一类的硬毫书写,则不足以充分体现“苍茫生涩”,也不易写大字,所以要用长锋柔毫,配上生宣,速度自然放慢,快了笔就不能“吃”进纸里,找不到“锥画沙”的用笔感觉。这样出来的笔画线条,有一种枯树老藤的苍劲生涩之美。所以同样是临《散氏盘》,吴昌硕的与王福庵的趣味大相径庭。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金农临《华山庙碑》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丁敬隶书册选一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何绍基临《礼器碑》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吴昌硕临《散氏盘》

“二王”一路帖学,有一种青春之美。如清人姚鼐品赏王珣《伯远帖》说的:“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润、一种嫩。我们要能欣赏得了青春之美,也要能欣赏暮年的沧桑与斑驳。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李瑞清节临《礼器碑》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曾熙节临《瘗鹤铭》

不过,近代以来,受碑学的影响,“苍拙迟涩”成了书法学习的主要审美追求,晋唐宋元明的青春气息越来越少。

留与慢,成为用笔的关键词。生宣、羊毫成为书法初学者的首选。如此一来,如何能知道王羲之书法的好,又如何能深入“二王”一脉?其实,“二王”一脉不是不要留、不要慢,而是一种不同于碑派书法的留与慢。可惜,在许多碑派书法痴迷者的眼中,觉得留不住,太滑、太快了。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胡小石节临《礼器碑》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萧娴 临《散氏盘》六屏选一

|4追求“刀感”

这一路书家,主要有赵之谦、梁启超、齐白石等。每个书法学习者,看到碑刻书法时,着眼点并不太一样。况且,碑刻书法的本身也有多种风貌。除了笔法、字形的差别,还有刀刻情况的差别。有的刀意明显,如龙门二十品中的《始平公造像记》;有的笔意明显,书写感强。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刘熊碑》拓本局部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赵之谦临《刘熊碑》

晚清赵之谦临写汉魏碑刻书法时,起笔处大量使用侧锋,不回避“露锋”,产生刀刻的“方笔”之势。如汉《刘熊碑》,残损斑驳已经非常多,要是何绍基等人临写,起笔、收笔处往往处理成圆浑之态。但赵之谦的临写笔法,则是体现“刀感”的爽利(见图赵之谦节临《刘熊碑》)。又如他临北魏《张猛龙碑》。此碑本来就可见“刀锋”,赵之谦更是强化了这种“刀感”。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赵之谦临《张猛龙碑》

梁启超与赵有相似之处。如与北魏《元昭墓志铭》相较,梁启超临作起笔处更为锐利,转折处强化突出了“折角”,所以刀感比赵更强烈。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北魏《元昭墓志铭》(局部)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梁启超节临北魏《元昭墓志》

齐白石做过木匠,精于篆刻,所以对刀感深有体会。齐白石的书法,主要着力点在篆书,笔法源自三国•吴时期的《天发神谶碑》,结构源自《祀三公山碑》。加上他又是个性情痛快之人,所以作书如刻,有一种拽着笔在纸上直来直去的“勒”的感觉,大有若斩钉截铁之猛利。齐白石集《祀三公山碑》联减少了原碑笔画的“波动”与“苍莽”,突出了“横平竖直”感。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祀三公山碑》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齐白石集《祀三公山碑》联

|5草意为之

在一些学书人的观念中,篆、隶、楷书这样的“正书”,必须要“一本正经”地写,绝不可像行草书那样“逸笔草草”。其实不然,因为文字演变的历史可鉴,没有“逸笔草草”,篆就不能生出隶,隶也不可能生出草、行、草来。

“正书”与“行书”、“草书”的在用笔方面的一大区别是节奏感。正书的行笔节奏,不若行书、草书丰富。

那么碑版刻石中篆隶楷书,是否就可以借鉴行草书的书写节奏?清代以来的一些书家,走得正是这一路。如何绍基临《叔夷钟》、西泠八家之一的赵之琛临《鼎铭文》、吴昌硕节临《祀三公山碑》、黄宾虹《集金文诗句》。这一路的书家,往往并擅行草书。他们用行草的书写感觉去写金石碑版书法,把趋于静态的篆、隶、楷书体“写意化”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何绍基临《叔夷钟》局部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赵之琛临《鼎铭文》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吴昌硕临《祀三公山碑》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黄宾虹集金文字诗句

|6追求“生拙”

拙趣,是碑刻书法的重要审美特点之一。

有些书家将“拙”之审美趣味,强化突出,从而形成了“生拙”一路风格。徐生翁、陶博吾、赵冷月等,是这一路的杰出代表。

这几位书法家,成熟时期的书法貌似不会写字的“孩童体”,常常引起一些误解,以为他们“不会写书法”。其实,他们的“法”仍未违离,只是最大限度地不拘于法。他们在书风成熟前,都曾下过大功夫学习法度。后来,因为个人的性情与审美偏爱,逐渐在“生拙”一路拓进,最终以“拙”为其艺术特色。

书法的“拙”这一路,也不易走。徐生翁、陶博吾、赵冷月等人书法的“拙”(见徐生翁《集石鼓文字联》,陶博吾《集石鼓文字联》,赵冷月节临《张迁碑》),乃是性情使然,非有意为之。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徐生翁集《石鼓文字联碑》

有的书法学习者,本性与喜好均属秀美一路,为了求变,故意求“拙”,结果“弄拙成拙”,显得很不自然。有的学习者,最基本的用笔与间架结构的法则还未把握,就一味地学习那种孩童作书的“稚拙之状”,结果弄得字形涣散,用笔也经不起推敲。

就如同“癫张醉素”书狂草,八大、弘一书有寂境,“拙”之风格是拙之心意的自然流露,不可强为之。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陶博吾集《石鼓文》联

金石碑版书法:天下六大门派

▲赵冷月节临《张迁碑》

上述审美趣味类型中,是对走金石碑版一路书家的一个大体区分,主要是看书家最为突出的“点”。但不可拘泥于此,因为有些书家的审美趣味,并不只局限于某一种类型,而具有兼容性。如吴昌硕的临《石鼓文》,既有雄浑之气,也多以草意为之。又如赵冷月的作品,既有生拙之趣,也多行草笔意。

启功先生说,学习碑刻书法要“透过刀锋看笔锋”,意思是,看到碑版石刻书法,要能揣摩出刀锋背后的笔法。这自然是学碑法之一。不过,从上述碑学名家的书法实践来看,其实他们迷恋的不只是笔锋,更有刀锋,以及刀笔浑融、难辨是刀还是笔的点画线条的趣味。

金石有味 学各有法——清代以来临习“金石碑版”的几条路径及其审美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