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为什么古代中国把日本称为“扶桑”?

为什么古代把日本称为“扶桑”?

宋代诗人蔡襄作《耕园驿佛桑花》:“溪馆初寒似早春,寒花相倚媚行人。可怜万木调零尽,独见繁枝烂熳新。清艳衣沾云表露,幽香时过辙中尘。名园不肯争颜色,灼灼夭桃野水滨。”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种名为佛桑的灌木植物。佛桑又名扶桑、佛槿等,因为它的叶子像桑叶,而且花朵硕大,四季开花,所以人们叫它为扶桑。在古书上,我们也称日本为扶桑,这与扶桑花有关吗?

冷知识:为什么古代中国把日本称为“扶桑”?

的确如此。

《山海经》中说,太阳从扶桑树下升起,因而认为扶桑就是日出的地方,扶桑也就有了指代太阳的意 思。但是太阳所倚的神木究竟在哪里,并没有资料明确记载。屈原有诗曰:“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汉朝王逸注释说:“扶桑,日所扶木也。”明确指出扶桑木在日本。

将日本国名拆开解释,“日”有太阳的意思,而“本”则有草木根,事物本源的意思。所以,按照古书注释,“日本”正是太阳所出的地方。而在日本,很早就有地方以扶桑自称。《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中说:“东夷海外,碣石、扶桑。”因而,中国人便把日本称为扶桑国。

但是,《梁书·扶桑国传》却有如下记载:“文身国,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里……扶桑国者,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于是,有人据此否认日本就是扶桑国的说法。因为根据当时的国家方位推算,日本与扶桑国不吻合;而且一些古籍中,日本被称作倭奴国,倭奴与扶桑是两个地方。

所以他们认为,古书中所谓的扶桑,指的是现在美洲的墨西哥。同时,墨西哥出土的一些文物,与中国古籍所载吻合,使这个观点更有说服力。尽管如此,大部分中国人还是相信,日本就是扶桑国。

扩展阅读:倭

明朝中期,中国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后来,在戚继光等人的率领下,明军取得了抗倭斗争的巨大胜利。那么倭寇指的是谁,倭又指的是哪里呢?

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将日本诸岛称为“倭”,而当时的 日本人也没有否定这一说法。因而,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一直被称为倭奴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的时候,倭奴人来汉朝贡,光武帝还曾赐“汉倭奴国王”金印给倭奴国王。

公元6世纪,倭国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改革政治制度,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倭奴国王便将倭改为日本,自称“日出处天子”。

所谓的倭寇,指的就是日本国内战争中落败的武士,他们勾结海上流民,组成了海盗集团,以骚扰中国沿海诸地为生,中国人称他们为倭寇。

为什么有泰国人来自中国的说法?

泰国人跟中国人攀上了亲戚,这可是一件新奇的事儿。虽然中国位于东亚而泰国位于东南亚,两个国家相距不远,但从长相、语言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看,中国人与泰国人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既然如此,泰国人又是怎样和中国人扯上关系的呢?

冷知识:为什么古代中国把日本称为“扶桑”?

原来,很多学者认为泰国人来自中国,二者有着共同的祖先,所以才有了“兄弟”之说。有美国学者指出,泰国人的发源地在阿尔泰山和蒙古纵深地带。泰国的历史学家干乍那克潘也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

中国学者尤中通过对《史记·南越尉陀列传》、《汉书·两粤传》及《华阳国志》等史籍的考察,指出了泰人的祖先即是秦汉以来的百越部落。

另一位中国学者吕美珍则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佐证。她认为,从发声学上看,泰国人的语言与傣语和壮语有着共同的起源;从类型学上看,泰语也与傣语和壮语有着相同的结构。在这三种语言中,有500多个相同的词根,而且语言和语法也是基本一致的。

尽管泰国人来自中国的说法被很多学者所认可,但有些泰国学者对此却不以为然。在泰国的《文化艺术》杂志上,曾刊登过一篇题为“泰国人来自何处”的文章,其中引用了苏联考古学家的考古证据,证明了阿尔泰山地区并没有任何泰国人居住过的痕迹。

近年来,在泰国东北部的班清地区相继出土了一批5000年前的历史文物,这更让一些泰国学者相信泰国人并非出自他处,而是在泰国土生土长的土著居民。关于泰国人的来源问题,虽然已经出现了很多观点,而且似乎每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没有一种能真正解开泰国人的来源之谜。

不过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考古工作的进行,谜底终有被揭开的一天。

为什么把男女间嫉妒情绪叫“吃醋”

人们常把男女间的嫉妒情绪叫“吃醋”,用“醋坛子”形容那些喜欢嫉妒的女子。

如《红楼梦》的第三十一回中:“袭人听了这话……少不得自己忍了性子道:‘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晴雯听她说‘我们’,自然是她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醋意……”

那么“醋”是怎么和嫉妒联系在一起的呢?

冷知识:为什么古代中国把日本称为“扶桑”?

据说唐太宗时期,房玄龄的老婆是个节烈女子。唐太宗多次想赏赐几个美女给房玄龄做妾,但都被其妻横加干涉,最后只能作罢。唐太宗不甘心,便令其在喝毒酒和纳小妾之中选择其一。

没想到房夫人性格甚为刚烈,宁愿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头,于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当房夫人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杯中只是酸酸的浓醋。从此人们便把“嫉妒”和“吃醋”联系起来,“吃醋” 便成了嫉妒的代名词。

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曾经久居晋阳,所以“醋”也成为了唐宫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因为皇上喜欢吃,所以皇宫储存的醋极多。据说,唐太宗年间,宰相房玄龄惧内是出了名的。他的妻子虽然霸道,但对房玄龄的衣食住行却十分精心,从来都是自己一手料理,容不得别人插手。

一日,唐太宗请开国元勋赴御宴,酒足饭饱之际,房玄龄经不得同僚的挑逗,吹了几句不怕老婆的牛皮,已有几分酒意的唐太宗乘着酒兴,便赐给了房玄龄两个美人。房玄龄不料酒后吹牛被皇上当了真,只得收了两位美人,但一想到霸道的妻子,便愁得不知怎么才好。

这时,有人给他打气,说老婆再凶,也不敢把皇上赐的美人怎么样,房玄龄这才小心翼翼地将两个美人领回家。不料,房玄龄的老婆却不管皇上不皇上,一见房玄龄带回两个年轻、漂亮的小妾,马上大发雷霆,指着房玄龄大吵大骂,并操起鸡毛掸子大打出手,赶两个“美人”出府。房玄龄见事情不对头,只好将两位美人送出府。

此事一出,马上便被唐太宗君臣知道了。李世民想压一压宰相夫人的横气,便立即召宰相房玄龄和夫人问罪。房玄龄夫人也知此祸不小,勉勉强强地跟随房玄龄来见唐太宗。

唐太宗见他们来到,指着两位美女和一坛“毒酒”说:“我也不追究你违旨之罪,这里有两条路任你选择,一条是领回二位美女,和和美美过日子,另一条是吃了这坛‘毒酒’,省得妒嫉旁人了。”

房玄龄深知夫人性情刚烈,怕夫人喝“毒酒”,急忙跪地求情。谁知李世民怒道:“汝身为当朝宰相,违旨抗命,还敢多言!”房夫人看了看二女容颜,见事已至此,知道自己年老色衰,一旦这二女进府,自己迟早要走违旨抗命这条路。与其受气而死,不如喝了这坛“毒酒”痛快。

尚未待唐太宗再催,房夫人举起坛子,“咕咚咚”将一坛“毒酒”喝光。房玄龄急得老泪纵横,抱着夫人抽泣,众臣子却一起大笑起来,原来那坛子里装的并非毒酒,而是晋阳清源的食醋,根本无毒。

唐太宗见房夫人这样的脾气,叹了口气道:“房夫人,莫怨朕用这法子逼你,你妒心也太大了。不过念你宁死也恋着丈夫,朕收回成命。”房夫人料不到自己冒死喝“毒酒”会得了这么个结果,虽然酸得要命,但心中高兴万分,房玄龄也破涕为笑。

从此,“吃醋”这个词便成了女人妒忌的代名词。另据《续文献通考》载:“狮子日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说本此。”而狮子又常用来形容爱嫉妒的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