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呂梁碗團是什麼東西?

老家呂梁

山西呂梁碗禿是山西呂梁著名的小吃。

不細看還以為是幾勺調料,其實不然,在調料下面是一層緊貼著碗壁的半透明的涼粉樣的東西,不細看真不易察覺。碗禿,碗裡禿著,名字大概就是這樣由來的吧。

碗禿製作的大致工藝是:蕎麵和水成糊狀,裝入碗裡,上鍋蒸熟。麵糊調好後入碗上鍋,碗多為細瓷,以底淺容積小者為宜,麵糊入碗前,先將碗置鍋內蒸熱,用溼布擦去碗裡蒸汽水,將麵糊舀入碗內,每碗只盛八成,加蓋以武火蒸之。蒸大概二十分鐘就熟了,趁熱出鍋,用筷子朝一個方向飛速攪動,攤貼至碗口邊緣,使碗內呈凹狀,置於涼處令冷既成碗禿。而且吃這種地道的小吃。一定要採用地道的方法,不能用筷子,而且用小刀,鋼鋸條磨製的小刀,先劃成小塊,在以刀為插,分而食之。

蕎麵碗禿,重在調料,蒜,醋,辣椒,鹽,薑末,味精外還有芝麻和花生碎,粗糧都是沒有味道的,吃的是調味品的味道
碗禿在呂梁十分普遍,盛行於離石,中陽,柳林,臨縣,汾陽等地,以柳林最為出名。


良人陌陌陌陌陌

碗團也被稱為"碗脫"或"碗禿"。"碗脫"之名的來源是因為它用小碗蒸,熟後晾涼,可從碗中脫下。呂梁碗團尤以柳林的最為著名。在一個闊口淺底的碗裡,一層銀圓薄厚略發烏色的結晶面,用小刀把淺淺的一層面食割條,伴以辣椒油、陳醋等佐料,入口咬嚼,柔韌、滑膩、筋道、香辣,霎時酸甜鹹辣味溢滿口腔。很多人喜歡碗團這個名字,用圓圓的碗蒸出圓圓的碗團,象徵團圓。

碗團不僅可以涼吃,還可以炒著吃。炒瓢內放點油,待油冒煙時。放入蔥,蔥發黃,把豆芽倒入,豆芽炒到八成倒入切塊的碗團,澆上蒜、醋、辣椒,撒上鹽、薑末、味精,倒入碗內即可食。有時也與羊雜割混炒。碗團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來堅硬、醇香,已成為人們的常食零食。

柳林碗團的製作很講究,麵粉的選擇為蕎麥麵,蕎麥經過多次洗淨脫皮和機磨,形成無雜質勁道的麵粉。之後加入適量食鹽、姜粉等佐料,冷水和麵。再加少許冷水不斷搓揉,變成糊狀,再用手朝同一方向不時加水連續攪動稀釋到麵糊能掛住勺碗為宜。在麵糊入碗前之時,先將碗置鍋內蒸熱,用溼布擦去碗內汽水,將麵糊舀入碗內。每碗只盛八成,加蓋以武火蒸之。蒸約二十分鐘即熟。趁熱取碗出鍋,用雙筷朝一個方向飛速攪動,攤貼至碗口邊緣,使碗內呈凹形狀,置於涼處晾冷即成碗團。

碗團的歷史相當悠久,相傳西晉末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反晉,從離石左國城派大將石勒發兵攻晉,營地紮在柳林三郎堡。自然災害嚴重,軍糧供應不足,軍士就把蕎麥磨碎後熬成粥喝。一天,幾個軍士外出,誤了飯時,回來後,蕎麵粥已結塊,士兵就把碗內的蕎麵團扒下來抓食。有人嫌味道太淡,便把蕎麵團切成條,隨便撒了一些鹽,澆了些醋、蒜泥、薑末、蔥花等佐料,一吃居然非常美味。有人給石勒端去一份,石勒吃後,大加讚賞,讓廚房如法制作,軍士飽嘗後精神大振。當地百姓聞訊後,去軍營觀看,軍士就讓百姓嘗新。百姓嘗後,甚感奇特,就模仿著去做,從此在民間得以流傳。外國傳教士來柳林後,把用刀、叉扎的習慣傳到柳林,碗脫也由原來的用筷子夾變為用刀、叉扎食。


山西晚報

山西呂梁碗團是山西地方非常有名的一種小吃。

用蕎麥和麵加水反覆和麵並慢慢加水,直到摻成糊狀,然後將粉糊盛碗入籠,蒸熟後晾涼,從碗中脫出成,故名碗砣或碗團。碗團這個東西不是柳林獨有的,山西、陝西、河北等地都有。只是叫法不同而己。尤其是山西居多。在柳林叫碗團、臨縣就成了辣油碗脫、平遙就成了碗脫子,太原人叫灌腸(比如:徐溝灌腸、榆次灌腸),保德人叫碗脫,河北人叫爬糕。還有更多的叫法等著高人來普及。吃法大同小異,做法也大同小異。柳林碗團發展到現在,大的出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這三足包括:

溝門前、喬歌、晉柳。規模依次排列。這三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公司化運作,規模和產量己經遠遠高於任何一家家庭作坊的產量。溝門前在主推商超市場的同時,最近也在涉足小吃連鎖加盟;喬歌是以小吃連鎖店為主打,也在涉足真空碗團市場;晉柳只有一個單品,零星的供一些大小超市和特產店。據我估計,這三家的年產量和銷售額應該能佔到柳林碗團市場的一半以上。

柳林做碗團用的是精喬面,太原的灌腸用的是普喬面。現在到好,競爭價格低所以大家都在想辦法降成本,可是面的價格一直上漲,只有作假了。灌腸裡基本沒有喬面,碗團用白麵喬面等。



洗煤那點事

探索玉皇大帝故里,辨析歷史真相,我是大胖尊者,我用事實說話。

說白了,就是蕎麥麵和水做的類似果凍的一種當地特色小吃。剛開始打開的時候還真無從下手,因為那就是一個大果凍,搖搖晃晃彈性十足。這就需要用小刀花開,片、塊按照自己的心情可以劃出自己喜歡的任何形狀。再加上特製的醬料,那味道是真的棒,入口彈彈的,有嚼勁。山西呂梁的碗禿在當地很有名,其中柳林碗禿更是獨樹一幟。

而且這種小吃,在淘寶上均有售,也是一種便於攜帶的小吃吧!裡面自帶塑膠小刀和醬料打開就能直接吃 ,簡直就是居家旅行必備小吃哦!


大胖尊者

,說到呂梁,那可真的是好吃的太多了,又是柳林的紅棗又是汾陽的杏花村,但是在呂梁本地人來說,不管是走了多遠,永遠都無法忘記的是碗團,沒聽過人這就很尷尬了,碗團是什麼東西,其實這只是一種用麵食做的非常好吃的小吃。

要說碗團哪裡的最正宗,那就不得不說柳林碗團了,柳林碗團是柳林的特產,之所以叫做碗團就是和這種小吃的樣貌有關,因為它用小碗蒸,熟後晾涼,可從碗中脫下。而在柳林方言中,“團”、“脫”、“禿”,音節相似,但人又喜歡碗團這個名字,用圓圓的碗蒸出圓圓的碗團,象徵團團圓圓的寓意,所以也就有了碗團的稱呼。

碗團好吃,不僅可以熱吃,也能夠冷吃,多為冷,以蒜泥、辣椒、好醋為主要調料,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家家戶戶秘製的碗團糊糊,再配以姜水、香油。這辣椒的做法也是非常的講究,需得選用頭茬,曬乾後細研為細末,然後用麻油燒熱後,適當配入花生仁,核桃仁等,並倒入辣椒粉,用鐵勺攪勻,油多辣椒少,成稠漿,香氣撲鼻,最後裝入瓶、缽備用。是不是口水都掉下來了,那就快來嘗一嘗吧。


老家呂梁

山西呂梁碗託,是用陝西省定邊雜糧喬面加工成一種糊狀稠物,放在小瓷碗裡,高溫蒸熟的一種地方小吃。吃的時侯另外加一種燉粉條,辣油,呂梁各縣都有賣碗託學俗,柳林,臨縣,離石比較多,我朋友有個碗託加工廠,悟空問答裡朋友們有需要碗託可以私信我,我幫你們快遞發貨,價格很便宜,3元一個。


智慧人生45299046

山西呂梁碗禿是流行於柳林縣及榆林等地的一種用喬麥製作成的小吃或主食,是喬麥粉加姜粉和少許食鹽調成糊狀盛在小碗蒸熟晾涼後脫倒出來成碗狀圓形的麵食。由於發音類似,所以也叫碗團、碗坨、碗脫、碗禿和碗禿子等,但當地人更喜歡叫碗團,因為它象徵著團團圓圓。 柳林碗團源於西晉的戰亂,是一種比較好保存和攜帶而且好吃的麵食,由此而一直流存至今而且演變成各種不同做法可口、營養、方便的具有山西呂梁地區特有風味的地方名小吃,涼拌和熱炒吃均宜。 柳林碗團在食用時,少不了兩醬一醋:芝麻醬、辣椒醬和山西陳醋,更復雜美味的還加有花生醬、核桃醬、香油等等,十分考究。熱炒少不了豆芽和時令鮮菜等,是一種引人入勝垂涎欲滴的美味小吃呢。看官不能不吃啊。具體做法可查度娘。


用戶5548795449陳淑芳

用蕎麥麵做成的一種有點像涼粉的小吃,在晉北叫碗坨,呂梁叫碗禿,還有的叫灌腸。也有叫碗託、碗團的。都是涼拌的吃,也可以熗炒吃。

涼調吃的時候和涼粉、涼皮、擀麵皮的調法是一樣的。製作方法也很簡單,蕎麥麵加水、調料和成硬麵團,加少量冷水不停地揉搓盤性,邊搓邊分次少量的添水,只到變位稠點麵糊,標準就是麵糊能在碗上掛壁即可。



然後等蒸鍋上氣,先拿空碗上鍋蒸預熱一下,外把蕎麵糊分入碗中蒸熟,冷卻後放涼倒扣取出,切塊或條,加入黃瓜絲,焯熟的綠豆芽,醋,蒜泥,辣椒油等拌一下,就可以開吃了。


閒話散記

是當地一種小吃,蕎麵配以調料製作而成。


一詩一世

碗禿是用蕎麵用水和成糊糊,加熱,然後晾乾,就成了碗禿,類似涼粉的做法,吃的時候澆上粗,蒜,秘製辣椒油,用小刀劃開,即可使用,最出名的是呂梁柳林縣碗禿,


分享到:


相關文章: