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真的相信災異和祥瑞嗎?(二)

珵素

之前我們提到,祥瑞與災異分別代表著上天對君主的讚賞或懲罰,因此,每當有災異發生,君主就需要向天下承認自己的過錯,或者下令讓手下找到發生災異的根源,進而解決問題。每到這個時候,一些大臣就會上書皇帝,要求皇帝改正某些錯誤、撤回或修改某些命令、進行人事調動等等。有些時候,大臣甚至藉此機會對皇帝的私生活指指點點。

古代官員敢這樣議論皇帝,主要是因為古人相信“天人感應”這一觀點。這種觀點認為,自然災害與君主的錯誤有因果關係,政治得失可以導致災異變化。因此,只要有災異發生,就說明君主在某些方面犯了錯。所以,古代的官員才敢藉助一些災害或者奇怪現象向君王上書。

古人真的相信災異和祥瑞嗎?(二)

當然,將災異或者奇異現象與政治聯繫起來已經是很早的事了。只是最初是有專門的官員負責解讀各種現象。到了漢朝,儒家學者將解讀災異或奇異現象的方法進行了整理,而且不再是由某一專門的官員負責,因此之後的官員大都敢借災異向皇帝發難。

按照儒家學者的觀點,天人感應應該成為他們限制皇帝行為的工具。但新的對災異或奇異現象的解讀並不是由某一類人才能從事的工作,官員可以解讀、皇帝也能夠進行解讀。而且,系統化的解讀方法也經常被機械套用,有些解讀只是機械地照搬古人的觀點,而沒有考慮實際情況,因此不少解讀沒有說服力。當時的人經常將《春秋》中的記載視為最權威的解讀,但先賢對《春秋》的解讀也存在很大分歧,後來的人堅持不同的觀點爭論不休,說服力自然就更弱了。

古人真的相信災異和祥瑞嗎?(二)

此外,天人感應雖然將災異與君主聯繫在了一起,但在古人看來,災異的發生,大臣們也要負責任。特別是那些高級官員。一些典籍就認為,高級官員的失職會導致日食的發生。因此,有時災異發生之後,無論相應的官員本人有沒有錯,都得被免職。

上述缺陷的存在使得對災異或奇異現象的解讀成了古代政治鬥爭的工具。特別是兩漢時期,天人感應說影響力很大,朝廷中的各派勢力經常藉助各種奇異現象相互攻擊,一場火災、幾日乾旱都成了他們攻擊政敵的工具。他們在羅列對方的罪名時,往往會列出最近出現的災難,並進行解讀,以此證明對方確實是罪惡滔天。鬥爭各方將這些對災異的解讀上呈給皇帝,有皇帝裁決。最後,本該是被天人感應理論限制的君主,反而成了裁判,天人感應的理論反而成了君主威脅大臣的工具。

鬥爭雙方除了利用災異攻擊別人外,也會藉助祥瑞來討好皇帝。祥瑞是上天對皇帝的獎賞,是皇帝地位合法性的有力證據。進獻祥瑞的人自然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而在鬥爭中,皇帝的信任自然是最有效的。

古人真的相信災異和祥瑞嗎?(二)

另外,當大臣強勢而皇帝地位不太穩固時,皇帝也會專門讓人偽造祥瑞。比如今天某大臣進諫說某處發生災異,要求皇帝向大臣認錯。第二天就有大臣上書說某地出現祥瑞,當今皇帝真是聖賢英明。這樣的故事在古代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正因為災異或者祥瑞已經政治鬥爭的工具,因此翻看史書時才會看到一些有趣的事。下個冰雹、大風颳倒一棵大樹,類似的事情被嚴肅地記載在史書中,後邊還記載著圍繞這些事皇帝、大臣們展開的爭論。至於地方官為了討好皇帝偽造的祥瑞就更多了。之前的文章中就提到過,北魏時某一段時間,年年都有大臣獻上三足烏這樣的祥瑞。

雖然大家都知道災異或祥瑞已經成了政治鬥爭時的籌碼,甚至通過造假來打達成自己的目的。但不能簡單地就推斷說,古人是不相信天人感性,不相信災異、祥瑞的。換句話說,就是因為古人仍然相信天人感應的合理性,這些手段才會在政治鬥爭時發揮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