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碗挨碗”到“心貼心”——蔚縣在全縣駐村幹部中推行“吃派飯”群眾工作法

蔚縣縣委組織部

“除了種地,還有別的收入嗎?”

“種完玉米打算出去打點零工,就是沒啥技術,活不好找。”

“回頭我們找就業局問一下,爭取把你列入就業培訓裡面。”

4月12日中午,西合營鎮廣德村,縣人社局駐村工作隊與貧困戶任桂花一家邊吃邊談。

這是蔚縣駐村幹部“吃派飯”的一個場景。“吃派飯”雖是革命老傳統,但在當前脫貧攻堅背景下,對駐村扶貧幹部聯繫群眾、履職盡責,有著新的時代意義。2018年來,蔚縣縣委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打贏脫貧攻堅戰決策部署,以脫貧攻堅統攬工作全局,在全縣駐村幹部中推行“吃派飯”工作法,弘揚優良作風,掌握真實情況,有效推動了駐村幫扶工作落實。

“吃派飯”讓幹部接地氣

“這一家人確實很苦,幫幫他們是應盡之責”。說起到楊莊窠鄉西坡寨村貧困戶耿愷全家“吃派飯”的經歷,駐村“第一書記”王峰深有體會。17年前,小學文化的耿愷全娶了來自雲南的智障女李菊,一直沒有辦理結婚手續,所生的13歲、15歲兩個男孩一直無法落戶和入學。教育缺失的兩個孩子成天縮在炕角玩手機、打遊戲,這一幕深深刺痛了工作隊三人的心。

“孩子上學是頭等大事,耽誤不得!”從耿愷全家裡回來後,駐村工作隊立刻行動,到縣內公安戶政部門諮詢、聯繫老耿妻子戶籍地雲南警方、領著老耿一家做親子鑑定、到鄉派出所辦戶口、跑辦入學手續、申請協調減免學雜費用……經過十幾天的奔波跑辦,困擾老耿一家十幾年的難題解決了,兩個孩子上了戶口、走進了校門。

“吃派飯不是簡單的吃飯掏錢,而是要通過讓駐村幹部深入農戶家裡,和群眾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聊天,感受農民疾苦,進行換位思考,增進同群眾的感情。”蔚縣縣委書記梁昆道出了推行“吃派飯”的初衷:“吃派飯時間長了,村裡誰家最窮最苦、誰家需要幫什麼、誰家的飯菜做的香,都能記得一清二楚。吃派飯讓駐村幹部對貧困群眾的艱苦生活條件感同身受,激發了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的責任感、使命感。”

“吃派飯”讓群眾“掏心窩”

“上面的政策好,易地搬遷房蓋好了,可我在村裡生活了63年,真捨不得走!”柏樹鄉李家堡村貧困戶徐寶貴放下飯碗,對前來“吃派飯”的張家口移動公司駐村幹部說:“能再住一個夏天不?”

“徐大叔,我知道您還是擔心搬下去生活沒保障,放不下這幾畝地。放心吧,黨的政策不是把您搬下去就不管了,您的退耕還林補貼、光伏股金都還一分不少,耕地承包權還在您手裡,還能騰開手打點零工掙點錢。再說這新房子既乾淨又衛生,冬天還不用生爐子……”駐村幹部的一席話,讓老徐臉上樂開了花,對搬遷後的新生活充滿了憧憬。

相對於其它交流方式,在自家屋子裡、炕頭上邊吃邊談,群眾沒有約束感和顧慮,能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消解了思想對立和牴觸情緒,和風細雨,潤物無聲。一頓飯下來,心裡疙瘩解開了,幹群關係親近了,信任回來了。

確保“吃派飯”推得開、見實效

在選取山區、城郊、礦區等不同類型的30個貧困村開展試點、總結經驗的基礎上,蔚縣縣委提出“定飯費標準、定派飯範圍、定考評指標家庭情況問到、全年收入算到、脫貧措施議到、突出困難找到,不準漏戶漏人、不準超出標準、不准他人陪同、不準分桌吃飯、不準作假應付”的“三定四到五不準”要求,明確每月“吃派飯”時間不少於15天、貧困村全體農戶派飯“全覆蓋”的任務目標,從4月份開始,在全縣各駐村工作隊全面啟動吃派飯工作。

在具體實踐中,科學編排派飯順序,按照“貧困戶、黨員代表和村民代表、一般農戶、村幹部”列出派飯時間表,公開公示、接受監督,避免群眾有“嫌貧挑富、搞形式”的擔心;合理確定飯費標準,按照“不搞特殊、不開小灶、不給群眾添負擔”的原則,參照全縣農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飲食習慣,確定每人每天飯費20元(中午10元、早晚各5元);嚴格制定管理制度,縣駐村辦統一製作下發《派飯單》、《派飯談心記錄卡》、《辦實事情況紀實簿》,工作隊每頓飯後足額繳清飯費,並由派飯戶在《派飯單》上簽字,定期查閱“一單一卡一簿”,用群眾滿意度檢驗“吃派飯”工作成效。

一張桌架起溝通橋樑,一鍋飯拉近幹群距離。飯桌上發現問題、飯桌下解決問題,已成為蔚縣駐村幹部的工作常態。“吃派飯”推行以來,229個駐村工作隊累計收集各類意見建議7625條,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困難910個。群眾紛紛感嘆:“黨的好作風又回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