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聖主最痛恨什麼人

明君聖主最痛恨什麼人

作者 | 周淮安

01

  漢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大漢天子劉徹走到生命盡頭。

  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這位70歲的瀕死老人卻下了一道令人毛骨悚然的命令:殺光長安城所有監獄中的囚徒,不論罪行輕重!

  《漢書》記載稱因為“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也就是說,僅僅因為江湖術士的一句話,長安就要血流成河。

  從後世看,“天子氣”更像一個不太高明的藉口,一個讓劉徹斬草除根的藉口。

  這個監獄中的“根”是漢武帝曾孫劉病已——戾太子劉據唯一的血脈。在5年前的“巫蠱之禍”中,太子劉據及其三子一女全部被誅,只有這個當時還在襁褓中的孫子倖免於難,被投入郡邸獄。

  當使者抵達郡邸獄準備大開殺戒時,一個小人物站上了歷史舞臺,用無比耀眼的人性光輝,照亮了一個黑暗時代的漫漫夜空。

廷尉監丙吉拒絕開門,稱監獄中沒有死罪之人,不應該受死,何況皇帝的親曾孫也在監獄中。雙方僵持一夜,無論使者如何威脅恐嚇,丙吉堅持不開門。

違抗聖命,意味著丙吉將付出族誅的代價。使者回稟漢武帝,劉徹卻似乎一瞬間“恍然大悟”,認為此乃“天意”,不僅沒有將丙吉治罪,反而宣佈大赦天下。

5歲的劉病已得以死裡逃生,並在13年後出人意料地被霍光推上皇位,是為漢宣帝。

天道好還,劉徹想除掉的人,最終還是成了“接班人”。

  02

  漢武帝,無疑是一個雄才大略的明君聖主,御宇54年間,北擊匈奴,鑿空西域,降服兩越,開拓西南,“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大漢雄風至今為人傳頌。

  明君聖主是帝王中的傑出人物,威加海內,睥睨天下,一切皆在掌控,似乎沒有什麼可擔心與恐懼的。

  從權力內部看,能夠對皇權造成威脅的要麼是外戚與宦官,要麼是權臣,但對於明君聖主而言,這些都不是問題:這些人都是匍匐在腳下戰戰兢兢的家奴,生殺予奪一句話而已。

  權臣霍光在漢昭帝、宣帝時期權傾朝野,能夠廢立皇帝,但在漢武帝在世時,霍光謹小慎微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步。有細心的郎官發現,霍光每次出入宮廷的線路,停走都有固定位置,每次都分毫不差,且在漢武帝一朝20餘年一直如此。

  從外部威脅看,能夠對帝國造成威脅的要麼是北方遊牧民族,要麼是尾大不掉的地方勢力,但明君聖主多為縱橫捭闔,文治武功的戰略高手,哪裡不服打哪裡,so easy!

宇宙無敵啊,寂寞啊,沒對手啊,難受啊,所以明君聖主晚年常常會感嘆:“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可惜,再偉大的明君聖主也無法對抗自然規律,生老病死,新陳代謝。

  這是他最恐懼的,也是最痛恨的。

  而時時刻刻提醒他這個規律存在的人,就是“接班人”。

  03

  太子不好當,看起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是眾矢之的。

  在父皇眼裡,未來是屬於你的,你早晚要取而代之,對失去權力的恐懼與防備遠遠多於對兒子的慈愛。在其他皇子眼裡,太子是羨慕嫉妒恨的焦點,當面喊大哥,背後下毒手。

  皇帝和太子之間註定沒有父子之情,是一對永遠無法調和的矛盾體。皇帝看太子,不會用父親看兒子的目光,而是充滿了警惕,帶著對奪權者無法消弭的憤怒。他是一個時刻準備著,要來接過權力的人。而那一天,便是任何一個人都不願意面對的——死亡。

  太子不好當,明君聖主的“接班人”就更難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明君聖主普遍身體健康,都活得很長。

  漢武帝在位54年,唐太宗在位23年,唐玄宗在位44年,康熙在位61年,乾隆實際執政64年,“接班人”等待的時間越長,雙方的矛盾就越容易激化。

  老皇帝總擔心太子等不急了要“搶班奪權”,太子總擔心時間長了“夜長夢多”,在長期高度緊張與猜忌的情況下,雙方一點小的誤會都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康熙太子胤礽僅僅因為夜晚靠近父親的帳篷,從縫隙向裡面窺視,就立即被懷疑要“弒逆”。

  二是明君聖主都是“不世出之人物”,對“接班人”往往會求全責備。

  在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君王內心,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都是垃圾。就像《破壞之王》中斷水流大師兄所說:“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所以,明君聖主的太子基本沒有好結局。

  漢武帝太子劉據因“巫蠱之禍”身亡;唐太宗太子承乾流放黔州而死;唐玄宗太子李瑛被誣告賜死;康熙太子胤礽兩度廢立,圈禁而死;乾隆太子永琰,即後來的嘉慶皇帝當太子時也是險象環生,後來他回憶說:“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

  04

  明君聖主最痛恨“接班人”,也不需要“接班人”。

  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誅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親征噶爾丹,開創“康乾盛世”,是封建帝王中的佼佼者,但他在“接班人”問題上仍走不出歷史怪圈。

  康煕四十七年,當了30多年太子的胤礽因“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等罪名被廢黜。之後,康熙搞了大清歷史上第一次“民主推選”,表示大臣們推選誰當太子,他就讓誰當。

  本來君無戲言,但投票結果康熙卻不認賬了——因為大家都推薦了“八爺”胤禩。群眾“一致擁護”反而觸動了老皇帝敏感神經:這都成“八爺黨”了,當了太子還得了?

  於是,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復立胤礽為太子。找的理由是,過去太子因“魘魅”迷失本性,現在精神病治好了,人反而比過去精神多了,再當太子沒問題。

  僅僅隔了3年,胤礽又再度被廢黜。然後,乾脆就不立太子了……

反覆打臉,其實只為大權不旁落。

  演過康熙的陳道明在一個廣告中說:“有人問,你演過最難的角色是什麼?我想,怕是自己吧。”

  的確,最難演的是自己,不是所有皇帝都叫“特能演”,康熙算一個。

  其實,明君聖主最鐘意的“接班人”永遠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