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經典畫作的藝術密碼

解读经典画作的艺术密码

弗朗索瓦·基佐的《藝術論》通過對37幅經典作品的解讀,讓讀者與拉斐爾、朱里奧·羅馬諾、尼古拉斯·普桑等10餘位頂級藝術大師的對話,不僅讓普通讀者瞭解他們在藝術史上所佔有的崇高地位,也可以讓藝術愛好者從專業的角度重新審視傑出藝術作品的偉大之處。

在藝術研究中,評論家會完全沉醉於賞畫的那一刻之中而忘乎所以。這一點,在作者弗朗索瓦·基佐身上展現得可謂淋漓盡致。欣賞拉斐爾的畫作,基佐的評述文字也變得如同其畫作一般優雅、細膩、秀美。在他看來,拉斐爾在他的畫作創意中,將一切都指向畫作的主旨。無論是形象的基本結構,還是人物的一舉一動,一切的一切都充滿意義。

在基佐的心目中,朱里奧·羅馬諾是眾多拉斐爾弟子中唯一一個能讓藝術鑑賞者說在他的作品中看到拉斐爾的人,也是唯一保留了可以察覺到拉斐爾教導和啟發痕跡的畫家。這樣的評價顯然是對馬裡諾技藝的高度肯定,可基佐的高明之處絕不停留在單純的讚美之上,而是客觀公正地指出其問題:“在對美的強烈敏銳的直覺方面,朱里奧·羅馬諾只略遜於拉斐爾,但他的問題是會讓自己堅定而熱忱地投入到作品的難點中去,而這種情緒在繪畫過程中有時會迅速冷卻。”瞧,多麼一針見血、犀利深刻!作為藝術的原動力,對美的追求是任何一位藝術研究者不可缺少的。可研究者比藝術家更理性的是,要將藝術中的各種對抗力量相互協調起來,使得它們之間達到一種平衡狀態,並讓這種平衡在一個人物和事物都將飛快消逝和被遺忘的時代裡持續。

《藝術論》其實是一部基佐的個人藝術筆記,其中記錄著他欣賞、瞭解以及研究這些神奇藝術品的完整過程。不同於其他藝術理論、藝術鑑賞方面的經典著作,書中飽含著作者個人對這些神奇藝術品的迷戀、好奇、執念乃至瘋狂。在探討“繪畫、雕塑與版畫的關聯和差異”這一章節中,他的見解發人深省:“在這個時代,我們已不會再去探尋雕塑是不是一門比繪畫更尊貴的藝術,但我們確實會致力發現這兩種藝術形式之間的共性、差異,它們彼此之間有什麼能夠或者不能互相借鑑的,它們各自的獨特領域是什麼,它們之間的分界線又是什麼,還有它們各自應致力的特定目標是什麼,它們各自不能熟視無睹的特定目標又是什麼。”一個接一個的連環問題,讓思考不斷聚焦到一些真正重要且值得被討論的話題中去。於基佐而言,他希望自己的理解能有助於藝術家們在他們所從事的藝術上取得獨樹一幟的成就;於讀者而言,必須頓悟藝術的精準評價應建立在堅實理性的基礎上。

基佐的文字,真的可以讓讀者在一幅幅經典的插圖面前漸漸平靜下來,然後將這些畫深深地烙印進腦海裡,甚至永久地鐫刻在心裡面。這就是《藝術論》給讀者最大的驚喜。看畫或許沒有道理,抑或也用不上道理。可基佐用心分析每一幅畫,其實就是想讓讀者和他一起產生共鳴,一起感受畫中震撼人心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