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專用汽車行業生產和管理,中集車輛“燈塔項目”

以中集車輛(集團)技術總監申建文、李曉甫、舒磊為核心的技術團隊最近很忙。

2017年11月24日上午,中集華駿燈塔項目新辦公樓的啟用儀式後,顧不上在新辦公室多呆一會,下午馬不停蹄地將要趕赴揚州,揚州市領導要參觀中集通華的燈塔工廠,技術團隊還要負責講解。往返於深圳、東莞、揚州和駐馬店,對於以申建文為首的技術團隊而言,已是常態。

2017年11月4日,中集車輛(集團)總經理李貴平在中國專用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首次向業界公開中集車輛“燈塔項目”引起行業高度關注,這項面向未來的工藝和裝備升級計劃,有望顛覆現有專用汽車的管理和生產。產品模塊化技術、製造系統的數字化集成,過去需要1000多人完成的產量只需要兩三百人即可完成,生產和管理更加高效和智能,並且生產全過程無VOCs排放,更加環保節能。

顛覆專用汽車行業生產和管理,中集車輛“燈塔項目”

歷經波折 中集車輛尋求突破

作為專用汽車行業的龍頭企業,中集車輛自2002年進入道路運輸車輛行業發展速度驚人,2004年躍居中國規模最大的專用汽車企業,當年生產規模和產銷量已位居全球第一併持續至今。

在較短的時間雄踞國內乃至全球市場的第一,中集車輛為什麼還會花大手筆“反覆革自己的命”?主要還是國內和全球市場的危機感。

顛覆專用汽車行業生產和管理,中集車輛“燈塔項目”

事實上,作為一家全球化的專用車集團,中集車輛(集團)自2007年開始收購多家歐洲專用車企業以後,嘗試將國內低廉的製造成本和歐洲雄厚的技術對接,但效果卻不理想。2007年,中集集團收購荷蘭博格公司後,當時負責中集海外業務的李貴平有意撮合荷蘭博格公司位於比利時的全資子公司LAG與中集通華合作,雙方都以罐式車為主打產品,有著很大的合作空間。

這是當時代表中集車輛最高水平的歐洲製造技術,向國內核心生產基地轉移的一次嘗試,這場合作前期以失敗告終。LAG擔心中集通華的產品質量,中集通華擔心歐洲罐車工藝複雜、工時長、利潤薄,因此雙方熱情逐漸消弭,合作在2009年陷入停滯。

隨後中集車輛先後啟動了深圳專用車LAG項目、進軍德國為目標的BSG項目和麵向國內市場的黑牌車和銀牌車技術因為種種原因受阻。

四起四落。從中集通華和LAG合作改造國內生產線到深圳專用車引進LAG國外生產線,再到BSG項目和黑牌車、銀牌車項目受阻,儘管中集車輛多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對中集車輛的技術升級,卻起到了關鍵性啟示的作用,尤其是BSG項目讓中集車輛開始接觸到半掛車製造的“第三代技術”,即“設計模塊化、生產節拍化、柔性生產管理”,並且對技術升級有了全新的認識:對歐洲工藝和產品的引進,不應該是局部,而應該從設計、生產、服務等全方位的引進,並且根據中國的國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便是後來中集車輛“燈塔項目”的雛形。

結合國情 推出專用車技術升級的“中集方案”

2014年1月,以探索數字化工廠樣本為目標的燈塔項目正式啟動。在中集車輛管理層的構想中,燈塔項目的核心是“以生產汽車的方式生產半掛車”,圍繞這個核心三大支柱是“模塊化的產品設計”,“自動化的物聯設備”,以及連接二者的“信息系統”。如果說前面的探索只是零星的嘗試,那麼“燈塔項目”就是系統化的大規模投資。李貴平說:“這次中集車輛再也不貪便宜,全按德國標準來。”燈塔項目,是一次對技術升級路線系統梳理之後的全新起點。

申建文透露,燈塔工廠的籌建,貫穿始終的有兩個階段:規劃階段和建設階段,先規劃後建設。這兩個階段當中有兩條很明確的主線:技術上的突破和管理上的創新,“先把產品設計出來,再把生產線拉起來”。

2015年8月,經過前期的論證和規劃,中集車輛在成立數字化工程興趣小組,在東莞中集開展數字化工廠構想,規劃和建設。為了針對性解決研發過程的過程,燈塔項目團隊聯合相關外部資源對中集車輛整個研發體系和管理體系進行了深入調研和研究。他們發現:目前以東莞中集為例,國內工廠在產品設計研發、數據管理和知識重用、變更管理設計、工藝協同管理、項目管理、售後服務、IT工具及平臺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針對上述分析,中集車輛燈塔項目組認為,現在是東莞中集需要全面導入數字化產品研發和數據管理平臺的最佳時機。

有了前期深入紮實的調研,燈塔工廠也逐漸清晰起來。在項目組最初的設想中,燈塔工廠是建立全球供應的零部件工廠,用模塊化的方式生產整車零部件。隨著項目的推進,這個投資數億的項目在模塊化工業設計、自動化物聯設備以及信息系統方面上,將中集車輛技術團隊帶入更高層面的思考,並孕育出整個燈塔工廠的規劃架構,所有的生產流程在管理者的電腦中一目瞭然,生產過程出現任何問題,都可以清晰地追根溯源,尋求解決方案,變成一個全透明的自動化、數字化教導車間。

因此,東莞中集燈塔工廠緊密圍繞產品研發主線,以信息集成為技術手段,建設適合東莞中集業務特點的產品全生命週期數字化統一平臺,實現研發過程中數據信息的有效整合和管理。

2016年7月,東莞燈塔工廠建成試產,並在當年9月22日,中集投產35週年首次公開:全自動化的切割、上下料、焊接、噴塗,龐大的工廠看不到幾個工人,一切都是緊鑼密鼓的開始著。無論是下料切割精度、油漆耐磨性,還是在產品表面光滑性令人讚不絕口。東莞中集燈塔工廠替代了約45% 的人工,且工藝的標準化和產品的精度要高於人工,生產效率提高66%,物流效率提高90%,對目前勞動密集型的專用汽車行業而言,確實是一種顛覆。

顛覆專用汽車行業生產和管理,中集車輛“燈塔項目”

多點開花 燈塔工廠有望顛覆專用車行業生產模式

東莞燈塔工廠2016年7月份投產後,正值美國半掛車行業處於週期下行階段,東莞燈塔工廠的啟用,使得人工成本和材料利用率得到很大的提升,降低了成本,支撐了中集車輛在美國市場攻城略地的效果,利潤也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燈塔項目不僅為中集車輛下屬企業輸送了技術升級路線,也成為下屬企業的人才孵化器。在項目實施之初,李貴平就要要求項目:“我們的技術隊伍,不僅要出課題,更要輸送人才。讓那些有技術背景、技術專長的人才,充實到業務的各個環節中去,以促進車輛業務更快更好地發展”。作為燈塔項目的總指揮,申建文將集團技術團隊和下屬企業的關係比作甲方和乙方的關係,雙方是平等的合作關係,由中集車輛總部派出技術精英前往企業指導,項目完成時,這些人員會全部返回總部。這種方式既能發揮總部技術團隊的優勢,又能促進技術共享,使總部技術團隊得到充分的實踐歷練。最重要的是,支撐了技術戰略的有效落地。

東莞燈塔工廠的成功,也給中集車輛的管理層很大的信心。在2017年的董事會上,中集車輛管理層又批了6億的投資,分別在揚州、駐馬店、坪山工廠建立燈塔工廠。與東莞燈塔聚焦北美市場不同,揚州通華和中集華駿燈塔工廠更多的聚焦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

與此同時,中集車輛的燈塔項目也在逐步升級。如果說東莞工廠是1.0版本的話,中集華駿和中集通華的燈塔工廠則是2.0版本。中集華駿著重在智能化製造方向探索,中集通華則向數字化車間領域延伸。中集車輛還給中集通華的數字化教導車間,起了一個極具探索意義的命名:麥哲倫,這意味著在東莞燈塔工廠看清數字化的方向後,便有了開船向前乘風破浪的麥哲倫,去摘取更多的未知成果。

燈塔工廠在東莞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功,為什麼還要在中集華駿和中集通華分別試點不同的內容?申建文表示,與東莞工廠不同,其他幾家正在開建的燈塔工廠一邊搞建設、一邊忙生產,用李貴平總的說法是在一個飛行的飛機上去維修,因此作為企業要把生產效率儘快轉換成經濟效益。

由於中集通華和中集華駿兩家企業在市場和產品佈局上有所不同,所以具體的分解技術就有所不同。因為東莞工廠已經有數字化的基礎,但是還不夠完善,更多是在智能化發展。申建文表示,燈塔項目投資數億,探索成本很高,但投資較少的教導車間更像一個實驗室,可以進行各種實驗的碰撞,承受各種試錯的風險。分解的技術在不同的工廠去驗證,成功一個,複製一個。

燈塔項目目前適用於批量化、標準化的掛車產品,而中集車輛旗下很多企業企業有大量的專用車產品,不適用於燈塔項目的這些產品怎麼辦?申建文表示,燈塔項目適不適用下屬企業完全取決於企業本身,好比說,想做一個全科醫生還是做專科醫生在於自己的決策。目前來看,沒有絕對的全科醫生只有絕對的專科醫生。中集車輛是一個完整的企業,在這種情況下集團有一個大的技術路線,但是更多地需要各個企業去努力,因此燈塔項目能不能實施不是集團強加給下屬企業,而是企業根據自己的產品結構自主選擇。當然燈塔項目投資巨大,不是一個簡單的盈利產品的激勵,關係到企業生存的問題,想不想技術升級?有沒有能力?首先要解決能力問題,操作層面的事情就很好辦。

“從東莞的燈塔工廠到揚州的麥哲倫項目,再到駐馬店的華駿燈塔項目,這本身就表明中集車輛的創新是不斷升級的。”在2017中國國際商用車展接受媒體專訪時,李貴平表示,轉型升級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專用車的製造一定也要進入新時代。他預計未來五年內,中國專用車行業會有20~30家公司成為核心戰隊。然而,從中集燈塔項目實踐對行業的啟示來看,他認為有三點:一是,傳統制造行業是可以轉型升級成功的;二是,創新項目可複製性進一步得到了驗證。三是,轉型升級必先在組織上做好革新準備,在文化上減少傳統因素的束縛,在人才育成方面下狠功夫。如果沒做紮實,就貿然投入,很有可能花了大筆錢,買到一個失敗的教訓。

顛覆專用汽車行業生產和管理,中集車輛“燈塔項目”

中集車輛目前正建的燈塔工廠已經有三家,未來會不會有新的企業加入?申建文表示,三家只是今天的數字,他相信有這三家榜樣的力量,會有很多的企業練就自己的內功去達到這個水平。

“我們內部也需要競爭,如果你不努力誰能夠保你能夠上到一個新的臺階上去。”申建文說。(專用車雜誌/紀鵬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